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山

壺山

壺山,又稱湘江壺山。因形似一把巨大的茶壺而得名。

湘江壺山


在湘潭西端的河口與漣水匯合,正待以更加磅礴的氣勢傾瀉時,突然遇到從西
岸延伸至江中的一座赤色石山的阻擋。奔騰的江水像一匹試圖掙脫韁繩的烈馬,咆哮著,捲起一個個雪白的浪頭向石頭山撲去,又呻吟著粉身碎骨地摔落在江中。赤色的山,白色的浪,像兩條蛟龍搏鬥了不知多少,年年月月吸引著世人欣賞、吟詠。這座江中的山,就是薈萃湘潭市人文景觀的千古名山——壺山。

壺山得名


因形似一把巨大的茶壺而得名。東晉永昌年間,一代名將、都督陶侃領兵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遺跡,群眾又習稱之為陶公山。陶公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並在周圍開荒種菜。江邊一座刀砍斧削般的峭壁,上有“江山勝跡”4個1米見方的大字,是唐初邑人為紀念陶侃的功績和展示當地的風采而刻的。陶公墓就建在不遠處的山崗后,墓碑題曰“晉都督陶桓公墓”,墓聯為“媲衡山千秋不朽;偕湘水萬古流芳。”
壺山狀壺,其最肖者莫過於伸入江心的壺嘴,人們稱之為石嘴堖。
它突兀屹立在湘江之中,高百餘尺,通身赤紫色,好似龍宮竄出一條火龍欲騰九霄。在洶湧的江水衝擊下,石嘴留下累累傷痕,反而給它增添幾分媚人的姿色。它有的像串串珠簾,有的像凸突的佛肚,有的像飄拂的彩雲,難怪陶侃在公餘之暇,常來此盤桓、休息,並建有二亭,“一以望岳,一以漁釣”。

壺山東部有一座千年古寺


時名石頭寺,寺旁有石塔,故又名石塔寺。唐初,太宗顧命大臣褚遂良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潭州都督。他疾憤憂國,為石頭寺書寫“大唐興寺”石額一塊,以示匡扶大唐天下之意。石頭寺自此改稱唐興寺。現今,寺宇已毀,“大唐興寺”匾額存於唐興學校內,為書刻珍品。唐興寺歷為風景勝地,有人甚至說瀟湘八景之一的“煙寺晚鐘”就在此處。寺旁的唐興橋,已有千年歷史。原名壺山橋,唐后改現名,為湘潭市現存最古老的
石橋。
陶侃於石嘴堖所建之望岳、釣魚二亭及以後建的黃葉、湘江、觀湘諸亭,均先後坍毀。1923年,邑人據陶侃“望岳”之議建造了“望衡亭”。亭聯為“地維天柱此孤石;月色江聲萃一亭”。登上亭閣,南望衡岳,朝陽碧色,北眺麓山,層巒疊嶂,你會樂不可支,流連忘返。1982年望衡亭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