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紋海豹

帶紋海豹

帶紋海豹(學名:Histriophoca fasciata)成體長1.6~1.7米,平均體重70~80公斤。雄性皮毛呈黑色,雌性褐色,但均有4條白色環紋:一條圍繞頸部,一條圍繞尾部,兩條圍繞前鰭肢。另外,帶紋海豹腹內生有一個發聲氣囊,用於水下交流。

主要分佈於白令海楚科奇海鄂霍次克海以及北太平洋中、西部的高緯度海域。帶紋海豹為寒帶物種,通常單獨生活;日行性,白天優遊於海中尋覓食物,夜間爬上浮冰休息。

形態特徵


帶紋海豹
帶紋海豹
身體呈圓柱形。雌性比雄性稍小。成年雄性換毛前呈紅褐色,換毛后黑色;雌性較雄性色淺。
成體海豹深色皮毛上有四條白色斑紋(或雜有黃色),形成醒目的黑白圖案:一條環繞頸部;各有一條環繞一對前鰭肢;還有一條環繞后鰭肢前的下背部。白色斑紋的位置和大小有個體差異。此類白色斑紋在兩性12歲左右都會出現,換毛后更為突顯。
大小量度:初生幼獸(灰)白色,體長73~98cm;重6~10kg。幼獸長128~134cm;重40~50kg。2~3年的亞成體長145~155cm;重55~70kg。成體長165~175cm;重72~90kg。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北極的寒冷海域,尤喜有小塊鬆散浮冰的深水區。

生活習性


晝行性覓食物種。通常成小群聚集。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繁殖地和浮冰海洋間遷徙與覓食。一到繁殖季節,各個年齡段、性別和大小的海豹會聚集在一起。脫毛、繁殖都在春季破冰時到來,成年海豹登陸浮冰繁殖,幼體則在浮冰上脫毛。
帶紋海豹登陸后感覺到威脅存在時,會比其他鰭足類花費更多時間環顧四周,可能是離水后視力下降所致。它們會用前鰭肢挖冰並推行。
食性隨年齡、季節和位置的不同而不斷改變。雌性在產仔和哺乳期短暫禁食。幼體海豹以蝦、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成年海豹捕食各種頭足類動物、甲殼類動物和魚類,每天可消耗7.7公斤食物,能潛入600米深水覓食。
天敵包括虎鯨格陵蘭鯊和北極熊。

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太平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季節性地遷入楚科奇海、西波弗特海以及日本海北部。
原產地(海域):日本、俄羅斯、美國。
帶紋海豹分佈
帶紋海豹分佈

繁殖方式


每年4~5月份發情交配。雌獸妊娠期約11個月,於浮冰上分娩,每胎僅產1仔,新生幼仔通體雪白,哺乳期僅4~6周,過後即獨立生活,而雌海豹隨即進入下一個交配季節,小海豹在浮冰上停留數周后毛皮褪換為成體型,但白色環紋要在4歲左右才顯現出來,惡劣的環境導致小海豹出生當年的夭亡率高達44%,雄性3~6歲性成熟,雌性2~5歲。壽命25~30年。

種群現狀


已分辨出三片與育種相關的帶紋海豹種群,即白令海、南鄂霍次克海和北鄂霍次克海種群。白令海種群約120,000~140,000隻(Fedoseev 2002);1988~1990年,南、北鄂霍次克海種群合計630,000隻(Fedoseev 2002)。最新的航空調查在1990年,此後的種群數量似有增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鰭足目*所有種)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生物分類


Zimmermann(1783)最初把帶紋海豹放在海豹屬(Phoca),Gill(1873)和Scheffer(1958)又將其放入帶紋海豹屬(Histriophoca)。1970年,Burns和Fay對北方的海豹進行了重新評估,再次將帶紋海豹划入海豹屬。而後來一些學者,如Muizon(1982)、Rice(1998)和 Wozencraft(2005)都認可該種帶紋海豹屬的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