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少陽

治療學術語

治療學術語。系和法之一。治療外感熱病邪在少陽半表半里之間的方法。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方用小柴胡湯

簡介


和法之一,為疏通表裡,治療少陽病的治法。少陽病為傷寒六經病之一,由於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邪正分爭,治療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還要防邪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下法,只有用和解少陽法才能取效。和解少陽法適用於少陽病,證見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胸脅脹痛,食欲不振,心煩,嘔吐噁心,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等。瘧疾、黃疸及婦女產後、經期感冒而見上述證候時,也可用本法。常用柴胡、黃芩、青蒿、半夏等葯。代表方劑有小柴胡湯。少陽病熱重兼痰濕證,證見寒熱往來,熱重寒輕,胸脅脹痛,吐酸苦水或嘔吐黃涎,舌紅苔白膩,脈滑數,用蒿芩清膽湯和解少陽,祛濕化痰。和解少陽法常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少陽病兼見表證,證見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者,與解表法合用,方如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以解表;兼見實熱證,證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嘔吐不止,鬱郁微煩,心下痞滿而硬,大便秘結或協熱下利者,與瀉下法合用,方如大柴胡湯,和解少陽,通下里實;兼邪氣內陷,證見胸滿煩驚、譫語者,與重鎮安神法合用,方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和解瀉熱,重鎮安神。

其他


和解少陽是漢代張仲景治療傷寒病見少陽證的一種方法,以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初學中醫的人,不論在學《方劑學》時,還是在學習《傷寒論》時,總感到“和解少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具體涵義頗為費解。須反覆討論,才會有所領悟。今將“少陽證”和“小柴胡湯的應用”兩個方面討論的筆記整理如下。
何謂少陽證
《傷寒論》以“三陽”、“三陰”為六經提綱。少陽證是“三陽”證中的一種證候類型。為何分為“三陽”、“三陰”呢?《傷寒論》原文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明顯指出:“發熱”一症是“三陽”證的共同點,也是陰證與陽證辨別的關鍵。為了說明少陽證,只須把“三陽證”加以區別,“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三陰”證從略。
太陽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通稱為表證。若惡寒,無汗,脈浮緊者,謂之表實證,治宜發汗解表,用麻黃湯。若汗出怕風,脈浮緩者,謂之表虛證,用桂枝湯。若發熱,口渴,飲水欲嘔,小便不利者,為蓄水證,又稱為太陽腑證,用五苓散利之。
陽明證:發熱惡熱,煩躁,汗多,口大渴引飲,脈洪大者,為里熱證,又稱陽明經證,用白虎湯清之。若進一步潮熱,譫語,腹痛,大便秘結數日不行,脈沉實有力者,為里實證,又稱陽明腑證,用承氣湯攻之。
少陽證: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者,為半表半里證,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傷寒明理論》云:“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
《傷寒來蘇集》云:“太陽主表,頭痛項強為提綱。陽明主里,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奇而至當也。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里也。三者能開能合,……恰合樞機之象。”
陸九芝云:“少陽氣化為相火,故以相火病為提綱。凡往來寒熱、脅痛、耳聾、咳、悸、嘔、渴,但見一症,即是相火之病,亦皆為少陽之綱。”
從“三陽”辨證看少陽的含義:(1)從表與里的發病部位分:太陽主表證,陽明主里證,少陽主半表半里證。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證,一半里證;而是“不內不外”、“不表不里”的另一群證候。(2)遵《內經》“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的理論,少陽證介乎太陽與陽明二者之間。(3)依經絡路線分:太陽經行於身後,陽明經行於身前,少陽經行於身側。(4)從發病趨勢上看:太陽證多為發病初起時,正能勝邪;陽明證為發病高峰期,邪正激烈相爭;少陽證為邪正相持,不相上下,待機轉變而已。

鑒別表


三陽
熱型
主證
脈象
部位
治法
病熱
太陽
發熱惡寒
頭項強痛
向上向外,正能勝邪
陽明
發熱惡熱
煩、渴、便秘
洪大或沉實
清、下
向內向下,邪正激烈相爭
少陽
往來寒熱
脅痛、口苦
半表半里
和解
可表可里,邪正相持

應用


張仲景用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今從該方的處方用藥和它的臨床變化應用上分析,對和解少陽的具體含義,可得到進一步了解。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人蔘、甘草、生薑、大棗7味葯組成。它用柴胡配黃芩,善於清解肝膽之邪熱;少陽為膽經,這是和解少陽的主葯。半夏配生薑,乃小半夏湯,為和胃止嘔的基礎方。人蔘、甘草補氣,大棗養血,三者為扶正之品,綜合而成扶正祛邪之方。

適應證


(1)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謁,身有微熱,或咳者。(2)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3)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5)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6)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