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吳村鎮的結果 展開

吳村鎮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

吳村鎮位於堯都區北部,距城12公里。東臨汾河,西接魏村鎮土門鎮,南部與汾河辦事處相連,北部與洪洞縣接壤。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總面積41.8km²,耕地面積2.9萬畝。

2021年,堯都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6140人(2018年戶籍人口)。

1949年10月,屬臨汾縣第五區。1956年3月,撤銷區級建制,屬吳村鄉。1961年5月,成立吳村公社。1984年10月,撤銷吳村公社,成立吳村鎮。截至2018年末,吳村鎮戶籍人口26140人。截至2020年6月,吳村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吳南村。

2011年,吳村鎮農業總產值1.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85元,比上年增長5.3%。2011年,吳村鎮工業總產值達到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300萬元,比上年增長5.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9%。截至2018年末,吳村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個。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屬臨汾縣第五區。
1953年,分屬王曲、吳村、徐村、洪堡4鄉。
1956年3月,撤銷區級建制,屬吳村鄉。
1958年9月,屬土門七一公社。
1961年5月,成立吳村公社。
1971年8月,臨汾縣析出臨汾市,屬臨汾縣。
1983年7月,屬縣級臨汾市。
1984年10月,撤銷吳村公社,成立吳村鎮。
2000年11月,屬臨汾市堯都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吳村鎮地處堯都區北部,東與洪洞縣甘亭鎮交界,南與屯裡鎮、汾河街道隔汾河相望,西南與土門鎮相接,西與魏村鎮接壤,北與洪洞縣龍馬鄉毗鄰。鎮人民政府駐吳南村,距區政府15千米。全鎮總面積4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吳村鎮境內地勢平坦。
水文
吳村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太澗河、岔口河2條河流總長度為22.6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汾河,從北至南流經屯裡、部村、吳村、王曲、孫曲等村,長10.12千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1年末,轄吳南、吳北、孫曲、王曲、南太澗、北太澗、邰村、上太明、東太明、東郭、永勝、徐村、喬化、洪堡、屯裡、南王16個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吳村鎮
吳村鎮
洪堡村、吳南村、孫曲村、王曲村、南太澗村、北太澗村、吳北村、邰村、上太明村、東太明村、南王村、屯裡村、喬化村、東郭村、徐村、永勝村
截至2020年6月,吳村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吳南村。
孫曲村王曲村南太澗村北太澗村
吳南村吳北村邰村屯裡村
洪堡村東郭村徐村太明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吳村鎮總人口2533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46人,城鎮化率4.5%。總人口中,男性12520人,佔49.4%,女性12818人,佔50.6%,14歲以下4470人,佔17.6%,14歲~64歲16906人,佔66.7%,65歲以上3966人,佔15.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337人,佔99.99%,有土家族1人,佔0.01%。2011年,人口出生率8.5‰,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長率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03.3人。
截至2018年末,吳村鎮戶籍人口26140人。
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23個自然村,截止2002年底,全鎮共有5889戶,24052人,全鎮從業人員12125人,其中女勞力5609人,農業從業人員9007人,工業從業人員1056人,農村經濟總收入11625萬元。總費用47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76元。

經濟


綜述
2011年,吳村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785元。
截至2018年末,吳村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個。
農業
吳村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大型農業機械500台(輛),農業耕地面積29100畝,人均1.1畝。2011年,生產糧食25050.8噸,人均988.7千克,蔬菜種植面積2490畝,產量11503.8噸。
吳村鎮以飼養生豬、牛、羊、雞為主。2011年,生產肉類1204.5噸畜牧業總產值2900萬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9.9%。
截至2011年末,吳村鎮有林地面積0.25萬畝,其中防護林2000畝,經濟林5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5萬株,林木覆蓋率36.3%,活立木蓄積量86萬立方米。
2011年,吳村鎮農業總產值1.46億元,比上年增長5.3%。
工業
2011年,吳村鎮工業總產值達到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
金融
2011年末,吳村鎮有商業網點682個,職工964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300萬元,比上年增長5.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9%。
郵電業
2011年,吳村鎮電信業務收入1224.3萬元。

文化


吳村歷史悠久,其中有公孫軒轅黃帝賜名的孫曲;有被津津樂道“丹朱過三曲”傳說的王曲;也有劉秀避難,並下嫁公主與此的太澗村;有與娥皇、女英回娘家相關聯的太明和喬化;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屯裡道腔。

交通


吳村鎮有大西高鐵客運線、京昆高速公路、224桃臨線省道過境。縣鄉級公路22條,總長約36.5千米。2011年末,吳村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5千米,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吳村鎮有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7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911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屯裡村道腔劇團,有中央、省、市、縣等46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有用戶4013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吳村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544人,專任教師32人,小學7所,在校師生849人,專任教師11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92人,專任教師7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2所。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吳村鎮有各類科技人才67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82人,經營管理人才106人,技能人才47人,農村實用人才24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吳村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張。專業衛生人員23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9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90人次,出院病人950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1500人,參合率96%。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吳村鎮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5%。
社會保障
2011年,吳村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1戶,人數65人,支出21.48萬元,比上年增長2%,月人均275元,比上年增長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10戶,人數617人,支出48.87萬元,比上年增長3%,月人均66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3人,支出2.76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醫療救助1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40人次,共支出35200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臨時救濟62人次,支出6200元,比上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7.12萬元,比上年增長5%。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吳村鎮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1千米,投遞點16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30份、期刊35冊。固定電話3230戶,行動電話用戶1.7萬戶,寬頻接入用戶1276戶。
供電
2011年末,吳村鎮鎮區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綜合電壓合格率99.5%,供電可靠率98.5%。
水利工程
2002年底,吳村鎮全長5千米的汾河石壩工程全面完工。拉填土方28萬平方,動用石方5.6萬立方,築鉛絲籠石壩37條,內隔堤土壩42條,土壩加高培厚22萬立方,砌石壩護坡1萬米,沙石硬化壩面4000米,河壩兩旁綠化林帶植樹3.6萬株。汾河壩建成的同時,開發灘塗農田3500畝。
吳村鎮實施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將現有水利設備設施全面推向民營,通過拍賣、承包、股份合同合作制等形式使原有85%的水利設備得到改造,產權制度改革有利推動全鎮水利事業的發展。全鎮在原有水利設施基礎上新增機井173眼,渠道防滲1.4萬米,完成中低產田面積9000餘畝,拓寬硬化田間道路48條,共長70餘千米。

農業發展

奶牛
奶牛
因地制宜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突出蔬菜林果、畜禽、水產等優勢產業。在原有700畝大棚蔬菜的基礎上新增大棚蔬菜500畝,新增小拱棚蔬菜600畝,蔬菜的品種、品質、種植管理技術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逐步遞增。通過連續三年的冬春兩季植樹造林,全鎮通道綠化林木達38萬株,規劃並完成純楊樹林基地1萬畝,總植樹量達到86萬株,經濟效益可觀。在保持傳統家禽,畜產養殖業的基礎上,以奶牛為主的畜產養殖業獲得較快發展,以回歸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模式,形成百頭以上奶牛養殖專業村兩個,千頭奶牛養殖基地初具規模。宣傳引導,示範、推廣優質小麥品種和技術,全鎮形成1.2萬畝的優質小麥基地,使小麥品質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投資300餘萬元,建成集培訓示範,生態觀光,經濟效益於一體的洪堡高科技農業示範園,組培、繁育等一批高科技生物技術得到應用和發展,為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的路子進行有益的探索。

工業發展

雙龍冶鍊有限公司
雙龍冶鍊有限公司
對原有的不多的高消耗、低效益、污染重的幾家企業進行全面改造。投資3000餘萬元改建雙龍冶鍊有限公司158立方米煉鐵高爐,改造后的158立方米煉鐵高爐每年產量達30萬噸,年創利稅2800餘萬元,安排剩餘勞動力500餘人,同時,帶動運輸加工,飲食行業發展,實現工業,農業雙贏的目的,紅春焦化廠推倒焦爐尋求科技發展之路,脫胎於煤焦鐵又服務於煤焦鐵,引進高科技智能型礦燈瓦斯報警器,為安全生產提供高性能監測設備。同時,還成立可欣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含磷洗滌用品的替代產品“五水偏硅酸納”等系列產品,使環保企業又添新軍。新型企業蓬勃發展,投資1200餘萬元的回歸乳業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日加工鮮牛奶80餘噸,並開發出高端系列乳製品,該項目將有力拉動吳村鎮以奶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產業發展。年產量達6萬張高檔細木工板的秋清木業有限公司,使本地的林木產量得到有效轉化,為農民拓寬增收渠道。

基礎設施

2002年底,歷經3年,全長5公里的汾河石壩工程全面完工。拉填土方28萬平方,動用石方5.6萬立方,築鉛絲籠石壩37條,內隔堤土壩42條,土壩加高培厚22萬立方,砌石壩護坡1萬米,沙石硬化壩面4000米,河壩兩旁綠化林帶植樹3.6萬株。汾河壩建成的同時,開發灘塗農田3500畝。?
實施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將現有水利設備設施全面推向民營,通過拍賣、承包、股份合同合作制等形式使原有85%的水利設備得到改造,產權制度改革有利推動全鎮水利事業的發展。全鎮在原有水利設施基礎上新增機井173眼,渠道防滲1.4萬米,完成中低產田面積9000餘畝,拓寬硬化田間道路48條,共長70餘公里。全鎮16個行政村的電路電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電力損耗和農民電費支出明顯下降,用電供需矛盾得到緩解。

社會事業發展

吳村鎮
吳村鎮
對教育教學設施進行大力投入,先後新建四所,改造三所中小學。投資300餘萬元,新建5900餘平方米的鎮中學教學大樓;投資80餘萬元,新建吳南村中心小學;投資70餘萬元,新建徐村小學;投資150餘萬元,新建孫曲初中教學大樓。先後對吳北小學,北太澗小學、永勝小學的校舍進行改造,為全鎮教育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投資70餘萬元,新建吳村鎮衛生院大樓。同時,完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服務網路,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工醫療等服務。投資28萬元,修復王曲元代戲曲舞台。組建、恢復群眾文化表演團體,恢復屯裡村民間道腔劇團,使瀕臨消亡的民間文化劇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劇目不斷豐富。恢復孫曲高蹺表演隊、舞獅表演、恢復王曲村龍燈表演。組建吳南、孫曲、王曲、屯裡、洪堡等村的百人威風鑼鼓表演隊。這些鑼鼓表演隊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正全面走向社會,尋求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孫曲威風鑼鼓表演在第二屆堯廟文化旅遊月文藝表演中榮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