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學名:Sula nebouxii),是一種大型的熱帶海鳥。平均身長80厘米,體重約1.5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們長著一對藍色的大腳。嘴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上下嘴緣均呈鋸齒狀,喉囊發達,有貯存作用。翅狹窄,長而尖,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羽防水。具有發達腳蹼。
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中的島嶼、海岸和海面上。主要以魚類為食,特別是鮁魚和鮫魚,也吃烏賊和甲殼類等。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有明亮的藍色腳蹼。頭部和頸部具濃重的棕色和白色條紋,翅膀和下體黑褐色,有一些白色羽毛擴展至背面,上背部和臀部有一塊白色的大斑塊。腹部白色,尾巴黑褐色,鳥喙是暗綠色、藍色或灰色,臉上的皮膚黝黑並有奇異的眼袋,眼帘黃色。
雌雄藍腳鰹鳥在外觀上相似,區別是雌性虹膜暗,個體比雄性大,有一個相對較短的尾部。未成熟的鳥頭部、頸部、下體和前胸部,具有更均勻的棕色;腹部發白,眼睛灰棕色。
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海岬和島嶼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善於飛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飛行於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
藍腳鰹鳥捕魚的本領非常高。它們在水面30米高(有時甚至100米)的地方飛行,一旦發現愛吃的魚,就收攏雙翅,頭朝下,像一顆流星濺入湛藍的大海,它們扎進水裡的速度達到了97千米/小時。入水時產生的巨大聲響,能把水面以下1.5米處左右遊動的魚震暈,這時鰹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鑽入水裡,用雙翅和帶有蹼的腳撥水,在水中快速遊動覓食。鰹鳥一咬住魚,便在水下把魚吞入腹中,然後浮出水面。為了抗擊強大的衝擊力,藍腳鰹鳥的頭變得非常堅硬,脖子也特別粗。當然每次入水都有生命危險,要是位置和角度不好就會折斷脖子而喪命。
在繁殖期間,雄鳥會不停地左右抬起那雙醒目的藍色大腳,在這求偶舞期間它還會張開上揚雙翅,來吸引雌鳥的注意,觸摸對方的鳥喙,或拿起樹枝或石塊,並將其放置在地面上,藍腳鰹鳥的腳用處很大。雄鳥在求愛期極力展示自己的腳,它一邊弓著背,一邊抬腳,一次一隻,然後單腿跳,從一隻腳到另一隻,目的就是要確保讓雌鳥能好好欣賞它的雙腳,以取得交配權。藍腳鰹鳥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也有個別情況。
巢是建立在裸露的地面,積累的鳥糞形成一個圓圈內。藍腳鰹鳥一般能產下2-3個卵,通常在產完第一枚卵后,相隔6天左右才產第二枚卵。雌雄鳥輪流孵卵,不是像其他鳥兒那樣用身體來孵卵,而是用它們那對漂亮的大大的腳蹼護住卵,保持溫度,直到孵化出幼雛,孵蛋期大概在41-45天。小鳥羽毛豐滿約為102天,而依賴於成鳥哺育要另加56天。
偶入: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原生)。
藍腳鰹鳥(2亞種) | ||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藍腳鰹鳥指名亞種 | Sula nebouxii nebouxii |
2. | 藍腳鰹鳥加拉帕戈斯亞種 | Sula nebouxii excisa |
藍腳鰹鳥加拉帕戈斯亞種正遭受與魚類數量減少有關的食物短缺的困擾。這導致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藍腳鰹鳥長期缺乏繁殖量,所有受監測的群落含有不到歷史最大巢數的15%(Anchundia等,2014)。此外,觀察到的大多數鳥巢在沒有孵出雛鳥的情況下失敗(Anchundia等人,2014)。人們認為這種繁殖失敗始於1997或1998年的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加拉帕戈斯群島周圍水域的魚類周期性消失與太平洋的南方濤動有關,但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似乎引發了後續長期低丰度的時期,這似乎導致成年的藍腳鰹鳥不斷推遲繁殖期(Anchundia等,2014)。自2001年以來,這似乎導致了這一物種數量的持續下降,自那時以來產生的後代沒有返回到繁殖種群中,除非沙丁魚返回,否則可能即將瀕危(Anchundia等人,2014)。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