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指通過對收集到的某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狀況,並從中引出自己觀點的分析方法。它能幫助調查研究者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利於對研究對象作歷史的動態把握,還可研究已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對象,如早已去世的人。文獻分析法的主要內容有:(1)對查到的有關檔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2)對搜集來的有關個人的日記、筆記、傳記進行分析研究。(3)對收集到的公開出版的書籍刊物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文獻分析是要弄清被分析文獻“究竟講什麼”,以便給予檢索標識。一般分兩步:(1)先找出文獻論述的對象,再進一步查明是要論述該對象哪個方面的具體問題;(2)先找出文獻中涉及的各種概念,再進一步查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若干完整的主題。從一篇文獻分析出的主題數量可以是多個。
由於文獻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有共同的對象,都不與文獻中記載的人與事直接接觸,因此,都稱為非接觸性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則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計描述來實現對事實的科學認識。二者的區別是分析的重點與分析的手段上有所不同。
通過瀏覽文獻的篇名、目次、摘要、引言、結論以至正文,對文獻內容作調查;
信息來源包括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1)內部信息包括《員工手冊》、《公司管理制度》、《職位職責說明》、《績效評價》、《會議記錄》、《作業流程說明》、《ISO質量文件》、《分權手冊》、《工作環境描述》、《員工生產記錄》、《工作計劃》、《設備材料使用與管理制度》、《作業指導書》等。
(2)外部信息主要指其他企業工作分析的結果,這些資料可以為本企業的工作分析提供參照。為了保證所收集到的信息有較強的適用性,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應該注意兩點:第一,目標企業應該與本企業在性質上或者行業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第二,目標職位應該與本企業典型職位有較高的相似性。
對調查所得的情況作分析判斷,形成主題概念。
由五個步驟組成:
(1)確定選題。進行文獻分析時需要快速瀏覽文獻,從大量的文檔中尋找有效信息點。
(2)收集文獻。針對文獻中信息不完整和缺乏連貫性的情況,應一一做好標記,在編製工作分析提綱時,作為重點問題加以明示;
(3)整理文獻。對於文獻中隱含的工作內容以及績效標準,應深入挖掘,在以後的分析中得以求證。
(4)撰寫初稿。
(5)修改定稿。
文獻分析法的優點在於分析成本較低,工作效率高;能夠為進一步工作分析提供基礎資料、信息。其缺點在於收集到的信息不夠全面,尤其是小型企業或管理落後的企業往往無法收集到有效、及時的信息;要與其他工作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文獻的現代定義為“已發表過的、或雖未發表但已被整理、報導過的那些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一切載體”,不僅包括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科學報告、檔案等常見的紙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實物形態在內的各種材料。
種類
(1)零次文獻(零次文獻即曾經歷過特別事件或行為的人撰寫的目擊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實況紀錄,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即primary documents)
(2)一次文獻(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
(3)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
(4)三次文獻(在利用二次文獻檢索的基礎上,對一次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並概括論述的文獻)。
文獻綜述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指在全面搜集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一定時期內某個學科或專題的研究成果和進展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綜述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題性的兩種形式。綜合性的綜述是針對某個學科或專業的,而專題性的綜述則是針對某個研究問題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文獻綜述的特徵是依據對過去和現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動態、應當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並依據有關理論,研究條件和實際需要等。對各種研究成果進行評述,為當前的研究提供基礎或條件。
一般可分五個部分:緒言、歷史發展、現狀分析、趨向預測和建議、參考文獻目錄。
對文獻綜述的質量要求主要有六條:
(1)搜集文獻應當客觀、全面;
(2)材料與評論要協調、要一致;
文獻分析法
(4)提綱挈領,突出重點;
(5)適當使用統計圖表;
(6)不能混淆文獻中的觀點和作者個人的思想。
一般情況下,文獻綜述由五個步驟環節組成。
第一步,確定綜述的選題。
第二步,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
第三步,整理文獻。
第四步,撰寫綜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綜述初稿,並完成文獻綜述。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主要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內容分析法源於社會科學借用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歷史文獻內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內容分析法既是一種主要的文獻資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種獨立、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標和確定總體與分析單位,依據測量和量化的原則,設計能將分析單元的資料內容分解為一系列項目的分析維度(或類別系統),再按照分析維度嚴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資料樣本(抽取樣本),把樣本轉化成分析類目的數據形式,最後對數據進行信度檢驗及統計推論。兩種方法的主要差別是:內容分析法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並依據這些數據對文獻內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關於事實的判斷和推論。而且,它對組成文獻的因素與結構的分析更為細緻和程序化。
內容分析法具有對於明顯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而有系統的分析,並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徵。內容分析法可以藉助計算機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內容分析法的適用範圍比較廣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質而言,它可適於任何形態的材料,即它既可適用於文字記錄形態類型的材料,又可以適用於非文字記錄形態類型的材料(如廣播與演講錄音、電視節目、動作與姿態的錄像等);就研究材料的來源而言,它既可以對用於其它目的的許多現有材料(如學生教科書、日記、作業)進行分析,也可以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專門收集有關材料(如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句子完成測驗等),然後再進行評判分析;就分析的側重點講,它既可以著重於材料的內容,也可以著重於材料的結構,或對兩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內容分析法可以用於對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趨勢預測。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內容分析法能對文獻的文字風格做出定量分析,從而幫助鑒別文獻的真偽。在對現實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內容分析法同樣能發揮作用,例如,可以用它來分析教材的結構,對教材編製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來分析學生的作業,對學生的錯誤種類做出定量的描述;還可以用它來分析教師、學生或其它人的各種作品、語言、動作、姿勢,對教師、學生等的個人風格、個性特徵做出判斷。
內容分析法的適用範圍雖然較廣,但適於其的內容一般應具有能重複操作、被人的感觀體驗、意義明顯、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徵。通常對不具備這樣特點的、潛在、深層的內容不適於採用內容分析進行研究,否則難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總體和選擇分析單位、設計分析維度體系、抽樣和量化分析材料、進行評判記錄和分析推論六部分。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內容分析法可用於多種研究目標的研究工作。主要的類型有:
·趨勢分析;
·現狀分析;
·比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幾種目標類型外,內容分析法還可以用於其它目標的研究。
分析單位是指在內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釋研究對象時,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單位。當分析單位比較大時,常常需要選擇一些與其有關的中、小層次的分析單位來加以描述、說明和解釋。選擇分析單位與具體的研究目標、研究總體密切相關,並以它們作為確定和選擇的基礎。
設計分析
分析的維度,又稱分析的類目,是根據研究需要而設計的將資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和標準。設計分析維度、類別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採用現成的分析維度系統,二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標自行設計。第一種方法:先讓兩人根據同一標準,獨立編錄同樣用途的維度、類別,然後計算兩者之間的信度,並據此共同討論標準,再進行編錄,直到對分析維度系統有基本一致的理解為止。最後,還需要讓兩者用該系統編錄幾個新的材料,並計算評分者的信度,如果結果滿意,則可用此編錄其餘的材料。第二種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關材料,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維度,然後對其進行試用,了解其可行性、適用性與合理性,之後再進行修訂、試用,直至發展出客觀性較強的分析維度為止。分析維度必須有明確的操作定義。
設計分析維度過程基本原則:
·分類必須完全、徹底、能適合於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單位都可歸入相應的類別,不能出現無處可歸的現象。
·在分類中,應當使用同一個分類標準,即只能從眾多屬性中選取一個作為分類依據。
· 分類的層次必須明確,逐級展開,不能越級和出現層次混淆的現象。
·分析類別(維度)必須在進行具體評判記錄前事先確定。
·在設計分析維度時應考慮如何對內容分析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即考慮到使結果適合數據處理的問題。
分析材料
(抽樣)
抽樣工作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界定總體,二是從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樣本。內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種抽樣方式是:
·來源取樣
·日期抽樣
·分析單位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