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科

蛇目蚺科動物

徠蚺科(Boidae)是原蛇總科下的一科,屬於蛇類中較為原始的一支。其中包含沙蟒亞科(Erycinae)與蚺亞科(Boidae),共有17屬約75個種。這個科中的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他們全部無毒,使用纏繞窒息的方式來殺死他們的獵物。

形態特徵


馬達加斯加樹蟒
馬達加斯加樹蟒
蚺科蛇類的軀體一般很長,呈圓柱形。一些居住在樹上的蚺科蛇的軀體也有扁的,其脊椎很明顯。它們的尾部相對而言比較短,尾部從肛門開始。雄性的尾部里有一對半陰莖,雌性則有產生氣味的腺。蚺科的內臟,尤其是胃,能夠非常強烈的伸縮。頭部各種各不相同。有些種類的頭部和頸部之間沒有明顯的分解,有些則非常明顯。上下顎沒有通過關鍵固定相連,他們之間僅僅通過能夠伸縮的筋包裹的骨頭相連。因此他們的顎能夠脫離。一些種擁有能夠感受熱的器官。眼沒有眼皮,瞳孔一般是長的。蚺科的蛇能夠通過舌感受味道,其咽里有兩個小坑,那裡的神經直接與腦相連。這個器官被稱為犁鼻器。蚺科蛇沒有聽覺,但是能通過下顎感受震動。
蚺科的蛇還有兩片肺,大多數其他蛇類的左肺葉已經嚴重退化,而右肺葉則伸長,這些蛇的肺後部被用來貯藏空氣,在勒死獵物的時候使用這部分的空氣呼吸。蚺科蛇這個部分還沒有進化完全,因此只能貯藏少量的空氣。
在肛門邊還有退化的後肢可見,除此之外蚺科蛇還有退化的髖。
大小和重量
蚺
蚺科包括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蛇,他們可以長達7米到10米,如森蚺,但是蚺科中也有比較小的蛇。一些沙蟒亞科的蛇成年後僅有數克的重量,而大的蚺科蛇類成年可達150千克重。

下級分類


蚺科屬於爬行動物綱中物種最多的目:有鱗目,屬於鱗目中的蛇亞目原蛇總科。它有三個亞科,蟒亞科(蟒亞科是否屬於蚺科的亞科,還是獨立一科在學術上有爭議)、沙蟒亞科和蚺亞科。關於他們類的數目有不同觀點,大多數文獻說19個屬75種。
巨蚺(COMMONBOACONSTRICTOR)
該種被分為10多個分佈在大陸和海島的亞種。體色變化從阿根廷巨蚺的深色類型到體色很淺的棕色或灰色類群,儘管體色變化較大,但一般都有鞍型的色斑及紅色的尾。它們的體型大小變化很大,侏儒島類群如活格島巨蚺(B.constirctorimperator)最大隻能到1米,而陸地上的類群可達4米。巨蚺具有強大的纏繞能力,能把較大的哺乳動物纏死,某些人認為它能將人纏死,但其實並沒有達到把人纏死的地步。儘管它咬人很厲害,如中美黑蟒咬人是很厲害的,但一般情況下它對人無害。巨蚺一般是陸地上活動的種類,但是也善於爬樹和游泳。
分佈與生活環境:中美洲、南美、小安的列斯群島;乾旱樹林、雨林和民居。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15~50個幼體。
相似種:蚺類(Bothropsspp)
徠迪氏地蟒(DUMERIL'SGROUNDBOA)
迪氏地蟒具有雙色色斑,看起來有點像南美蟒蛇,它們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以溫血動物為食,但是它沒有熱探測器(頰窩)。
分佈與生活環境:馬達加斯加;干樹枝。
繁殖:卵胎生,每次2~21個幼體。
相似種:馬達加斯加地蟒(BoaMadagascariensis)
馬達加斯加樹蟒(MADAGASCANTREEBOA)
這個體型細長的蟒蛇體色變化較大,從淺綠色、棕色到紅色都有,它的體色與分佈地理環境有關。不管是樹棲類群還是地棲類群都能將溫血動物纏繞致死,並且有熱探測器(頰窩)。
分佈與生活環境:馬達加斯加;乾旱、半沙漠林區、雨林和農田。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3~16個幼體。
註:該種以前學名是SanziniaMadagasarensis
新幾內亞地蟒(NEWGUINEAGROUNDBOA)
該種尾短體粗,呈雙色斑的灰色。常常在可可豆種植地中發現它的蹤跡。它們的防禦方式是把頭埋在身體捲成的圈內,但是當它受到干擾時也會張口咬對方。
分佈與生活環境:新幾內亞及附近島嶼;雨林和種植園。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5~48個幼體。
相似種:棘蛇(Acanthophispraelongus)
太平洋蟒蛇(PACIFICBOA)
這一類群的變異很大,有些居群是陸地類群,有些則是樹棲類群。太平洋地蟒(Candoiacarinatapaulsoni)的尾短而軀體粗壯,體色呈紅色或灰棕色、雜以白色斑點。太平洋地蟒是陸棲類群,並且在它的分佈區域內,新幾內亞地蟒就消失了。太平洋樹蟒(C.carinatacarinata)的體型細長,尾也較長。在太平洋樹蟒的分佈區域內可以見到新幾內亞地蟒。太平洋樹蟒的體色呈棕色或灰色,泄殖腔的上方具有灰白色斑點。
分佈及生活環境: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東部、索羅門群島;雨林及可可豆種植園。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4~50個幼體。
相似種:新幾內亞地蟒(Candoiaaspera)。
膠蟒
光滑的鱗片就像橡膠一樣,它的體背呈棕色或橄欖綠,腹面黃色。雄性泄殖腔外側具刺。膠蟒行動隱蔽,在樹木、樹皮和岩石下打洞。當受到驚嚇時,它就捲曲成團,頭被卷在裡面受到保護,而把末端鈍圈外形與頭相似的尾部伸出來迷惑對方。該種具有良好的攀緣、打洞和游泳的能力。它的食譜包括其他的蛇類和蠑螈類。
分佈與生活環境:北美西部;草原、牧場和森林。喜歡較冷的環境,分佈海拔可達3000米。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2~8個幼體。
綠玉樹蟒
該種是敏捷的攀緣者,體型細長而側扁,尾很長具有纏繞能力。體背中央亮綠色、雜以白色飾紋,唇鱗和體側下緣黃色,腹面白色。細長的吻部上的鱗片具有感受熱的熱感受器(頰窩)。上頜齒特別長,同一窩的幼體有些呈綠色、有些呈紅色或者呈黃色,有些個體體色可能呈混合色。從幼體到成體的3到12個月時體色發生變化。雖然成體以纏繞的方式捕食哺乳類和鳥類,但是幼體可能主要以蜥蜴類為食。
分佈與生活環境:南美北部;低地的雨林。
繁殖:卵胎生,每次產7~14的幼體。
相似種:雙線矛頭蝮(Bothropsbilineatus)、綠樹蚺(Moreliaviridis)。

分佈範圍


蚺科蛇類在地球上許多地方有分佈。蟒亞科主要分佈在舊大陸的非洲和亞洲,在澳洲也有。蚺亞科主要分佈在新大陸以及馬達加斯加和所羅門島。

生活環境


蚺科通過進化適應了許多不同的生活環境。大多數蚺科蛇類生在比較濕潤的氣候中,它們一般生活在溫帶和半熱帶,綠樹蟒等也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在比較冷的地方他們會冬眠。有些種也生活在乾旱溫暖地區,甚至生活在沙漠里。在沙漠中生活的蚺科一般體型較小,在日間它們把自己埋在沙子中來躲避高溫,到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

生長繁殖


蚺科是卵胎生,一些種的雌性照顧產的卵,它們在卵巢上盤成圈,這樣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孵卵。這樣卵巢內的溫度會升高,加入溫度過高,他們會放鬆自己的圈,使得空氣進入。也有些種僅僅看護巢,而不孵卵。

物種簡介


捕食

蚺科蛇類把獵物勒死。他們使用軀體結實的肌肉把獵物盤纏住,使得獵物的胸腔無法擴張,由此無法呼吸。獵物被完整的吞下。蚺科蛇類一般不是通過把獵物的骨頭折斷而導致獵物死亡的。
蚺科的獵物包括哺乳動物和鳥類。他們能夠吞入比他們的直徑大的獵物。蛇沒有膀胱,尿和糞便都是通過肛門排泄出去的。它們的胃液中含有高濃度的鹽酸,它們能夠在數日內把大的動物也消化掉。骨頭也會被消化掉,只有牙和爪子會被排除。

貿易

對蚺科蛇類的活體及皮的貿易是具有全球性意義的,因此整個蚺科受到保護。雖然如此每年在機場仍然會被沒收數十萬張皮以及許多活物體。

保護現狀


所有蚺科蛇類全部被收錄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其中八個物種和兩個亞種被收錄在附錄一中,其他八十個種被收錄在附錄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