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達滅

菌達滅

菌達滅是指用來防治危害農林牧業生產的有害生物(害蟲、害蟎、線蟲、病原菌、雜草及鼠類)和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藥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學性狀的各種助劑包括在內。

簡介


需指,農藥含義範圍,、區差異。,早農藥稱"濟毒劑",歐洲則稱"農業化品",刊農藥義"除化肥切農化品"。

基本信息


稱:菌達滅
:茵草敵;茵達滅;,-二丙基硫氨基甲酸--乙基酯
英文名稱:EPTC
英文別名:Dipropylthiocarbamate de S-éthyle; Epthame; S-Ethyl dipropylcarbamothioate; S-ethyl dipropylthiocarbamate; S-Ethyl dipropylthiocarbamate (EPTC); S-Ethyl-dipropylthiocarbamat
CAS號:759-94-4
EINECS號:212-073-8
分子式:C9H19NOS
分子量:189.3183
InChI:InChI=1/C9H19NOS/c1-4-7-10(8-5-2)9(11)12-6-3/h4-8H2,1-3H3
密度:0.968g/cm3

相關信息


農田化學除草的開端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期,在防治歐洲葡萄霜霉病時,偶爾發現波爾多液能傷害一些十字花科雜草而不傷害禾穀類作物;法國、德國、美國同時發現硫酸和硫酸銅等的除草作用,並用於小麥等地除草。有機化學除草劑時期始於1932年選擇性除草劑二硝酚的發現。20世紀40年代2,4-滴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有機除草劑工業的迅速發展。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殺草譜廣、對環境無污染的特點,是有機磷除草劑的重大突破。加之多種新劑型和新使用技術的出現,使除草效果大為提高。1980年時世界除草劑已佔農藥總銷售額的41%,超過殺蟲劑而躍居第一位。之後,世界除草劑發展漸趨平穩,主要發展高效、低毒、廣譜、低用量的品種,對環境污染小的一次性處理劑逐漸成為主流。除草劑可按作用方式、施藥部位、化合物來源等多方面分類。除草劑是指可使雜草徹底地或選擇地發生枯死的藥劑。氯酸鈉硼砂、砒酸鹽、三氯醋酸對於任何種類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但由於這些均具有殘留影響,所以不能應用于田地中。選擇性除草劑特別是硝基苯酚、氯苯酚、氨基甲酸的衍生物多數都有效,其中有O-異丙基-N-苯基氨基甲酸[O-isopropy-N-phe-nylcarbamate,縮寫IPC:C6H5NHCOOCH-(CH3)2],二硝基-O-甲酚鈉(sodiumdinitro-O-cresylate)等。具有生長素作用的除草劑最著名的是2,4-D,認為它能打亂植物體內的激素平衡,使生理失調,但對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卻是一種很有效的除草劑。一般認為這種選擇性是決定於植物的種類對2,4-D解毒作用強度的大小,或者由於2,4-D的濃度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