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廟

陝西韓城大禹廟

大禹廟在韓城市東北3公里的周原村。原名大夏禹王廟,簡稱大禹廟。是祭祀夏禹的廟宇。大禹廟是為了紀念夏禹而修建立的。

主要建築有大殿兩座和廂房、偏房十二間。佔地425平方米,始建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代曾重修。1985年5月列為韓城市重點文物單位。

正殿有泥塑彩繪坐式禹王像和郭子儀像,兩旁有泥塑彩繪小像。獻殿前有兩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國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孟夏制”。另外還有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重修禹王廟記”石碑一通。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至1998年,國家撥款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旅遊公路已鋪設完畢。院落已拓寬。現已成為韓城市主要景點之一,前來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絕。

簡介


景點掠影
景點掠影
夏禹為遠古時的部落酋長,傳說在唐堯虞舜時,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舜派禹治理洪水,據說禹在治水期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他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洪水。後來他他又用武力奪取了舜的部落酋長職位,取而代之,死時把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禪讓"度被徹底打破了。大禹廟坐北朝南,中軸線建築有獻殿和寢殿,二殿由卷棚式的雨搭相邊接。正殿內設有三組磚基木作神龕,由垂花柱分為9間,各龕有二龍戲珠的透雕成浮雕,龕案上有瀝粉貼金描繪的二龍戲珠或丹鳳朝陽彩繪。殿內東牆是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彩繪壁畫,西牆是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和慶宴彩繪壁畫。
大禹廟
大禹廟
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韓城市東北自龍門沿黃河一帶,為夏禹建祠廟者甚多。周原村大禹廟,據獻殿前檐石柱上題刻記載,始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萬曆七年(1579年)重建。現有獻殿、正殿、戲樓。獻殿面闊明三暗五單檐歇山頂,五架梁;正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式建築,挑檐析斗拱為三鋪作。正殿內正中有明代彩繪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兩旁侍者各高1.67米,神龕前有侍臣,高2.05米;左側龕上塑有三頭六臂黑虎靈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猙獰,高2.45米,兩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側龕上為唐代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內東牆壁上繪有《西遊記》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故事片斷;西牆壁上畫的是郭子儀單騎見回鶻和宴慶朝賀場面。殿內還保存有明清時期神樓5個。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廟會期間,人們敬神祈雨,十分熱鬧。

景點介紹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禹廟為元代建築,位於韓城市蘇東鄉周原村北,創建於元代大德五年,明萬曆和清嘉慶年間重修。位於韓城東2公里黃河崖畔周原村。佔地面積1983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獻殿和正殿。獻殿面闊明3間暗5間,前檐柱為八角形石柱。大禹廟是為了紀念夏禹而修建的,位於韓城市蘇東鄉周原村北,創建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萬曆和清嘉慶年間重修。此廟塑了各種不同神像50餘尊,精妙絕倫。正殿內右側龕上為唐代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內東牆壁上繪有《西遊記》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故事片斷;西牆壁上畫的是郭子儀單騎見回鶻和宴慶朝賀的場面。殿內還保存有明清時期的神樓5個。1998年國家和省市投資130多萬元,進行了維修,形成了一條軸線,兩進院落,三級平台的格局,現佔地6500平方米。
大禹廟是為了紀念夏禹而修建立的。夏禹為遠古時的部落酋長,傳說在唐堯虞舜時,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舜派禹治理洪水,據說禹在治水期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他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洪水。後來他他又用武力奪取了舜的部落酋長職位,取而代之,死時把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禪讓"度被徹底打破了。廟內保存有清嘉慶年間"大禹廟"木匾一塊和明百年曆年間《重修大禹王廟碑記》一通。

歷史


主要建築有大殿兩座和廂房、偏房十二間。佔地425平方米,始建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代曾重修。1985年5月列為韓城市重點文物單位。正殿有泥塑彩繪坐式禹王像和郭子儀像,兩旁有泥塑彩繪小像。獻殿前有兩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國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孟夏制”。另外還有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重修禹王廟記”石碑一通。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至1998年,國家撥款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旅遊公路已鋪設完畢。院落已拓寬。現已成為韓城市主要景點之一,前來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絕。大禹治水的故事 人們之所以紀念大禹,為其建廟、塑像、供奉,因為他曾歷經數十載,幾經家門而不入,徒步遍及華夏大地,疏導滔滔之水入江河湖海,拯救了災難之中的華夏民族。大禹就是堅忍不拔、不屈不饒、勤勞勇敢的華夏民族精神之化身。
史記》中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說明當時的洪水泛濫成災,為害與民,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存。大禹的父親治水沒有能改變現狀。到了舜帝,命禹承擔了治水的重任。他“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一門心思地撲到治水的事業中去,心裡沒有自己的安危,把對家人的牽掛埋在心底。“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攆。”他所經歷的苦難常人是難以想象的。“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不只是具有極強的組織能力,而且具有超常的智慧,精通“準繩、規矩”測量技術。涉足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江蘇、浙江等大半華夏大地。大禹在治水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變堵截為疏導,使為害與民的滔滔之水終歸“東入於海,南入於江”。
後世廣為流傳的是大禹治水,而大禹帶領契、后稷、皋陶等一干人,邊治水邊引導各諸侯百姓大興農耕,“令益於眾庶稻”就鮮為人知了。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也是對九州大地的一次大巡視,對各州主產物種作了明確記載:沇州主產蠶絲、漆。青州主產鹽、麻、鉛、松、怪石、海物。揚州主產三種金屬、革、瑤、琨、羽。梁州主產鐵、銀、熊、羆、狐、狸、織皮物。豫州主產絲、纖絮、麻。雍州主產琳、琅。荊州主產革、羽、柏、丹沙。對九州的物產的大普查,這應該是華夏開天闢地的第一次。
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同時是一次國土資源的大調查。如:荊州:其土塗泥,田下中,賦稅上下;雍州:其土黃壤,田上上,賦稅中下;青州,其土白墳,多鹽鹼,田上下,賦中上;揚州: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等等。把九州大地的土壤類別、特徵、田地等級都一一作了記載。由於有了這麼一手詳細的資料,國家根據調查結果,因地制宜,依照各諸侯國的主產物種,土地質量等綜合情況,指定了賦稅品種,“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並均各諸侯之貧富,互濟有無。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所作之事,多為開國家管理制度之先例。難怪舜帝親賜當時最高禮儀之物—玉器給大禹,以表彰其功勞。“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賓士。”大禹治水,有功於華夏。舜帝十分稱讚禹,不只是治水之功,還有大禹的才能與人品極佳。“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以至於當舜帝“薦禹天下”,但舜帝駕崩之後,舜之子商均繼位,大禹則辭商均去陽城。他沒有居功自傲,功高蓋主之意,而是退避三分。大禹的其功其德,博得各諸侯的一致稱頌與擁戴,各諸侯拋商均而去朝拜大禹,大禹順應民意,即天子位,建立了夏國。大禹帝在位十年,常巡於各地,興農耕、勤巡狩,為民造福。以至於最後駕崩於巡狩路上的會稽之地。也正由於“眾民乃定,萬國為治。”於是才有了“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後人為大禹立廟紀念,實屬是民眾對先帝的敬仰。也以弘揚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
和大禹一起受香火的還有唐朝大將郭子儀。在平靜安史之亂安的歷史關頭,年過花甲即將準備怡養天年的郭子儀,受命於危難之時,率軍屢敗叛軍,功居平亂之首。在後來的平靜吐蕃、回紇進犯關中的戰爭中,郭子儀果斷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為唐朝獲得了三十餘年的平靜與安寧。藝術價值 殿內全部作神龕,龕為木作磚基,製作精緻,有浮雕透雕和繪畫,龕上藻井有彩色繪畫168幅,花鳥人物,栩栩如生。龕內有3組彩塑神像,共12尊。主像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態莊嚴,高2.5米,兩旁侍配4尊。東為三頭六臂駕龍騰霧的護法神像,手執法器,面目猙獰,高2.45米,兩旁侍配2尊。西為唐將汾陽王郭子儀夫婦並坐像,高2米,兩旁侍者2尊。整個塑像技世精良,生動逼真。殿龕有壁畫,殿內東西山牆有巨幅彩色壁畫,東牆為《西遊記》中孫悟空收降紅孩兒的故事;西牆為郭子儀的“宴慶圖”和“受降圖”,一幅畫兩個場面,結合巧妙。廟內還保存有6架文武神樓,有造型不同的赫虎、靈觀、觀音、娘娘、牛王、馬王、風神、雷神等塑像30尊。

旅遊指南


景點類型:寺廟
景點等級:AAA
門票價格:
門票:20元
學生票:10元
交通提示:
在韓城市東北3公里的周原村。從西安或渭南乘車經西禹高速,在韓城汽車站下車乘旅遊公交或計程車前往。

相鄰景點


毓秀橋普照寺司馬遷祠墓西猴山法王廟魏長城圓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