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是漢朝所設十三州部之一。西漢時期,徐州刺史部治薛縣;新朝時期,徐州刺史部治下邳縣。東漢前期,徐州刺史部治東海郡郯縣;東漢末年,徐州刺史部治下邳郡下邳縣。三國時期,徐州刺史部治彭城郡彭城縣。西晉時期,徐州刺史部治下邳國下邳縣。東晉時期,徐州刺史部治彭城國彭城縣。南北朝時期徐州刺史部變遷較頻。隋朝時期徐州刺史部廢為檢查區。管轄地為今山東省泰山南部、江蘇省長江北部、安徽省東北部一帶。

簡介


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徐州刺史部遂立,轄楚國、臨淮郡、廣陵國、泗水國、東海郡、魯國、琅邪郡。
607年(隋大業三年)設置徐州刺史部為監察區。

行政區劃


西漢

【楚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下轄:彭城,留縣,武原,傅陽,呂縣,梧縣,甾丘。
【臨淮郡】治徐縣(今江蘇泗洪)
下轄:徐縣,高平,僮縣,取慮,下相,旮猶,睢陵,淮陵,盱眙,東陽,高山,贅其,堂邑,輿縣,富陵,淮陰,淮浦,射陽,鹽瀆,海陵。
兗。豫.青。徐州刺史部
【廣陵國】治廣陵(今江蘇揚州)
下轄:廣陵,江都,高郵,平安。
【泗水國】治凌縣(今江蘇泗陽)
下轄:凌縣,泗陽。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
下轄:郯縣,容丘,良成,下邳,建陵,司吾,厚丘,曲陽,海西,平曲,朐縣,東安,祝其,即丘,襄賁,開陽,臨沂,蘭陵,繒縣,永縣,陰平,建陽,戚縣,新陽,昌慮,合鄉,南城,費縣。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下轄: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琅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
下轄:東武,諸縣,折泉,高陽,廣陽,新山,魏其,高鄉,贛榆海曲,琅邪,崑山,機工山,箕國,東莞,靈門,平昌,梧成,朱虛,瓶國,臨原,房山,姑幕,祓國,黔陬,櫃縣,不其,皋虞,長廣。

東漢

琅邪國治開陽(今山東臨沂)。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治下邳(今江蘇邳州)。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治廣陵(今江蘇揚州)。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三國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

晉朝

徐州彭城彭城國彭城縣7彭城縣、留縣、廣戚縣、傅陽縣、武原縣、呂縣、梧縣
下邳國下邳縣7下邳縣、凌縣、良城縣、睢陵縣、夏丘縣、取慮縣、僮縣
東海郡郯縣12郯縣、祝其縣、朐縣、襄賁縣、利城縣、贛榆縣、厚丘縣、蘭陵縣、承縣、昌慮縣、合鄉縣、戚縣
琅邪國開陽縣9開陽縣、臨沂縣、陽都縣、繒縣、即丘縣、華縣、費縣、東安縣、蒙陰縣
東莞郡東莞縣8東莞縣、朱虛縣、營陵縣、安丘縣、蓋縣、臨朐縣、劇縣、廣縣
廣陵郡淮陰縣8淮陰縣、射陽縣、輿縣、海陵縣、廣陵縣、鹽瀆縣、淮浦縣、江都縣
臨淮郡盱眙縣10盱眙縣、東陽縣、高山縣、贅其縣、潘旌縣、高郵縣、淮陵縣、司吾縣、

北魏

徐州彭城郡彭城(江蘇徐州)7郡24縣
南徐州宿預(江蘇宿豫)1郡2縣

東魏

徐州彭城郡彭城(今江蘇徐州)5郡
北徐州琅琊郡臨沂(今山東臨沂)2郡

北齊

徐州彭城郡彭城(今江蘇徐州)
東徐州下邳郡下邳(今江蘇邳州)

隋朝

徐州刺史
計5郡40縣。地域相當於今山東東南部、江蘇北部
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徐州市)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市)東海郡朐山縣(今江蘇連雲港市)
下邳郡宿豫縣(今江蘇宿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