餺飥媼

餺飥媼

《餺飥媼》是《聊齋志異·卷五》的篇目之一。餺飥[bó tuō]是湯餅的別名,中國古代一種水煮的麵食。類似於現代的煮麵片。媼[ǎo],年老的婦女。餺飥媼即煮湯餅的老婦人。

《餺飥媼》,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作者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徠。

本文選自朱其鎧主編的《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卷五。

原文


餺飥媼(1)
韓生居別墅半載,臘盡始返(2)。一夜,妻方卧,聞人行聲。視之,爐中煤火,熾耀甚明。見一媼,可八九十(3),雞皮橐背(4),衰發可數。向女曰:“食餺飥否?”女懼,不敢應。媼遂以鐵箸撥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聞湯沸。媼撩襟啟腰橐,出餺飥數十枚,投湯中,歷歷有聲。自言曰:“待尋箸來。”遂出門去。女乘媼去,急起捉釜傾簀后(5),蒙被而卧。少刻,媼至,逼問釜湯所在。女大懼而號。家人盡醒,媼始去。啟簀照視,則土鱉蟲數十(6),堆累其中。

註釋


餺飥媼
餺飥媼
(1)餺(bó博)飥(tuō拖):即“湯餅”,一種湯煮的麵食,也叫“䬪飥”、“不託”。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齊民要術》卷九《餅法》:“餺飥,挼(nuó挪)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2)臘盡:年終。俗稱舊曆十二月為臘月。
(3)可:大約。
(4)雞皮:形容老人皮膚皺摺。橐背:駝背。橐,橐駝,即駱駝。
(5)簀(zé責):床席。
(6)土鱉:此據鑄雪齋抄本,原作“斃”。

譯文


徠有個韓秀才,在別墅中住了半年,年底才回家。一天夜裡,他的妻子正在床上躺著,忽然聽見有人走路的腳步聲。一看,爐子里的炭火燒得很旺,照得屋裡非常明亮。見一個老太婆,年紀大約八九十歲,皮膚像雞皮一樣,還駝著背,頭上稀疏的白髮可以數得清。她對韓妻說:“你吃餺飥嗎?”韓妻嚇得不敢應聲。
老太婆於是用鐵筷子撥了撥爐火,把鍋放到上面,又往鍋里倒水。不一會兒就聽見開了鍋。老太婆撩起衣襟解開腰上的口袋,拿出數十個餺飥,放進鍋里,歷歷有聲。又自言自語地說:“等我找筷子來。”就出了門。
韓妻乘她出去,急忙起來端起鍋把餺飥倒在竹席的後面。再蒙上被子躺下。過了一會兒,老太婆回到屋裡,逼問鍋里的餺飥哪裡去了。韓妻嚇得大聲呼喊,家裡的人全醒了,老太婆才離去。拿開竹席用火一照,原來是數十個土鱉蟲,堆放在那裡。

作者生平


餺飥媼
餺飥媼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