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度
生物體對環境適應的量化特徵
適合度(fitness):適合度是指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對環境適應的量化特徵,是分析估計生物所具有的各種特徵的適應性,以及在進化過程中繼續往後代傳遞的能力的指標。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指出:適合度是衡量一個個體存活和繁殖成功機會的尺度。適合度越大,個體成活的機會和繁殖成功的機會也越大,反之則相反(因此義項與廣義適合度相對應,故亦可稱之為狹義適合度)。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個體選擇觀點就是建立在適合度基礎上的,但用個體選擇的觀點無法解釋動物的利他行為。因為利他行為所增進的是其他個體的適合度,而不是自己的適合度。為了解釋利他行為,有的學者又提出了廣義適合度(in-clusive fitness)的概念。廣義適合度不是以個體的存活和繁殖成功為衡量的尺度,而是指一個個體在後代中傳遞自身基因(親屬體內也或多或少含有這種基因)的能力有多大。能夠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傳遞給後代的個體,則具有最大的廣義適合度。傳遞自身基因通常是通過自己繁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通過對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的方式。所謂親緣選擇,就是選擇廣義適合度大的個體,而不管這個個體的行為是不是對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因此說適合度是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對環境適應的量化特徵,只談到生物個體是不準確的。
另一方面,適合度是針對某一特定指標對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評判標準,一般多用對後代的貢獻能力來衡量。《普通生態學》(孫儒泳編 2007)指出某一基因型個體的適合度實際上就是它下一代的平均後裔數。適合度高的,在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將隨世代而增大,反之,適合度低的,將隨世代而減少。
適合度還可以用數據計算出來:W=ml。其中,W代表適合度,m表示基因型個體生育力,l表示基因型個體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