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堡村

山西省大大同縣許堡鄉轄村

許堡村,山西省大大同縣許堡鄉許堡村位於許堡鄉西南部,是許堡鄉政府駐地。京大高速公路109國道、大秦鐵路橫穿境內。全村558戶,其中鄉村從業人員341人。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778畝,以綠豆、小雜糧為主。

位於大同縣東部的許堡村,距大同市區40公里,是一座古堡。這座古堡作為明長城的配套工程,是明朝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許堡村從明代建堡以後就成為大同以東地區軍事、政治、文化重鎮。

2016年12月,許堡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地理環境


大同縣許堡鄉許堡村位於許堡鄉西南部,是許堡鄉政府駐地。京大高速公路、109國道、大秦鐵路橫穿境內。全村558戶,1506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341人。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778畝,以綠豆、小雜糧為主。
位於大同縣東部的許堡村,距大同市區40公里,是一座古堡。這座古堡作為明長城的配套工程,是明朝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許堡村從明代建堡以後就成為大同以東地區軍事、政治、文化重鎮。

歷史沿革


據專家考證,古堡的城郭是明朝後期修築的,明朝屢當時遭北寇騷擾,統治者便在許堡等地設兵戍守。直到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建為民堡,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城牆修建完畢。
民國時期,城郭、廟宇、殿閣等保存尚好。但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廟宇被拆除,城牆被拆開許多壑口,城牆外砌的石條、古磚皆被扒去它用,只剩裸露的牆體,斷壁殘垣使古堡城牆面目全非。唯獨城堡大門保存相對完好,拱門上方的磚雕依稀可見。
城牆周長1500米,南北長於東西,呈長方形。古堡向南開有正門,城頭石銘“許家莊堡”。當時,城牆高12米,夯土牆體外層包以磚石。城牆底層四層條石,堡門底層六層條石。城牆上面鋪以方磚,其寬度可并行兩輛古代花軲轆車。城牆外沿建有50厘米寬、212厘米高的女兒牆,女兒牆上設有垛口,每個垛口上嵌有外大內小的箭眼孔,可置箭或搶射殺來犯之敵。城牆外輪廓凸凹相間,排列有序,凸出部分為城牆墩子,每邊計3個,外加角墩4個,共16個。

古堡簡介


古堡的正面南門設有瓮城,其主要功能是為了加強防務。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當敵人攻入瓮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瓮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瓮中捉鱉”之勢。瓮城多是半圓形,而許堡的瓮城卻是不常見的長方形。瓮城開有東西兩門,東門城頭石銘“迎恩”,西門城頭石銘“息警”。距東門東面150米、西門西面150米處分別建有東西土關門,構成東西關街,既有居民區,又是防務圈。東西土關門頂上分別建有三官廟和觀音廟。東土關城門上方石銘“保障”,西土關城門上方石銘“團圓”。東西城門與東西土關門的石銘文字合起來的意思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許堡村古堡以文昌閣為中心,分作上街和下街,從南街照壁到北街龍王廟樂樓,一條馬路直穿南北,馬路兩邊為對稱的8條居民巷。上街、下街、東西關、小堡和官道是古堡的五個居民區。
北城牆中軸線頂上,東城牆與南城牆交接處的頂上分別建有禎王廟和奎星閣,原古堡內外共建有廟宇20餘座。

歷史事件


許堡村,原名稱為“許家莊堡”。但是,如今村內卻沒有一戶人家姓許。傳說:在明代,許堡村多為許姓,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兵入關,佔據大同,取道許堡入北京,駐守許堡的大將郭二馮誓不歸降,力阻清兵入京。已經打到居庸關順治得知后,返攻回來。許堡的許姓家族擁戴郭二馮的義舉,自願組織起來與官兵一同守城。大同雖失,但十萬清兵卻於許堡無奈。順治大怒,又增調十萬兵勇強攻。許姓家族燒房屋,斷後路,決心與清軍決一死戰,婦女老人為避受辱,紛紛跳進烈火中自焚。城外清兵屍體堆積如山,城內官民越戰越勇。但一月後,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許堡城失陷,順治一怒,傳令將百姓殺光斬盡,方圓百里之姓許的也遭株連。從此,許堡變成一座空城,直到康熙年間,才陸續有移民落戶許堡。村北街西南部,這裡的地面較周圍低了許多,據說就是明末駐守許堡大將郭二馮的住址。地面較低是因為城破被擒后滅門,挖地三尺所致。現在,許堡的居民主要以張、戴、郭、牛、劉姓為多,另有其他姓氏,但唯獨沒有許姓。

風景名勝


位於大同縣東部的許堡村,距大同市區40公里,是一座古堡。這座古堡作為明長城的配套工程,是明朝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許堡村從明代建堡以後就成為大同以東地區軍事、政治、文化重鎮。
許堡村古堡以文昌閣為中心,分作上街和下街,從南街照壁到北街龍王廟樂樓,一條馬路直穿南北,馬路兩邊為對稱的8條居民巷。上街、下街、東西關、小堡和官道是古堡的五個居民區。北城牆中軸線頂上,東城牆與南城牆交接處的頂上分別建有禎王廟和奎星閣,原古堡內外共建有廟宇20餘座。
古堡的正面南門設有瓮城,其主要功能是為了加強防務。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當敵人攻入瓮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瓮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瓮中捉鱉”之勢。瓮城多是半圓形,而許堡的瓮城卻是不常見的長方形。瓮城開有東西兩門,東門城頭石銘“迎恩”,西門城頭石銘“息警”。距東門東面150米、西門西面150米處分別建有東西土關門,構成東西關街,既有居民區,又是防務圈。東西土關門頂上分別建有三官廟和觀音廟。東土關城門上方石銘“保障”,西土關城門上方石銘“團圓”。東西城門與東西土關門的石銘文字合起來的意思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據專家考證,古堡的城郭是明朝後期修築的,明朝屢當時遭北寇騷擾,統治者便在許堡等地設兵戍守。直到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建為民堡,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城牆修建完畢。民國時期,城郭、廟宇、殿閣等保存尚好。但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廟宇被拆除,城牆被拆開許多壑口,城牆外砌的石條、古磚皆被扒去它用,只剩裸露的牆體,斷壁殘垣使古堡城牆面目全非。唯獨城堡大門保存相對完好,拱門上方的磚雕依稀可見。城牆周長1500米,南北長於東西,呈長方形。古堡向南開有正門,城頭石銘“許家莊堡”。當時,城牆高12米,夯土牆體外層包以磚石。城牆底層四層條石,堡門底層六層條石。城牆上面鋪以方磚,其寬度可并行兩輛古代花軲轆車。城牆外沿建有50厘米寬、212厘米高的女兒牆,女兒牆上設有垛口,每個垛口上嵌有外大內小的箭眼孔,可置箭或搶射殺來犯之敵。城牆外輪廓凸凹相間,排列有序,凸出部分為城牆墩子,每邊計3個,外加角墩4個,共1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