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舜祠的結果 展開

舜祠

唐宋之問詩作

作品原文:

舜祠⑴

虞帝巡百越⑵,相傳葬九疑。

精靈游此地,祠樹日光輝⑶。

禋祭忽群望,丹青圖二妃⑷。

神來獸率舞⑸,仙去鳳還飛。

日暝山氣落,江空潭靄微⑹。

帝鄉三萬里,乘彼白雲歸⑺。

作品註釋


⑴舜祠:此詩所寫舜祠原址位於今永州寧遠九疑山下,今已毀。
⑵虞帝:即舜帝。百越,我國古代民族名,又地名,泛指我國東南沿海和南部地區,這些地區因居越族眾多分支,故曰百越。
⑶精靈:靈魂。《文選·晉左太沖(思)·吳都賦》:“舜禹游焉,沒齒而忘歸,精靈留其山阿,玩其奇麗也。”祠,即舜祠。舜南巡葬身九疑,後人在今永州寧遠九疑山舜源峰下建祠以紀念。大禹之後,歷代均有祭祀活動,當代考古發掘,證明古代舜祠(又稱舜廟)遺址,確在九疑山下,宋之問所見當為不錯。
⑷禋祭:隋唐以後,封建帝王的祭典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禋祭”句表現宋之問對唐統治者忽視對舜的祭祀有所不滿。圖:動詞,作畫。“丹青”句當為作者為表達娥皇女英的崇敬,作“二妃圖”。
⑸率:一律,都。指“二妃圖”之背景,下句同。
⑹“日暝”二句:均指作完“二妃圖”后,作者所見之景。
⑺帝鄉:指舜的故鄉,有虞氏故都在今山西永濟縣東。三萬里:極言路途遙遠,暗含作者流放之遠。《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最後二句明說舜帝已乘白雲,至於故鄉,也暗含作者逃脫的喜悅和盼望返鄉的急切心情。

作品簡析


宋之問詩集中有《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詩,可知宋之問南貶,是經江西過大庾嶺進入廣東,不經永州。但從瀧州北逃洛陽,經廣西,過湖南,當為捷徑,應過永州九疑。因此此詩當為宋之問從瀧州外逃路過九疑山舜祠時所作。由於唐代統治者將祭舜列為群望,有所忽視,作者似有不滿,也含有自己遠貶的怨言。詩尾借莊子語,表達了自己從貶謫處逃脫急於返家的心情。

作者簡介


宋之問
(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登進士第,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