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城

南武城

南武城是中國古代地名,主要分別在山東、廣東、上海、江蘇等地。其中以山東南武城較知名。2013年5月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共有兩處南武城,《史記》、魏王肅、《括地誌》、清《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均記載魯有兩武城即費之南武城與嘉祥武城。現存南武城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庄鄉境內,城遺址西北、南兩面有蒼山、南城山、開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有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構成半圓形城郭,遺址東邊有曾點墓和澹臺滅明墓。

山東平邑縣南武城


南武城遺址
南武城遺址
遺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境內(原屬山東費縣,后歸平邑縣魏庄鄉,今合併區劃歸鄭城鎮),南武城故城,亦稱武城、南城、南成。其遺址北距平邑縣城35公里,城址內現有南武城、北武城兩個自然村。該遺址西北、南兩面有蒼山、南城山、開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有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構成半圓形城郭。其殘牆高低不一,低的已不可見,最高處有9米。根據《左傳》等史料記載及現藏於平邑縣博物館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銅弩機和大批青銅劍、戈、箭簇等兵器,說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魯襄公十九年築的武城。
南武城故城遺址在1979年8月被平邑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共計47處)。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邑南武城城牆遠眺
平邑南武城城牆遠眺

其他歷史地名


嘉祥縣南武城

南武城
南武城
故城位於今嘉祥縣城南20公里滿硐鎮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阿城鋪村北約500米。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群眾呼為阿城。查《韻會小補》阿又音屋。“阿”、“武”古音相近,阿城即武城。對南武城遺址,文物部門進行過多次考證,發現城牆中含有具有春秋時代特徵的棍夯窩,夯土中陶片最晚到春秋早期,地層陶片從西周到漢皆很多,斷定此城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早期。
濟寧市文物部門調查,南武城故城位於今嘉祥縣城南22.5公里滿硐鄉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東靠青龍山,南距阿城鋪村約500米。故城遺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積約250000平方米,殘存的東城牆南北長約100米,寬約8米,高4米。經過對城牆局部剖析發現,夯土層夯土堅硬,夯層分明,夯窩密集清晰,呈圓形圜底狀。牆中段夯窩直徑約3厘米,深約0.2厘米,約七、八個為一組。夯土層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陶片。這種時代風格與曲阜魯國故城、洛陽東周王城、山西侯馬晉城同期城牆極為相似。
北宋曾公亮所作《曾氏族譜》“有曾西鑄於南武山”之語。北宋晁補之《金鄉張氏重修園亭記》中有“下馬牛嶺,北望南武、七日諸山,…”一句。南武山因南武城得名。金鄉張氏園位於嘉祥南武山之南。
元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魯秋胡廟(位於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碑,碑文中有“蓋嘗考《列國志》,秋鬍子,魯南武城人”之句,指認此地為南武城。

廣東廣州南武城

南武城
南武城
廣州南武城,故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邊。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上海閔行南武城

閔行南武城,故址在今上海市閔行區紀王鎮西南烏城巷村附近。《漢書。地理志》記載吳王闔閭所築,屬吳淞江水系,秦至西漢隸婁縣(可看作是明清太倉州前身)。

江蘇崑山南武城

崑山南武城遺址遠眺
崑山南武城遺址遠眺
崑山南武城,遺址在今江蘇省崑山市巴城鎮北潭村的所在地。崑山的另一個別稱武城(或南武城)。嚴格地說,南武是新陽(崑山的一部分)的別稱。關於武城或南武城,不少古籍有所記載。《漢書·地理志》會稽郡婁縣下載:“婁有南武城,闔閭所以候越。”《清·嘉慶一統志》蘇州府下載:“南武城在崑山縣西北。《越絕書》:‘婁縣有城,去縣三十里,今為鄉也。’《姑蘇志》:‘有武城村,在朱塘鄉三四保’……”《巴溪志》也記載:“武城在鎮西八里。”“現稱武城潭鄉,有村落計百餘戶。”從公元前514年開始到486年,孫武根據伏羲氏的“八卦”圖,運用陰陽變化演化原理,並結合地形、環境精心設計建成了八卦水城。水城分中央城、內城、外城,並設有12處水道出口。南武城建成后,有效地防禦了越國水軍和北方附楚淮夷對吳國的威脅。南武城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4公里,佔地面積約16平方公里,四周分別為東港、陽澄湖、斜路港、七里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