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坐落在距浙江仙居縣城西30公里處,北靠八卦山,南臨永安溪,西傍四鳥坑,是高出四周約一米的河谷平原的台地。遺址面積2.5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約1萬平方米)。

遺址簡介


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文化堆積層豐厚,地層分明,文化層厚度2米以上。近幾年業,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對這裡多次進行挖掘,採集出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從出土的文物看,最多的是陶器和陶器碎片,種類有夾炭灰陶、夾砂紅陶、細泥質灰陶黑陶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夾炭紅陶,以未炭化稻草和稻穀殼為原料。第二類是石器。有生產工具斧、鏟、刀、鑿、鐮及各式石錛,狩獵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的石磨盤及紡織工具石紡輪等。

歷史意義


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文化遺址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目前在仙居台州乃至於整個浙東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處人類居住遺址,其中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球、環形砍砸器、流星索和三角形兩端出刃石均為我省首次發現。尤其是石磨盤和石磨棒的發現,為全國並世界所罕見。
下湯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第三大水系靈江兩大源頭之一的永安溪(另一源頭為天台始豐溪)上游,距仙居縣城西30公里處的下湯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臨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約一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豐厚,地層分明,文化層厚度2米以上。 1984年,橫溪鎮下湯村村民在村西北角一個叫湯墩的土丘上挖土造田時,在土層間發現了一批形狀特別的鵝卵石和裝飾有簡陋花紋的陶器及陶器碎片。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仙居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康、台州市文管會金祖明等考古專家聞訊赴仙居考古。經鑒定,這是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村落遺址,距今約七千年。近幾年來,浙江省與台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對這裡進行過多次挖掘,採集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

出土文物


下湯文化遺址出土石器
下湯文化遺址出土石器
陶器種類有夾炭灰陶、夾砂紅陶、細泥質灰陶和黑陶等,胎質都較酥鬆。其中夾炭灰陶以稻穀殼、雜草為摻羼料,已炭化,胎心烏黑,器胎表裡塗一層厚達0.2厘米似漆非漆的赭色染料,出土時非常鮮紅絕艷,為以往所罕見。器型種類有盛器(罐、瓶、壺等),炊器(釜、鬲、鼎),飲器(碗、盤、盆、杯),以及紡織工具的紡輪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
陶器上的裝飾有鏤孔、堆塑、麥穗紋、直條紋、印捺紋、繩紋、籃紋、斜條紋和弦紋等。器形以平底器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製作小而粗獷,經打擊略粗磨,仍處在原始狀態。但也有一種器形細少的品種,如柳葉形鏃、指甲形有段小錛、筆頭狀小鑿和石簪、石塊、石璜等裝飾器,磨製精細光潔,工藝水平較高。
石器的製造和使用功能已較明確分工,如生產工具有斧、鏟、刀、鑿、鐮、削、餅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錛(有段錐形、有段屋脊式、階級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兩端出刃)。狩獵工具有矛、鏃(有鋌和無鋌2種)、流星索、彈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有石磨盤、石磨球、礪石、石簪、石璜和紡織工具石紡輪等。
從出土器物形制特徵和文化性質看,下湯人已脫離深山的穴居生涯,遷向平原過定居生活。他們以農業經濟為主,狩獵、採集為副,並發展了紡織、制陶和捕撈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了較明確的分工,勞動果實也有所剩餘。下湯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在浙東南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人類居住遺址,時代距今約七千多年。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湯新石器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