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溝橋

洪溝橋

洪溝橋位於陌南鎮西橋村,亦稱西橋。清道光年間修建。后被洪水沖潰,陌南鎮人就其餘基架木為梁,上築土面。橋面狹窄,人馬屢次墜殞。

概況


民國9年(1920)縣知事牛照藻整飭路政,以橋值交通要道,籌銀2000餘元,自捐50元,於同年冬動土。時逢大旱,即以工代賑修築,深受當地人民歡迎。橋為土質結構,面寬4米。
1954年,經縣人民代表樊清江等人提請,由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加寬。后又經交通部門兩次擴修,現為石台磚拱橋,長1 50米,寬7.7米,高7米。單孔,跨徑5米。橋兩邊築有1米高磚牆。載重量為1 5噸。為風平公路咽喉。桑柔橋位於陌南鎮北,亦稱北橋。

歷史


嘉靖年間,陌南鎮人慾築橋,而無資金。恰有蒲州商人樊貫捐蒜十萬多辮為建橋經費,僧人可良又集資若干,才開始修橋。后因資金不足,時斷時續,歷一年之久始築成。光緒年間橋又被洪水沖潰。知事劉瀛督陌南人重修,未竣工而西段潰裂。
民國9年(1920),景耀月從華北救災協會籌撥工賑銀1000元作為經費,縣知事牛照藻監督動工修建,為土石結構,面寬4米。
民國28年(1939),侵華日軍曾把北橋的南段和西橋的西段挖斷,設木板弔橋,派重兵扼守。后又在北橋西北隅高阜築橋頭大碉樓,把侵駐鎮上的日軍本部由小寺前景耀月故居移駐於此,妄圖據險作困獸之鬥。1954年由省撥款重修加寬,后又經交通部門兩次擴修,現為石台磚拱橋,長200米,寬8米,高7米。單孔,跨徑5米。拱厚O.5米。橋邊有0.7米高的欄桿扶手。為解陌公路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