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袁良的結果 展開
袁良
民國第四任北平市長
袁良(任職1933.6.16——1935.11.8)(生1882——卒1952.12)民國第四任北平市長袁良,浙江杭縣人,字文欽。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后曾任昌圖警察總辦兼交涉員。後為瀋陽交涉署秘書長。1916年至1922年充北洋政府國務院參議。1924年被派為全國水利局總裁,並一度署理中央農業試驗場場長。1929年為外交部第二司司長。1929年10月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長。
袁良
袁良[民國第四任北平市長]
《舊都文物略》是一部系統介紹北京古都風貌和文化傳統的、圖文並茂的讀物。該書“取材務期精審、敘述務極雅馴、考證務求翔實”,是抗戰前任北平市長的袁良倡導編輯的。該書由湯用彬、陳聲聰、彭一卣編著,鍾少華點校,尤以數百張直接拍攝的照片,大量摘錄的史傳、地誌、筆記、詩文,各略前的駢文(彭寫)。2008年華文出版社重版該書的簡體、橫排、全本點校本。但是該書並未完成。這與袁良在日寇逼迫下的去職有關。
1934年11月,北平市政府開始著手制定北平市文物整理計劃,並頒布《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組織規程七條》。1935年1月11日,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簡稱“文整會”)在北平正式宣告成立。“文整會”當時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以“政整會”委員長,冀察兩省政府主席、北平市政府;內政、財政、教育、交通、鐵路各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代表為當然委員,“文整會”主席先後由“政整會”的委員長黃郛、陶履謙兼任,委員有吳承湜、王冷齋、曲建章、馬衡、李誦琛、梁思成、富保衡等人。
1935年1月15日,“文整會”通知北平市政府,依照組織規程,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將整理修繕北平文物古迹事宜,委託北平市政府負責具體實施,但在文物整理修繕工程實施之前,須擬具完整的計劃提交“文整會”審定核准,待工程竣工時還須報請“文整會”派員組織工程驗收。
北平市政府為全面執行“文整會”所委託的北平文物整理修繕事宜,遂於1935年1月16日設置成立北平市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辦公地址設在北平市政府內西花園南院。該處直接隸屬於北平市政府,其正、副處長分別由北平市政府的市長及北平市工務局局長兼任,主要職責是負責處理有關北平市內文物整理修繕的各項設計、工程以及其他與文物相關資料的編輯、宣傳事務等;另外負責籌撥專款,編擬計劃,分期實施各項修繕工程等。此時袁良兼任了北平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的首任處長。其工作人員則主要是由北平市工務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北平各營造廠商的古建築營造匠師所共同組成,全面實施北平古建築保護與修繕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事宜。北平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成立后的第一項重要工程即是對北平故宮古建築的修繕保養工程。
袁良身為北平市長,兼任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處長,決非挂名而已。從當時的往返公文看,其上多有袁良的親筆批示和簽印;由此看來袁良當時是事必躬親,為古都的文物保護做到了盡職盡責。
"七七抗戰爆發",因袁良主張對日抗戰屬主戰派,和當時蔣介石的不相抵抗主張相左,故因政見不和而棄官還鄉,從北京返滬寓居上海,直到1946--1949年,任舊上海花紗布管理委員會主任(紡織部部長),並主持分配美國救援物資。袁良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從未中飽私囊,受到當時輿論的好評.
1948--1949年初,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到上海組織"打虎隊"專門打擊把生活,生產資料囤積居奇,抬高物價,擾亂市場,從中漁利的不法資產家。當時蔣經國任隊長,袁良任副隊長,外號"杭鐵頭"(因不畏強權,處理了幾起大案而聞名,故有此外號)成績斐然,因打虎運動的擴大深入,到後來直接衝擊到了四大家族的本身利益,只好偃旗息鼓.
上世紀三十年代,袁良在奉天(現瀋陽)任軍警高層領導和在任北平市長期間,曾多次幫助解救當時共產黨領導人做出貢獻,其中包括救助過胡服先生(劉少奇主席).
在二十年代,李濟生,譚震林等領導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時。袁良曾奉命去圍剿,因事先就安排好李,譚軍政人員的撤退路線,使其安全突圍而免遭失敗.
舊都文物略
因此在1953年3月,袁良在上海病逝時,他們以國家副主席李濟生和浙江省省長譚震林的名義,各自發來唁電和奠儀500萬元(舊幣)表示悼念.
60多年前,採訪毛澤東,寫就《西行漫記》的美國記者愛德加·斯諾,贈送給時任北平市市長的袁良一把獵槍.
斯諾
為感謝袁良對其採訪的鼎力相助,斯諾得知袁良喜歡狩獵,因而從國外帶來一支名牌獵槍相贈.1952年袁良將其贈與酷愛射擊打獵的長孫袁奇先生。此槍1996年上交,后經潯陽區公安分局批准,把槍加封後由袁奇先生保管.2001年5月29日袁奇摸著這把至今還聲音清脆上面且有罕見雕花的精緻的英國名牌平管12號雙筒獵槍含著淚水,不舍地上交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公安分局潯陽派出所.-----------------摘自潯陽晚報第867期8版
白玉霜
鄧文在文章中提到這樣一件趣事。1934年,評劇皇后白玉霜在北平開明戲院演出,因演色情戲(當時叫粉戲)《拿蒼蠅》,被市長袁良認為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逐出境。白玉霜被迫到天津、上海演出發展。袁卸職后在上海做寓公,觀看白玉霜的戲后宴請她。白問他為何前後矛盾。袁答:“當日你在台下,我在台上,不得不那樣;今日你在台上,我卻在台下,不必再那樣,應該這樣了。”袁的這番妙語博得滿堂彩聲。
從鄧文看,袁無疑是疾惡如仇、崇道揚德的好市長,又幽默風趣,著實可敬可愛。但事情還有另一面,在鄧文中根本沒有體現。請看一些資料的記載:“白玉霜有一出獨家戲更紅得邪乎,那就是《拿蒼蠅》。那時北平的市長叫袁良,浙江人,素來不看評劇可這些天也對白玉霜發生了興趣,看了她好幾場戲,市長帶頭捧場,場子里被鬧了個天翻地覆。有一天,市長看完戲派人送信,請白老闆吃夜宵,不想,那天白玉霜鬧開了彆扭,就是不去。於是,白玉霜捅了馬蜂窩。袁良打出了維護北平社會風化的旗號,指令立即將白玉霜驅逐出境,直接押赴火車站,登上了去天津的列車,巡警們跟到丰台才撤回去。第二天早上就來了幾名背槍的警察,手拿公文,說是,因為她的戲演得"有傷風化",市長不讓白玉霜在北平演戲了,必須立刻離開北平。然後,警察一路押送他們上了火車回到天津。為什麼堂堂的北平市長袁良要驅逐白玉霜呢?有資料說,是袁良手下的一個老頭子科長看上了白玉霜,由於沒能遂願,於是就向袁良說了壞話,才有了這種結局。還有資料說,是北平市長袁良請白玉霜吃飯,白玉霜婉言謝絕,市長大人覺得丟了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戲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逐出境。”
這應該就是袁市長驅逐白玉霜的真相。其它所有關於此事的資料全部是如此記載的。
評劇演出的曲目因受當時的時代、歷史、受眾等的局限,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與藝術傾向。有的宣揚宿命論、因果報應,有的低級黃色,如《紡棉花》、《槍斃啞巴老媽》、《戲迷小姐》、《拿蒼蠅》等。其實當時所有的藝術門類如京劇、大鼓、評書、相聲都存在這類問題。就象現在郭德綱的相聲、東北二人轉。當時的社會正是這類“藝術”繁殖生長的土壤,袁市長若以此“逐客”肯定是小題大做。
所謂白玉霜的演出“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僅僅是借口而已。而我們在鄧文中沒有看到一點影子。我們也並不是要求鄧老對袁進行全面的道德評價,而是希望作者行文應盡量提供給讀者準確精審的信息。這是讀者之幸,歷史之幸。
這本是一件小事,細微的像看不見的塵埃。而歷史的煙雲就是這由塵埃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