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曾子的結果 展開

曾子

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參與編製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505-10-12

出生

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出生於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

-0490

拜師孔子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0435

逝世

公元前435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曾子半身像
曾子半身像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曆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國滅。太子巫出奔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曾子。

師從孔子

生於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躬耕於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見《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因孔子的高才弟子顏回病故,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親以《大學》授曾參。

孔子託孤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臨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託付於曾參。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父病故,“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見《禮記》)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於武城。
公元前456年(魯悼公十一年),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公元前446年(魯悼公二十一年),與子夏、段干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

病逝魯國

公元前436年(魯悼公三十一年),有病卧床不起。
公元前435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主要成就


政治

曾子立像
曾子立像
政治觀
孔子是以政治為軸心,以倫理道路為本位,來構築其“仁”學體系的。孔門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須看到,即使同一學派,不僅在性格、經歷上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曾參為孔子的後進弟子,入學時間上的延誤,魯鈍的天資,在其思想成熟的時間上落後於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點。特別是孔子去世后,曾參獨立生活實踐的幾十年間慢慢消化夫子教誨,結合自己的經驗所得,從而對孔子學說的某些方面予以推進。
不苟同權貴的君子品格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活父母仕於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於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這種“以仁為己任”、“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大丈夫氣概,實際上並不亞於日後的孟子,甚至從這一點看,似乎可以預示孟子精神的出現。以這種精神氣概為嚮導,便使人很難想象他會持有做官從政、苟合政治權勢的貪婪要求。
在“志”與“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記,政權官位又算得了什麼呢?曾參辭而不受。為什麼呢?他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顯然,他在與政治權勢的交往中保持著無私無畏、議而不從的態度。難怪《韓詩外傳》說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甚至對現實政治進行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孟氏使陽膚為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易喜。”(《論語。子張》)“上失其道”,可以說是曾參對現實政治形勢總的批評性的看法。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形勢面前,曾參的態度是“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候不聽,則不幹其士;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大戴禮記·解詁》)。不屈從、不苟合、剛直不阿清醒處世的君子品格—這基本上可以說是原始儒家對待政治權勢的正面態度與做人的基本原則。雖然不必一定捲入現實政治的漩渦,但一定清醒地保留著對專制政權的批評權力。
修齊治本的政治理想
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終理想。“誠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踐。通過道德修養實現政治抱負,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描述“治國平天下”宏偉藍圖的時候,接著講得眾、慎德、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故“治國平天下”者,應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孕育著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贏得民心,就必須“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因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但“生財”也很重要。生財之道能使“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財的目的在於富民,得民,“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因此又必須反對“聚斂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治國平天下者,不應“以利為利”,而應“以義為利也”。“治國平天下”的要務在於“舉賢”。“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要舉賢,首先要知賢、好賢、容賢,而後才能用賢。應該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而不應“人之有技,娼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絕不能讓妒賢嫉能的“小人”擔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文化

天人觀中的“人為貴”思想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蓋天說”出現最早。它從直觀出發對天地描述。認為天是圓形,好象傘蓋;地是方的,好似棋盤,即“天圓地方”說。曾參察覺到“天圓地方”說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誠天圓地方,則是四角之掩也”(《曾子·天圓》)。是說如果真是天圓地方,那麼半球形的天與方形的大地怎麼能夠吻合呢?進而探索天地之規律,萬物之本源。《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曾子廟
曾子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小戴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於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在人類中又應該發現推舉聰明睿智的人,尊重人才。《曾子·天圓》講毛蟲中最突出的是鱗,羽蟲中最突出的鳳,介蟲中最突出的是黽,鱗蟲中最突出的是龍,倮蟲中最突出的是聖人,只有聖人才能役使鱗鳳黽龍。所以聖人是祭祀天地、山川、鬼神、宗廟的祭主,是人中之傑。進而倡導聖賢思想

個人作品


思想核心是孝,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總和,強調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儘力為雙親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要娛親、順親,使之精神愉快。
西漢陸賈《新語》稱:“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元朝郭居敬將其事迹編入《二十四孝》后,曾子孝道幾乎世人皆知。曾子思想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曾子強調“慎獨”,講求正心誠意的慎獨工夫,主張嚴格按照儒家各種道德規範自律。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曾子的修身思想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軼事典故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子嚙指痛心的佳話: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子殺豬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裡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里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於工作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裡。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裡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著,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幾個哥哥都說明白了,只有陳禕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後來陳禕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曾子立節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善,足以全其節也。

後世紀念


曾子廟

曾子
曾子
曾子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風景秀麗的南武山南麓,一處歷史悠久、氣勢輝宏的古建築群體,又稱曾廟、宗聖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曾廟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元)重建后改稱“宗聖廟”,重建后的曾廟當時僅有正殿、寢展、東西廡、戟門各三間。次年,又於廟右創建萊蕪侯祠三間。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因廟制簡陋,秦請擴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慶年間,曾廟兩次毀於戰火。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五經博士曾承業秦請重修,當年九月動工,年底竣工。這次重修,奠定了現在的布局和規模。清順治、康熙、乾隆、光緒等年間多次進行修繕。
曾廟是一處極具代表性的我國古代官式建築群體,迄今保留了鮮明的明代建築風格。曾廟座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通長230米,東西寬120米,佔地面積27600平方米。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分正、左、右三路,共三進院落。主要建築物30餘座,殿、廡、亭、堂70餘楹。廟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更顯肅穆壯觀。曾廟大門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為四柱三楹石質建築。中坊為四柱衝天式,上飾承露寶瓶和朝天吼,上鐫“宗聖廟”;西坊鐫“一貫心傳”,皆為遒勁的楷書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偉的照壁。宗聖門是曾廟的正南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築,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六扇,閥閱六隻,綠瓦履頂,飾螭吻,跑獸。在三坊、照壁的襯托下,顯的氣宇軒昂,莊嚴肅穆。宗聖門內為第一進院落。院兩側“景聖門”和“育英門”東西相對,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為三開間懸山式建築。
宗聖殿坐落於中路第二院落的後部,是曾廟的主體建築。大殿面闊七間,通長34米,進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飛檐挑角,雕樑畫棟,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華似錦,宏大華麗。四周迴廊中,22根水磨石柱,門前兩根平雕雲龍,其餘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藝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門窗,鐫扣成梅花錦式,巧奪天工,精美秀麗。頂履綠瓦,大脊游龍蜿蜒,跑獸千姿百態,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繪盤龍,八角藻井中,雕龍含珠,其勢欲騰,殿門上懸“道傳一貫”巨匾一面,遒勁的楷書大字為清雍正皇帝御筆親書。大殿正中透雕龍鳳的神龕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袞服,雙手執圭,獨具儒家宗師風範。兩側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陪祀。
三省堂為曾廟東路建築,與宗聖殿院平行。正南門為“慎獨門”,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獨也”之語。三省堂是為紀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齋居所、神庖等建築,清末倒圯。萊蕪侯祠為曾廟西路建築,與宗聖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參之父曾點的祠堂。正南門為“詠歸門”,典出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歸門”之語。萊蕪侯祠大殿“萊蕪侯殿”為五間歇山式建築,三踩抖拱,頂覆綠瓦,東西長20米,南北寬10米,高8米,殿中祀曾點彩塑。殿前附有月台。殿後原有曾點寢殿,早期倒圯。殿前報功祠與崇德祠東西相對,均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築。報功祠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妻高陽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顏氏。
曾子
曾子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曾廟的保護,成立了保護機構,增加了看管人員。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兩次撥款15萬元維修曾廟。1981年,省政府撥款12萬元,整修了曾廟圍牆和曾廟現存建築物的門窗,修復了慎獨門和景聖門。1985年,省政府撥款17萬元,修繕了宗聖殿。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嘉祥縣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廟、曾林專用公路。曾子七十四代孫曾憲梓博士於二OO二年九月率家人拜謁曾子廟、墓,遂表捐資重修之意。此次重修復原了曾子廟宗聖殿後寢殿、萊蕪侯殿後寢殿、乾隆御碑亭、萬曆碑亭、三省堂、齋宿所、東值房、庖廚及馬廄等,大修了宗聖殿和萊蕪侯殿。同時,維修了廟牆,重鋪了廟內甬路、散水和廟前廣場,新建了消防和排水設施。曾子林內重修了曾子墓,復原了享殿,重鋪了甬路及林前廣場。本次重修工程自2002年10月起,至2004年8月竣工,歷時一年零十一個月,至此,曾子廟規製得以恢復,景貌再現昔日輝煌。2007年開通了通往曾子廟的曾子大道。2000年,曾憲梓先生為宗聖殿題寫了匾額。復原后的宗聖殿匾高1.5米,寬1米,浮雕龍邊,曾憲梓先生題寫的“宗聖殿”三個楷書大字,筆力雄勁,通體貼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嚴。

歷代追謚

唐代: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贈曾參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於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廷頁撰《曾子贊》。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罷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參與七十一子圖形四壁,世稱七十二賢,合計共八十二人。曾參名為七十二弟子之位,實為“文宣王廟,四壁英賢”,每逢祭祀,面前陳脯、鹽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時廷臣撰《曾參贊》。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晉曾參為瑕丘侯。因犯孔子諱,於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為武城侯。
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贊》。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參為成阝國公,配先聖,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曾子
曾子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成阝國公樂章。成阝國公酌獻、奏《成安之曲》。
初獻成阝國公樂章內容是:“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百世訓彝;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聖迪后,是享是宜。”
延衤右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詔,春秋祭祀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為配享。
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參為成阝國宗聖公。此為曾參封聖之始。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封顏子為復聖公、曾子為宗聖公、子思子為述聖公、孟子為亞聖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頒《釋奠儀節》,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釒刑一、籩豆各十、縛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參並頒發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致祭曾參專廟。嘉靖以後,嘉祥曾參專廟,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兩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禮部召集諸大臣議事,一致認為:人以聖人為至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以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為曾參為宗聖曾子,並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為成阝國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閏三月十六日,清聖祖頒發御制《宗聖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書贈宗聖殿匾額“道傳一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親制《宗聖贊》(勒於碑石),並派官至嘉祥宗聖廟致祭曾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頒發元聖周公及復、宗、述、亞四聖祭器,以備陳設之用,當經山東巡撫專委東昌府同知陳王來赴江南製造。賜宗聖曾子廟:釒刑一件、縛十件、簋十件、籩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籩、木匣、余皆銅器);宗聖:爵三、釒刑一、縛二、簋二、籩八、豆八、帛匣一;兩配:各爵一、縛一、簋一、籩四、豆四、帛匣一;兩廡:各三壇、爵三、縛三、簋三、籩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聖夫人殿、啟聖王殿、兩廡,祭器可調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親制祭文,並派官至嘉祥宗聖廟祭祀曾參。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伯”。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地位僅次於“復聖”顏淵。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