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人

賢人

所謂的賢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愛好、厭惡的情感與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選擇與捨棄的事物與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順應天道、地道、人道客觀規律,處理問題能夠標本兼治,尤其注意從根本上解決。所說的話能夠作為天下人的行為準則,按照他說的話去做就能成功。身為平民時有志向、有抱負,希望能夠身居高位為人民造福,成為王侯將相時也不積攢財物。這樣的人,被人們稱作賢人

引證解釋


1.有才德的人
①《易·繫辭上》:“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②《孟子·萬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
④唐 杜甫 《述古》詩之一:“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一個賢人若是甘心受苦難而一聲不出,一個凡人就必須說出自己的苦難,以便自居為賢人。”
2.濁酒的別名
①《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②唐 柳宗元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詩:“蒔葯閑庭延國老,開罇虛室值賢人。”
③宋 陸遊 《對酒》詩:“氣衰成小戶,醅濁號賢人。”參見 賢人酒”。
孟子造像
孟子造像

孔子論賢人


顏回
顏回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第四十》“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黃帝內經描述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晏子論賢人


獨到見解
賢人,是古代被崇尚敬仰的人。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是賢人?世人的廉潔和標準就不同了。晏子對賢人的評判自有獨到之處。
隱士和勇力非賢人
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二十八記載:曾子曾問晏子隱士算不算賢人,曾子曰:“古者嘗有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晏子認為,觀察一下那種人,沒有什麼才能,卻推託不願意勸諫君王,這叫荒誕虛亡,君王昏憒,不行德,不施義,壞人成幫結夥,賢才不被任用,士不修養自己的品行,卻順從邪惡求得晉陞,所以有退隱的有不退隱的。所以晏子回答說:“夫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嬰不識其何以成行義者也”。
據《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記載:齊莊公鼓勵勇士們動武,不顧及行仁義,武士們在國內橫行無忌,貴戚們不敢進諫,近臣們也不敢規勸。晏子去見庄公,庄公問“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於世者乎?”晏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聽說行冖義而不怕叫做勇,誅伐暴虍不怕強敵叫做力。所以勇士能在世上立身,是因為他們不算貪婪,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合乎仁義之道。誅伐暴君不怕強敵,廢棄罪孽不怕勢眾,這是勇士的行為。
“今公自奮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於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聖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要未聞有。”
有道行道才是賢人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賢人呢?在晏子看來,所謂賢,只能是有道行道。因為道是治世的根本,也是治身的根本。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二十五記載:當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時,晏子回答說:“嬰聞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倫;其曲也,不失仁義之理。道用,與世樂業;不用,有所依歸。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意思是說:古代遵行事理的人,世道可以匡正就匡正,不可以時就委婉處世。他匡正世道時,不失掉上下的順序;他委曲處世時,不丟掉仁義道德。主張被採用時,就跟世人一道安居樂業:主張不被採用時,也有所歸從。不拿傲視上司的做法向世人炫耀,也不以貧困為榮。所以說事理是用來達到治世安身的憑藉。
怎麼觀察人的品行
晏子還主張從處上位、處下位、為政、交友、顯貴時、困厄時等多種角度,來觀察分析人的品行。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十九記載:叔向問晏子:“正士之義,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認為:正直的人做了官,不徇私偏袒,治國不忘成規,國家養備充足;通達顯貴就事奉上級,使之體恤下民;困厄時就教導下民,使之順服上級;事奉君王能盡禮盡忠,不為求得爵位和俸祿;不被重用時,就離開,也沒有什麼怨言。正直的人交朋友講冖講誠信,不隨便親近,觀點不同就分開,並不誹謗對方;不靠底毀手段求得君王重用,不靠苛害百姓而七取高位。所以,這樣的人被上級重用時,百姓就能安定,在下面辦事時,能讓君王受尊重;所以下得民心上得信任,被重用不違背原則,因此,做官時不會失掉官位,退隱時也不會危及自身,這就是正直人的德性。姦邪的人就不是這樣,被上級重用時就殘害人民,在下邊行使職權時就違背上級的命令,靠不正當的手段求得進用,事奉君王不盡忠;交朋友隨便迎合不講信義;用七取謅媚的手段求祿位,勾結同類以示富貴;統治人時就炫耀官爵俸祿,誇耀自己有禮貌來向世人取寵;不在上邊任職時就亡加誹議,對朋友不真誠,好講別人壞話。所以,這種人被重用時,百姓就憂患;在下邊行使職權時,君王就危險。這種人被重用時,百姓就憂患;在下邊行使職權時,君王就危險。這種人事奉君王能讓君王犯罪,交朋友能讓朋友憂患。這種人在上位,百姓就要受罪受屈辱;這種人掌握生殺大權,百姓就要被刑法折磨倒;這種人在上就會大肆殺伐,在下就會弒上弒君。所以跟這種人結交要受恥辱,要遭到憂患和危險,這就是姦邪人的行為。
君子的標準
晏子還闡述君子的標準,並論述一些罪人的表現。
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二十記載:叔向問宴子說:“事奉君的標準,閑呆著時的禮義是什麼?”晏子回答說:“事奉君王的標準,才智大足可以讓國家安定,威望高足可以訓導百姓,溫和柔順足可以讓民眾懷戀,對上級不沽名釣譽,不違背民意辦事情,這是上等的;嚴格要求自己,不掩飾過錯求得先進,不靠讒毀和逢迎來得重用,不曲從私情,不欺騙,這是中等的;儘力守職不懈怠,奉公守法不懶惰,車上級所以不敬且,害怕犯罪所以不邪僻,這是下等的。這三點,是事奉君王的標準。至於最賢德的人,閑著和有事時沒什麼兩樣,時時都處理得適當。”接下來,晏子還論述了三種有罪的人。他說:“有點兒才智卻不足以給君補缺,有點兒能力卻不能為民操勞,苟且偷安地閑呆著,這叫傲視上司;不擇手段地用不正當辦法求得進用,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不該得到的,這叫亂賊;自己不能事奉君王,又不能為民操勞,假託閑呆的名義,彰揚傲視官位的美名,這叫亂國。聖明的君主在位,這三種人都不能免罪。”《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五記載,景公問晏子:“請問為臣之道。”
五個標準
晏子回答道:“賢臣必須具備薦賢才、量功利、明貴賤、不誇功、不為私等五方面的標準。要看見好的一定通報上級,不私自得到利益,推薦賢人不為得名;量力就職,不靠不正當的手段求進;量功受祿,不靠不正當的手段求得利益;地位高的為主,地位低的為次;不違背順序;排列有才的和無才的,也不能亂了次序;肥活的土地,不歸為私有;賢良的士人,不歸為己用;君王採用他的建議,百姓得到他的好處,卻不自己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