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

曹魏五位將軍

“五子良將”是產生於20世紀後半葉的一個民間俗稱。“五子”的含義是五個人,“良將”的含義是善於作戰的將領。“五子良將”通常是指代曹操麾下的五位戰功卓著的將領,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陳壽在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迹后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到了20世紀後半葉,民間開始將他們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釋義


“五子良將”當中的“子”字,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一個人。例如,《三國志·吳范劉惇趙達傳》當中的“三子各於其術精矣,其用思妙矣,然君子等役心神,宜於大者遠者,是以有識之士,舍彼而取此也。”這裡的“三子”便是指吳范、劉惇、趙達這三個人。
所以,“五子良將”一詞在文言文的語法上存在著語病,只能被歸類為現代漢語白話文當中的大眾語。該詞是為了對曹魏良將五子進行合稱而產生的俗稱,產生於20世紀後半葉的民間。

人物介紹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同時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后,歸順曹操。曾擔任先鋒,於白狼山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鎮守合肥時多次擊退孫權的進攻。222年去世,謚“剛侯”。被後世稱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人。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為先鋒將領。后與張遼鎮守合肥。218年去世,謚“威侯”。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人。原屬鮑信,后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被曹操稱讚可以比喻古代名將,襄樊之戰時被關羽擊敗后被俘投降,歸國后被羞辱至死,謚“厲侯”。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軍事家,先後歷仕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為將以巧變著稱,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曾一舉擊破諸葛亮的北伐。後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謚“壯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原屬楊奉,后投曹操,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都有突出表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227年死於任上,謚“壯侯”。

說法來源


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近現代以來人們開始將其合稱為五子良將,但子只是一個量詞,“五子”意思就是說“這五個人”。

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志》: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社稷影響


五子良將先後跟隨曹操的時間不同,樂進、于禁加入曹操的時間最早,其次是徐晃、張遼,最後是張郃,而早期五子良將的戰績也多是從攻,進攻時被任命為先鋒,撤軍時負責斷後。
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與樂進一同守衛合肥,曹操征漢中張魯時,東吳孫權趁機起十萬兵來犯合肥,而張遼守兵只有七千餘人,招募八百敢戰將士,趁夜對孫權發動突襲,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下,開始撤軍,張遼與樂進又趁機追擊,幾乎擒住孫權。而後又帶病與孫權交戰,擊敗東吳將呂范等。
張綉反叛時,曹操從被擊敗的黃巾軍組建的青州兵趁機打家劫舍,曹操對青州兵管理比較寬鬆,于禁率軍將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進行討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帶來的禍患。但在後來的襄樊之戰時,于禁被關羽放水進攻,所率七軍全部覆沒,于禁也因為投降被指責。
張郃最為劉備所忌憚,漢中之戰時,夏侯淵被斬,張郃臨時統帥漢中諸軍,穩定一時不安的曹魏軍隊,堅持到曹操親自率軍來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隴右諸郡響應蜀漢,關中震響。張郃於街亭大破蜀將馬謖,致使諸葛亮進無所據,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漢中之戰時,徐晃擊破試圖攻佔馬鳴閣道的蜀將陳式,直接粉碎了劉備想要隔絕漢中與關中的聯繫的計劃。襄樊之戰時,曹仁被圍,形式十分危急,于禁所率七軍也被關羽所敗,關羽一時威震華夏。徐晃率領的軍隊多是新兵,但徐晃長驅直入,連破關羽多屯,進而擊破關羽,被舉為保全襄樊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