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劑

和解劑

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截瘧等作用,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瘧疾的方劑,統稱和解劑

簡介


● 英文名稱:Harmonizing and Releas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為和解表裡之劑也。(《傷寒明理論·卷下\諸藥方論·小柴胡湯方》)

名詞解釋


● 能調和身體功能,適用於治療少陽病、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證的方劑。

百科解讀


● 和解劑是以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調和寒熱等作用為主,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寒熱錯雜等證的方劑的統稱。屬於“八法”中的和法。

和解劑的功效與主治

● 根據和解劑主要功效的不同,將其分為和解少陽劑、調和肝脾劑、調和腸胃劑和治瘧劑四類。
● 和解少陽劑:主要功效為和解少陽。適用於少陽病,臨床表現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
● 調和肝脾劑:主要功效為調和肝脾。適用於肝鬱脾虛所致肝脾不和等證,臨床表現有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鬱、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月經不調等。
● 調和腸胃劑:主要功效為調和腸胃。適用於虛實夾雜的腸胃不和證,臨床表現有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胃痛、腸鳴下利等。
● 治瘧劑:主要功效為調和寒熱。適用於瘟疫、瘧疾,臨床表現有寒熱往來、胸悶、嘔吐等類似少陽病的癥狀。

和解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和解少陽劑:和解少陽劑的特點是解表葯和清里葯同用,祛邪葯和扶正葯共施。以解表葯柴胡、生薑與清熱葯黃芩、黃連配伍為主組方,起外散表邪、內除里熱的作用。兼有氣虛者,加配益氣扶正之品,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邪陷入里,如補氣的人蔘、白朮、甘草、大棗,補血的當歸、白芍等;兼有咳嗽者,加配化痰、理氣葯,如半夏、陳皮、厚朴、枳殼等。代表方有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等。
● 調和肝脾劑:常用疏肝理氣葯與健脾葯配伍組方。疏肝理氣葯如柴胡、枳殼、陳皮等,健脾葯如白朮、茯苓、甘草等。代表方有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等。
● 調和腸胃劑:常用辛溫葯與苦寒葯配伍組方。辛溫葯如乾薑、生薑、桂枝等,苦寒葯多用半夏、黃連、黃芩等。代表方有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
● 治瘧劑:多以截瘧葯青蒿、常山等,與燥濕行氣葯如草果、陳皮、檳榔、厚朴配伍使用。若伴有濕熱者,則加柴胡、黃芩、知母以清熱祛邪。代表方有截瘧七寶飲、清脾飲、柴胡達原飲等。

和解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和解劑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 邪在肌表,未入少陽的患者和邪已入里,陽明熱盛的實證患者均不宜選用。
● 此類方劑以祛邪為主,故氣血虛弱、勞倦內傷等純虛證患者不宜服用,以免耗傷正氣。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