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性失業
因季節性或技術性而引起的失業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即由於經濟在調整過程中,或者由於資源配置比例失調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轉移,使一些人等待轉業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摩擦性失業
在實際勞動市場上,失業率總是圍繞自然失業率波動,原因之一是工人尋找最適於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由使工人與工作相匹配的過程所引起的失業即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它是由於經濟運行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和勞動力市場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臨時性失業。經濟總是變動的,工人尋找最適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一定數量的摩擦性失業必然不可避免。
就業
2009年8月18日,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張浩明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時表示,截至2009年7月1日,教育部統計的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是68%,和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於法鳴表示,中國就業主要的矛盾仍然是勞動力供大於求這種長期存在的矛盾,對高校畢業生來說結構性比較突出,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摩擦性失業。
於法鳴介紹說:“學校里學的專業有些是和市場不接軌的,這種情況下多數出現的就是摩擦性失業。現代社會提倡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最好是專業對口,但是有些專業對不上口也不能死抱著不放。摩擦性失業在市場經濟國家是非常正常的。國家於2009年正式推出‘三年百萬見習計劃’,就是用三年的時間吸納一百萬高校離校以後仍未就業的畢業生,在求職沒有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的情況下可以吸納他們到見習崗位上來。見習時間1般為6個月,最長不超過12個月,見習期間由地方政府和見習單位提供基本生活補貼,並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屬性、信息的不完善及現行經濟制度的影響。
摩擦性失業是由國家經濟制度的動態結構造成的。在這種經濟現象中,由於產業結構等方面的不斷變化,原有的工作不斷消失,新的工作不斷產生,而工人在交換工作時需要時間,因而就產生了相應的臨時性失業,即摩擦性失業。它的規模決定於失業工人和他尋找工作碰到一起時所遇到的結構上的困難。這種結構上的困難,主要是指缺乏就業機會的信息,缺乏就業的知識,以及缺乏迅速移動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摩擦性失業也和工人自由尋找新工作和隨意變換工作有關。在自由經濟中,摩擦性失業是一種經常性的失業,並非周期性的。減少摩擦性失業的辦法,主要是增加勞動力的流動性和多提供有關就業機會的情報。
沒有工作就意味著沒有與同事的社會聯繫、缺乏生活目的、缺少自尊、存在精神壓力和疾病,當然也沒有能力付帳和購買必需品和奢侈品。後者對那些具有家庭義務、債務和醫藥支出來說特別嚴重,健康保險在有工作時才可得到。
失業引起的壓力,常成家庭暴力及失和的導火線,失業的人失去自尊和成就感;家人失去尊重和耐性,暴力容易一發不可收拾,產生嚴重問題。M. Harvey Brenner博士指出失業率增加會使犯罪率和自殺率增加,並易使健康惡化。
首先,要鼓勵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的創新,在保證較低的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其次要大力開拓國內市場需求,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以及諸如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關係民生的基本保障問題,如果政府利用經濟槓桿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將大大提高人們的購買力水平,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擴大就業;
同時,建議政府採取進一步推動創業的積極政策,營造一種鼓勵和扶植創業的優良的社會環境,並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優惠的條件;最後,壟斷性行業應儘快開放,強化競爭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從長期來看,可以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姚裕群
指導的重點應放在提供準確、充足的信息及求職技巧的訓練上,與此同時,指導求職者合理確定“保留工資”是非常必要的。根據工作搜尋理論,一個求職者在搜尋工作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下面的做法對自己最有利,即先在手中攢上若干個工作機會,然後再從中挑一個最好的接受下來。但是工作搜尋者,尤其是那些在技能等級階梯最底層的人,並不總是被允許享有這種奢侈。
另外,據於法鳴介紹,國家對家庭困難和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援助,高校畢業生可以到政府所屬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尋求幫助。如果入學前是城鎮戶籍,則到相應街道或社區勞動保障基層平台進行登記;如果入學前是農村戶口,則到戶籍所在地縣及縣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符合條件的,由他們提供“一對一”的就業幫扶,譬如優先推薦參加見習、向用人單位重點推薦、幫助自主創業等。如果還不能就業,則通過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