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區

山東省濟寧市轄區

兗州區,山東省濟寧市轄區,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53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兗州區共轄4個街道、6個鎮。常住人口540662人(2020年)。

兗州是古九州之一,歷史文化悠久,九州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等交相輝映,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為州、郡、府治所,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軍事重鎮、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

2019年,兗州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15.36億元,同比增長3.8%。

歷史沿革


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里,“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并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后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后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
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
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
1992年8月1日,撤縣設市,兗州縣改稱兗州市。
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
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下轄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省級經濟園區。
2005年8月17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兗州市將黃屯鎮東稻營、西稻營、楊廠、東張庄、老府庄、金家村等6個村劃歸新兗鎮管轄。
2013年10月18日,撤市設區,兗州市改稱兗州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兗州區共轄4個街道、6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龍橋街道九州中路99號。
鼓樓街道龍橋街道酒仙橋街道興隆庄街道大安鎮新驛鎮顏店鎮新兗鎮漕河鎮小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兗州區地處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535平方公里。
兗州區風貌
兗州區風貌

地質

兗州區境大地構造屬魯西斷塊隆起(Ⅲ級)兗州斷凸(Ⅳ級)單元,其邊界東部為嶧山斷裂,西部為孫氏店斷裂,北部為汶泗斷裂,南部為鳧山斷裂。兗州是其中一部分。基底為泰山群變質岩系。基底之上發育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其中晚古生代地層中賦存豐富的工業煤層,是國家煤炭資源的重要基地。境內構造運動塑了形態各異的構造地形,大致為斷裂構造、褶皺構造兩個類型。境內各界地層均有發育,從老到新為早古生代地層、古生界地層、中生界地層、新生界地層。在早古生代,境域處於緩慢下降狀態,有大規模的海侵,沉積了巨厚的淺海砂頁岩、碳酸岩類岩層。古生界奧陶系岩石主要為淺灰色、灰色厚層狀灰岩、結晶灰岩、豹皮狀灰岩;石炭系岩石主要為灰白色粉砂岩、粘土岩、頁岩和薄層灰岩,夾數層煤;二迭系岩石主要為灰白色、深灰色砂岩和雜色泥岩及褐色頁岩,富含植物化石。中生界侏羅系岩石主要為褐色砂岩、礫岩及雜色泥岩、砂礫岩。新生界由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構成。第三係為砂岩、粘砂岩、泥岩;第四系地層則為鬆散岩類地層,由汶泗沖洪積物組成。西部為汶河沖洪積扇,東部為泗河沖洪積扇,兩個沖洪積扇的迭交帶位於前邴—大安—天齊廟一帶。

地形地貌

兗州區地處魯中山地泰沂山區西南部的山前傾斜平原。西部由汶水南泛,洪水沖積地貌明顯;東部泗水向西南傾斜,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部洸府河、楊家河二水并行,地勢低洼。地面高程60~38米,高差22米平均海拔49米,平均坡降1/1500。東北部受構造影響,為第三系淺埋區,地面坡降較大。平原面積64670公頃,佔總面積的99.7%;分為微斜地、窪地、緩崗3個類型。微斜平地,面積為45601公頃,佔總面積的70.35%;窪地面積12276.9公頃,佔總面積的18.94%;緩崗,面積6792.2公頃,佔總面積的10.48%。
境內山丘屬泰山山脈隱伏於第四系覆蓋層下的基岩。城西15公里處有一山丘,名嵫陽山,是兗州唯一山丘,為奧陶繁育灰岩殘丘裸露,屬低山丘陵類型。分東西兩峰,東峰海拔75米,西峰海拔72.5米。山體呈東西向展布,長1.5公里,寬1公里,佔地1.5平方公里。山石為石灰岩,清代已零星開採,雖令禁而不止。“文化大革命”後期,加之不斷開山採石,東峰已成深谷,西峰部分尚存,亦失舊時風貌。
兗州區風貌
兗州區風貌

土壤

兗州區系泰沂蒙山前平原的中下部,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成土母質為山前沖洪積物,是古汶河、泗河沖積形成,表層全部為第四紀鬆散岩層覆蓋。根據土壤發生學分類原則,可分為三大土類,五個亞類,七個土屬,三十個土種。

氣候

兗州區境內氣候屬暖溫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較為充沛,呈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等氣候特點。境內氣候區域性差異不大,春季(3~5月),在變性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下,溫度回升快而變化劇烈,多西南風,乾燥少雨,常形成春旱。夏季(6~8月),受海洋夏季風的影響,高溫高濕,炎熱多雨,間有伏旱發生和雷暴、大風、暴雨、冰雹、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秋季(9~11月)隨著北方大陸性高壓的重新建立,並控制全境,大氣垂直結構穩定,形成秋高氣爽天氣,降水明顯減少,伴有秋旱,個別年份出現秋澇,秋末氣溫急降。冬季(12~2月)因受冬季風控制,天氣乾冷,雨雪稀少。
•氣溫
2013年全年平均氣溫14.1℃,比歷年平均值13.8℃偏高0.3℃。冬季氣溫偏低0.8℃,其中12月偏低1.9℃,1月偏低0.6℃,2月偏高0.1℃;春季氣溫偏高0.4℃,其中3月偏高1.4℃,4月份偏低0.9℃,5月偏高0.8℃;夏季氣溫明顯偏高,其中7月偏高1.1℃,8月偏高2.4℃;秋季氣溫正常略偏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7.3℃,出現在6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13.9℃,出現在1月4日。
•降水
2013年總降水量580.3毫米,比歷年平均值685.0毫米少104.7毫米。全年降水日數75天,其中≥5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數3天,最長連續降水日數3天,連續降水量72.9毫米,出現在7月18~20日;一日最大降水量130.1毫米,出現在5月26日。全年降水分佈情況是:春季降水偏多,其中3月偏少10.9毫米,4月偏少21.0毫米,5月偏多110.5毫米;夏季降水偏少,其中6月偏少77.9毫米,7月偏多80.4毫米,8月偏少103.5毫米;秋季降水偏少,其中9月偏少63.1毫米,10月偏少28.1毫米,11月偏多17.0毫米;冬季正常略偏少。
•日照
全年日照總時數2635.0小時,比歷年平均值2338.4小時偏多296.6小時。春季接近歷年平均值略偏多,夏季和秋季較歷年平均值偏多,冬季較歷年平均值偏少。全年無霜期日數177天。
•風
年平均風速為1.5米/秒,比歷年平均值2.4米/秒偏少0.9米/秒。極大瞬間風速16.3米/秒,出現在3月9日,全年未出現≧17.0米/秒的大風天氣。

水文

兗州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境內有泗河、洸府河、白馬河、南泉河水系,含一級支流14條,二級支流4條。干、支流總長度648.5公里,其中兗州境內長245.2公里,佔壓土地面積2205公頃。
泗河水系泗河,為山東省內較大的山洪河道。它發源於新泰市南部太平頂山西側(海拔814米),西南流經新泰、泗水、曲阜、兗州、鄒城、任城、微山共七個縣市區,於任城區石橋鎮新(辛)閘村入南陽湖。河長159公里,總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泗河,從大安鎮白家店村村東入兗州境內。西至龍灣店村北折彎南流,至京滬鐵路橋下折彎西流,至馬家橋村北折彎南流。它沿大安鎮、鼓樓街道辦事處、酒仙橋街道辦事處、新兗鎮、興隆庄鎮、王因鎮東部邊境,至柳溝村西南出境。境內河段長32.426公里,流域面積僅11.6平方公里(河灘地)。由於該河系山洪河道,故境內無支流匯入。左岸金口壩下,有來自曲阜南部山丘的小沂河匯入南流。
洸府河水系洸府河幹流主河道,起源於漕河鎮蔡家橋村北漢馬河與羅河交匯處,於石佛寺入南陽湖,全長47.7公里,流域面積1367平方公里,其中境內長22公里,流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新洸府河幹流主河道,起源於新驛鎮高吳橋村東南今高吳橋閘以上。從此,洸河上段於高吳橋村東改道東南流匯入洸府河幹流;楊家河從大安鎮張樓村西北改道西南流匯入幹流。在高吳橋閘上形成了幹流與洸河、楊家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今洸府河有一級支流10條,二級支流4條,轄區骨幹排水溝13條。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總量
兗州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5873萬立方米,p(地表水頻率)=20%的豐水年為9045萬立方米,p(地表水頻率)=50%的平水年為4680萬立方米,p(地表水頻率)=75%的枯水年為2439萬立方米,p(地表水頻率)=95%的特枯年為738萬立方米。兗州區人均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含客水)446.59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含客水)393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
地下水可開採量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允許從含水層中獲取的最大量。兗州區多年平均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為15024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可開採量為14272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山丘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598萬立方米,可開採量為447萬立方米;兗州地區合計可開採量為13291萬立方米,占濟寧市地下水可開採總量的8.24%。兗州區人均地下水可開採量242.5立方米,畝均地下水佔有量230.39立方米。
水資源總量
一定區域的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即地表徑流量與降水量入滲補給量之和。兗州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718萬立方米,占濟寧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7.78%。P=20%豐水年為23245萬立方米,P=50%平水年為16782萬立方米,P=75%枯水年為12572萬立方米,P=95%特枯年為7874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兗州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樹種資源較豐富。已查明在兗州市區域內現有喬木、灌木59科131屬229種。其中用材樹種65種,廣泛種植、生長良好的有黑楊、毛白楊、泡桐、刺槐、臭椿、苦楝、楸樹、國槐等;經濟樹種44種,主要包括蘋果、桃、葡萄、梨、杏、石榴、板栗、棗、柿、核桃、桑、花椒、香椿等;綠化觀賞樹種120種,較常見的有月季、薔薇、龍柏、檜柏、黃楊、淡竹、剛竹、懸鈴木、銀杏、海棠、櫻花、白蠟、雪松、白皮松、女貞、龍爪槐、臘梅、榆葉梅、丁香、玉蘭、紫葉李、金絲垂柳、紫薇、水杉、紅楓、金銀木、烏桕、雜交馬褂木等。引種香樟、中山杉、台灣含笑、枇杷等。
兗州境內有豐富的野生植物,廣泛分佈在田野的荒坡、河岸、村邊及道路旁邊等處,共有84科471種。
藥材:木賊、香附、地夫子、問荊(節節草)、桑白皮、霜桑葉、大麻子、扁蓄、紫參、瞿麥、馬尾蓮、蠍子草、翻白草、地榆、遠志、鐵莧菜、馬齒莧、貓眼草、柴胡、蛇床子、防風、菟絲子、益母草、蛤蟆棵、牛蒡子、薄荷、枸杞子、生地、車前子、桔梗、茵陳、艾葉、蒲公英、蒼耳子、避風草、地丁、麥冬、野菊花、紅花、杜仲、白芍、蘇葉、黑白丑、黃柏、陳皮等。
花卉草木:迎春、玉蘭、丁香、紫荊、海棠、秋海棠、玫瑰、月季、梅花、木槿、桂花、雞冠、秋葵、菊花、鳳仙、長春、仙人掌、吉祥草、萬年青、芙蓉等。
田間雜草:米蒿、薺菜、小花糖芥、藜、馬齒莧、豬尾草草龍葵,婆婆納、車前、艾蒿、蒲公英、蒼耳、看麥娘、野燕麥、馬唐、麥瓶草、繁縷、王不留行、澤漆、鐵莧菜、蒺藜、地錦、紫花地丁、節節草、豬毛菜、刺兒草。水生雜草主要有:兩棲蓼、三棱草、鴨趾草、槐葉萍、紫萍、茨藻、水綿、孤尾草、蒲草等。喜濕性雜草植物主要有:稗、雙雙穗稗水芹、水蔥、蘆葦、水草、水葫蘆等。

動物資源

兗州境內有各類動物200餘種,其中獸類5目9科22種,常見的野生獸類有5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9種;鳥類75種(其中農林益鳥63種),隸屬11目32科48屬。其中留鳥17種,夏候鳥27種,冬候鳥12種,旅鳥48種;有益昆蟲類47種;魚類45種。
兗州區浮游植物七門四十屬,以綠藻門佔優勢,共20屬,其次是金藻門有10屬,硅藻門有5屬;浮遊動物以輪蟲為主;底棲生物在坑塘分佈較為貧乏,螺類資源在塌陷區水域分佈廣泛。
兗州區養殖魚類有鰱、鱅、青、草、羅非、鯰、鯉、鯽、紡魚,近年還引進了湘雲鯽、泥鰍、鱘魚、黃金鯽、河蟹、鱖魚等品種,雜魚有餐條、麥穗、翹嘴白鰱、棒花等。蝦類有中華長臂蝦和青蝦兩種,產量較小。
兗州區風貌
兗州區風貌

礦產資源

境內已查明礦產6種,礦產品種少。包括:能源礦產1種、黑色金屬礦產1種、建材非金屬礦產3種、水氣礦產1種。煤炭是兗州區最具優勢的礦產資源,煤炭分佈面積約佔兗州區國土面積的37.06%,是濟寧市也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境內有興隆庄、楊村、楊庄、田莊、鮑店、東灘、新驛煤礦等7個煤礦,2015年年開採量1200萬噸。鐵礦是兗州區唯一的黑色金屬礦產,境內面積94平方千米,礦厚度近60米,埋深在1000米以下,資源潛力巨大。建材非金屬礦產有制灰用石岩、磚瓦用粘土和建築用砂,其中礦泉水和制灰用石灰岩已不開採。水氣礦產有礦泉水。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兗州區常住人口54.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32萬人,農村人口19.46萬人。全年出生率為8.65‰,死亡率為5.75‰,自然增長率為2.89‰。
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55.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47萬人,農村人口18.69萬人。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全年出生率為13.93‰,死亡率為6.6‰,自然增長率為7.33‰。
截至2019年,兗州區常住人口55.47萬人,其中城鎮38.75萬人,農村16.72萬人。全年出生率為9.02‰,自然增長率為3.39‰。
2021年6月11日,濟寧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兗州區常住人口為540662人。

民族

兗州區除了漢族以外有回族、獨龍族、鄂倫春族、拉祜族、水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等27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合

2019年,兗州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15.36億元,同比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49億元,下降0.8%,第二產業增加值260.64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226.23億元,增長7.7%;分行業看,工業增加值225.02億元,增長0.9%,建築業增加值36.07億元,增長3.0%,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5.92億元,增長8.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4.33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6.18億元,增長7.4%,金融業增加值21.54億元,增長8.7%,房地產業增加值15.53億元,增長4.7%,其他服務業增加值88.69億元,增長6.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5:50.6:43.9,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3.9%,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全區人均生產總值929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3473.5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6%。

第一產業

2019年,兗州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1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農業23.3億元,增長0.3%;林業1.3億元,增長27.2%;牧業3.7億元,下降9.0%;漁業0.17億元,增長15.4%;農林牧漁服務業3.6億元,增長14.6%。農副產品。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9.4萬畝,比上年減少2.9萬畝,下降4.0%。糧食總產達到32.6萬噸,單產達到470.0公斤/畝。

第二產業

2019年,兗州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4.0%,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9.1%,股份制企業增長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7%,重工業增長1.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8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利潤51.6億元,下降9.2%。

第三產業

2019年,兗州區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9.5億元,比上年增長66.2%。商品房施工面積337.7萬平方米,增長11.0%;商品房銷售面積80.3萬平方米,增長10.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75.4萬平方米,增長24.6%;商品房銷售額48.8億元,增長6.2%,其中住宅銷售額44.4億元,增長22.3%。
2019年,兗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8.4億元,比上年增長5%。按城鄉市場統計,城鎮實現147億元,增長4.5%;鄉村實現61.4億元,增長7%。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179.1億元,增長4.8%;餐飲收入29.3億元,增長6.9%。限額以上網路零售拉動有力,網上零售額1027.5萬元,比上年增長148%。
2019年,兗州區完成進出口總額147.4億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47.6億元,增長36.6%;進口99.8億元,下降21.2%。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018萬美元,增長102.7%。
2019年,兗州區旅遊消費總額64.8億元,比上年增長9.3%。接待入境遊客101580人次,增長10.4%;旅遊創匯5276萬元,增長9%。接待國內遊客767.6萬人次,增長8.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6億元,增長8.8%。

文化


非遺傳承

桑蠶養殖技藝
兗州的桑蠶業起源甚久,據《尚書·禹貢》記載“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桑土既蠶……”,可見大禹之前兗州便已養蠶。兗州市1976年在王因遺址發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古墓群,從出土的石紡輪、骨針來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方土地的人們就使用紡織技術並用骨針縫製服飾了。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魯秋胡戲妻”的故事便發生在兗州。魯秋胡之妻名羅敷女,亦稱”採桑女”,是有史以來中國第一位美女。
雪茄煙製作技藝
山東兗州雪茄煙生產始於清朝光緒末年,是中國最早生產雪茄煙的地區之一。其歷史悠遠,產品獨特,曾名揚中外。但是到了解放前夕,兗州雪茄煙幾乎絕跡。兗州雪茄煙傳人孔令斌等人將兗州雪茄煙製作技術保留了下來。
據《原滋陰縣誌》記載:“城外植煙多,城內煙坊興。”文中描寫的場面就是當時雪茄煙生產的興盛場景。兗州雪茄煙之所以質量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它有得天獨厚的原料。兗州雪茄煙採用的是皇城園內經幾百年屠宰場的血水浸泡過的土壤種植的優質煙葉,當時被稱為“所煙”。這種煙以前每年都必須向皇宮進貢。其二,兗州雪茄煙配方講究、工藝精湛。煙絲里加有中草藥、冰糖、蜂蜜及金獎白蘭地酒等輔料,然後按照嚴格的程序,手工精心製作而成。

民族文化

兗州有十分悠久的文化傳統。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相對封閉的社會結構、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等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塑造了兗州先民遵守規範、敬畏權威、嚴謹認真、誠實淳樸的品格。另外,兗州在地緣上屬於魯文化區域,魯文化也可以稱為儒家文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個人的品格修養和道德完善。歷代地方志評論兗州的民風,往往是:“家家自以為顏路,人人自以為由求,人皆知讀聖賢之書,文質彬彬乎過人,弦誦洋洋乎盈耳”(元《方輿勝覽》);“其俗溫厚馴雅,華而不窕,有先聖賢之風”(明《兗州府志》);“土風和厚,家多弦誦,民俗馴謹,無狙獷氣”(清《滋陽縣誌》)。端信,正是這種風氣和精神的概括。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交通


截至2019年,兗州區新建、改建公路28.2公里,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4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4公里。客運量3775.3萬人,比上年下降5%。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28057輛,增長14.1%;轎車總量81739輛,增長0.5%,其中私人轎車76780輛,增長5.3%。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兗州區共有普通中小學79所,在校學生68094人。其中普通高中3所,在校學生9983人;初級中學21所,在校學生17829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2191人;小學53所,在校學生3809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

科技事業

截至2019年,兗州區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以上創新平台4家,新創優質品牌7件、市長質量獎4件。取得各類重要科技成果42個,新引進“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3名,新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級人才4名,經典重工被確定為“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兗州區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28.6萬冊。全區有線電視用戶7.8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建成鄉村(社區)儒學講堂2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實現區鎮村三級全覆蓋。

體育事業

截至2019年,兗州區在全國、省、濟寧市體育比賽中獲得獎牌162枚,其中金牌90枚,銀牌29枚,銅牌43枚。全民體育健身工程投資248.7萬元,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場所面積達76萬平方米,增長2%。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兗州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639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8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48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117人;註冊護士2065人。各類衛生機構醫療床位3774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兗州區企業參加養老保險職工96231人,離退休人員27919人,全年支付養老保險金93239萬元,參加失業保險職工54835人,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564人;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職工14893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57560人。
截至2019年,兗州區城市低保對象571戶、1124人,發放低保金585.2萬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3592戶、7213人,發放救助金3122萬元。供養農村“五保”1776人,全年投入供養資金1673.2萬元。

旅遊


風景名勝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里,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兇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四方來客到兗州參觀的首選項目。
青蓮閣
青蓮閣
青蓮閣
青蓮閣位於城東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內。始建無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后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閣為磚木結構,3間2層樓閣式。硬山頂,前面設廊,內設木質樓梯、地板。閣內曾塑李白及兩子女像,馮雲鵷在閣門立柱上寫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下聯為:“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著名文人張性梓曾賦《青蓮閣落成》,記敘此閣的建成。青蓮閣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壩
金口壩
金口壩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裡面裡面沂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
解放初期,曾對金口壩進行過維修,但由於橋身長年負荷交通重壓,基礎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條之間已相互錯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此橋已不堪重負,幾處橋石塌落,壩基木樁裸露,如不及時維修,一遇洪汛,這座石壩將毀於一旦。鑒於此,兗州市文化部門在科學制定大壩修復方案的基礎上,採取“修舊如舊”的方法,對壩基進行整體修復。工程於1997年4月啟動,同年7月竣工,共用資金近100餘萬元。修復之後的金口壩,恢復了往日的秀麗風姿,成為反映兗州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
興隆文化園
兗州興隆文化園按照“一園三區”總體布局規劃建設,是以佛教文化資源為基礎,集禮佛、演藝、禪修於一體。西區為禮佛祈福區,由高118米的靈光寶殿、靜心園、觀音園、興隆寺等組成。東區為體驗演藝區,推出大型實景演出《菩提東行》,有8萬平方米的室內大型佛教主題公園體驗樓,區內99米高的合十塔與演藝、主題公園有機融合。南區為禪修休閑區,通過塌陷地生態治理,建設藝術村和度假村。
興隆塔
興隆塔位於城內東北隅寺廟內。隋仁壽二年建普樂寺,后易普樂寺為興隆塔寺,興隆塔由此得名。唐大中年間維修該塔,公元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重修,改成直閣間塔,成為“魯邦之勝,法門之雄。”
興隆塔為磚木結構,共13層,高54米,為八角樓閣式空芯磚塔,磚疊澀檐,有簡單斗拱。7層塔體粗大,層與層設台階踏步,層間設迴廊,遊人可拾階而上。上6層驟縮細小,形成2米寬的陽台,台周設有石雕欄桿,扶欄遠眺,兗州風貌盡入眼底。上6層空心,設有樓板木梯,可直至塔頂(現已拆除)。琉璃瓦製成的蓮台寶相式塔剎聳立在塔的頂部。塔內六層有公元1688年(宋嘉佑八年)題名碑記l塊。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大地震,塔上皆被震倒,塔體裂縫多處。后經20餘年重新修復建成。二、三層有1692~1712年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一年)重修興隆塔題名碑記6塊,為了解興隆塔維修情況提供了依據。
1979—1985年,國家先後撥款13.5萬元,對興隆塔進行了大型修葺。維修工程1985年12月竣工。1986年春節正式向遊人開放。興隆塔1977年12月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兗州區
兗州區
西桑園遺址
西桑園遺址位於小孟鎮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台地上。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西桑園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因遺址
王因遺址位於王因鎮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長、寬各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王因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吳寺遺址
西吳寺遺址位於小孟鎮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1997年,西吳寺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泗河大橋
泗河大橋位於兗州城南泗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長約200米,寬8米,15孔,純以巨石砌成,氣勢宏偉,造型優美,有“魯國石虹”之稱。橋面兩邊石欄及護板雕刻精緻,兩端還有石獅水獸等裝飾。據記載,此橋建築耗銀數十萬兩,歷時五載,在當時為全國二十四名橋之一。數百年中此橋都是南北交通的要衝。清代康熙、乾隆、光緒時及1957年的大洪水中,該橋均有所毀壞,歷經重修改建,基本上尚保持原貌,為兗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兗州博物館
兗州博物館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5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100餘件。館內共設七個展廳,陳列了1000餘件精品文物

代表人物


江公,經學家,史佚其名,是漢武帝(前140—前87)時的經學博士。
陳湯,字子公。西漢元帝時(前49—前34)的傑出軍事將領,被封為關內侯。
儲光羲,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718—741)舉進士,任過縣尉一類小官。
畢再遇(1148—1217)字德卿,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在開禧二年(1206)開始的北伐戰爭中,他任主將,被封左驍衛將軍,武功大夫,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兼揚州、淮東安撫使。
范淑泰(1503—1642)字通也,大來,又字木漸。24歲中舉,次年成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吏科左給事中等職。
牛運震(1706—1758)字階平,號真谷,空山,人稱空山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循吏和學者,其著作涉及經學、史學、文學、金石學諸領域,有《空山堂文集》9種101卷。
牛夢英,字卓然,別字眉村。祖籍濟寧。清代人,其上代牛黌明末做了魯王女婿(俗稱“郡馬”),移家兗州城內鐘樓街,后又於城南今牛家樓村建了別墅,成為“滋邑望族”。夢英少有文名,二十歲考秀才第一。
王景禧(1867—1932)字燕泉,號石蓀。光緒十六年中進士后授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修,又任順天鄉試同考官,著作有《金石釋文》《知吾所好齋金石文史考》等多種。
傅星伯,現代著名國畫家、地方文化名人,傅星伯在兗州市家喻戶曉,他的畫派代表人作“鷹”成為人們最珍愛的藝術品。

獲得榮譽


2008年,兗州獲得“省級文明城市”稱號
2008年,兗州獲得“山東省先進文明市”稱號
2012年,兗州市榮獲“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稱號
2013年,兗州榮獲“全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市”稱號
2013年兗州榮獲“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稱號
2013年兗州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2013年兗州榮獲“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市”稱號
2014年兗州區榮獲“山東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先進區”稱號
2014年兗州區榮獲“全省農業機械化先進區”稱號
2014年兗州區榮獲“全省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先進區”稱號
2015年兗州市榮獲“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市”稱號
2020年11月,2020全國百強新城區排名第71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名單”。
2020年12月,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100強(地級城市),排名第7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