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句讀的結果 展開
- 句讀
- 文言文斷句四步法
句讀
句讀
句讀是進入文言文體系的方式,俗稱‘斷句’,拼音為jù dòu,也稱為句逗。文言文辭休止、行氣與停頓的特定呈現方式,不僅是現行白話文中的句號與逗號的統稱。韓愈《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三字經》中“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等均有記錄。
東漢高誘在《淮南子敘》中說:“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句: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從口,從兩條不連接的曲線,而兩條不連接的曲線代表著意識不連接、轉到另一件事情上。本義:一個意識的完整表達結束,轉換到另一個意識的表達。
讀:通逗,形聲字,從言,從賣,賣代表著同一事物在行進中的自然轉換。本義:同一意識及事物完整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自然停頓、逗留、間隔轉換。
句讀:古時文章以行氣核心,文中一口氣行完,並表達出一個意思稱為一句,在行完一口氣的過程中出現諸多的自然小停頓、間隔稱之為讀。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北宋活字印刷術之前,古時經書多為師徒口口相傳,行氣壓韻的句讀方式多為口傳心授;北宋之後,書本印刷無斷句,讀者一般是以句號(。)作為一個句子的終了,相當於現代標點符號的句號;句中語氣承轉停頓以讀號(‘,’或‘、’)表示,則相當於現代標點符號中的逗號和頓號。像這樣加註句讀的動作,被稱為‘斷句’又被稱為‘圈點’,而圈點並且加上註解或註腳的動作,則被稱為‘圈注’。正確的圈點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顯現一個人基本的學識涵養。2010年歷史學考研專業課中出現句讀題。
古文一般不加標點,因此需要‘明句讀’(《三字經》對學生有明確要求,要求要‘明句讀’)。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就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句子。與今日白話文標點符號朗讀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頓並非牢固不變,因聲求氣,作者之氣質會活潑地呈現出來。
古代文言文體系成型之際,無紙張亦無印刷術,經書的傳承唯有依靠背誦讀熟之後的口口相傳。《朱子語類》有“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只是口傳,所以記得牢”。故文言文體系沒有專門寫在紙上的標點符號設計,卻按照陰陽相合、虛實相生的原理,構建了獨特的虛字行氣體系來完成文句的起承轉合。清代袁仁林《虛字說》“夫虛字誠無義矣,獨不有氣之可言乎?吾謂氣即其義耳”。
古人行字造句利用虛詞完成停頓和轉換,虛字實際上起到了標點的作用。因此要善於抓住這些視覺上的顯著外部標誌,幫助我們斷句。
1,‘夫、惟、蓋、故、粵、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則’常常置於句首,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它們前面點斷句子。
2,‘也、耳、焉、乎、哉、耶、歟’等多置於句尾,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它們的後面點斷句子。
‘之、乎、者、也……’虛字體系的完善便是句讀的由來。
價值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古文言文書籍的傳統背誦方式,也是中國人特有的高效教育及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代代相承,在文化演進史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禮記學記》記載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
句讀不但能讓讀者快速背下書本,通過每日的行氣過程中更是與作者心與氣合,《論文偶記》“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文言文之美,全在句讀。
隨著國學教育的升溫,六部委聯合下文在全國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嘗試讓學生背誦大量的中華經典。而背誦古文經典最好的方法就是—句讀。運用句讀背誦國學經典,一個成年人,一部《論語》僅僅需要二十天便可全本背下,而《大學》、《中庸》則更短,六天便可全本背下,只要有‘之、乎、者、也’等虛字的行氣壓韻,背誦國學經典是一件極為簡單、輕鬆且快樂的事情。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古文言文書籍的傳統背誦方式,也是中國人特有的高效教育及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代代相承,在文化演進史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禮記學記》記載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
句讀不但能讓讀者快速背下書本,通過每日的行氣過程中更是與作者心與氣合,《論文偶記》“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文言文之美,全在句讀。
二十世紀初,中國廢除經學運動后,國人視讀古書為落後愚昧,句讀自然沒落。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胡適之的‘白話文’運動為核心,全面發起了對文言文體系的革命,直接按照西方口語化的方式進行文體改革,標點符號的運用全面接管虛字的運用,以西方話劇為藍本構建出帶有情感色彩的朗讀方式成為國人學習文化的主流方式,句讀伴隨著文言文體系的沒落一併消亡,失去了傳承!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重新對國學經典感興趣,各地的誦讀國學經典活動也在逐漸的以官方或民辦方式開展起來,但苦於失去了句讀的方式,使得眾多國人以白話文朗讀的方式進入或是乾脆照著文字念,極其的晦澀拗口,難以下咽。
隨著國學教育的升溫,六部委聯合下文在全國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嘗試讓學生背誦大量的中華經典。而背誦古文經典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句讀。
要對古文正確標點斷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漢代以前的古經書多為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
漢代以後的古文則有些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步,通讀全文,了解大意。要根據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讀一到三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點,抓住關鍵把握中心,一篇文章總要圍繞一個中心來寫,說理問的中心往往集中在一兩句非常精闢的言語中。抓住關鍵就能把握中心,從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第三步,理清脈絡,點斷句子。一般來說,敘事性散文脈絡比較容易理清,而說理性散文應該注意層次的把握。
第四步,點斷句子后,再行通讀。要求字句必須講得通,內容必須符合情理,標點出來的句子還要符合古代語法和音韻。仔細體會作者表達出來的感情、語氣。做到正確標點。
從辭彙方面看,古漢語單音詞比較多,一詞多意的現象比較普遍。古今詞義的差別比較大,同時詞類活用的也比較多。從詞序方面看,主要是賓語前軒,特別是要善於識別賓語用代詞復指的賓語前置。而介詞結構後置和用作補語的問題也值得注意。
從句式方面看,判斷句,被動句都比較好識別。省略句需要重視,要注意省略的是什麼成分。古人行文有個重要特點,喜歡對舉成文,常常使用對偶、對襯、對比、排比等句式,以增強文章氣勢。掌握這一特點,只需要把標點的文章誦讀幾遍,就能上口。因而能夠自然的把句子斷開。
有一個窮秀才,他很窮,天天吃不飽。所以就想辦法去混口飯吃。他有一個挺富裕的朋友,每當人家差不多要開飯時,他就會到人家家裡“拜訪”。而且還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朋友留他下來吃飯。
這一天,秀才又“拜訪”友人。友人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讓他離開,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說。天突然下雨。秀才說:“天下大雨了!”那個富朋友想來想去,就留一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紙條后就走回房間,心想:一會兒再來,看你還好不好臉皮留下。可是一會兒那個富朋友回來時,還看到秀才在那。就問:“呀,你怎麼還在這兒,你不走嗎?”秀才就說:“是你叫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問怎麼回事。秀才指著那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嗎?留!)”秀才就笑著說:“你都這麼客氣了,我還好意思走嗎。”那富朋友差點暈過去。
上個故事充分的說明了句讀的用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因為古文的章法非常緊湊,文章中即使是哪一句看不懂,看不明白,只要聯繫上下文,意思就很明白。所以讀古文是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容易變成是在望文生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