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氏肌蛤
貽貝目貽貝科動物
尋氏肌蛤(學名:Musculus senhousei):亦稱海瓜子或薄殼,是貝類海產品,是一種淺色的小蛤蜊,貝殼小,略呈三角形,殼長17-24mm,殼高約為9-12mm,殼高略大於殼寬6-8mm。殼薄而透明。殼頂位於近前端背側,至最前端的距離約為餃合部的1/4。腹緣直,中部微向內凹,兩殼極膨脹,殼表面為黃褐色或綠褐色,自殼頂至后緣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紋及波狀花紋。殼內麵灰白色,具珍珠光澤。
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產卵繁殖。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貝類之一。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廣泛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的灘塗上。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 全文 |
詳細步驟
說明 |
1.黃師塔前江水東 |
2.春光懶困倚微風 |
3.桃花一簇開無主 |
4.可愛深紅愛淺紅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桑葚 | 100g |
草莓 | 10個 |
椰蓉 | 適量 |
抹茶粉 | 適量 |
白砂糖 | 適量 |
水晶粉 | 250g |
重瓣玫瑰 | 2朵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桑葚,1朵玫瑰加清水煮沸;隔渣,分別備用; |
步驟二 | 步驟二 | 煮過的桑葚、1朵干玫瑰、草莓放入料理機打成醬;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果醬放入平底鍋炒至收汁濃稠;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果醬加入一半水晶粉倒入模具上蒸十分鐘;煮好的桑葚湯適量倒入另一半水晶粉內拌勻,倒入蒸過的果醬糕上再蒸20分鐘;取出攤涼;平底鍋上無水無油燒乾,小火炒椰絲、抹茶粉、白砂糖至聞到椰絲香味; |
步驟五 | 步驟五 | 果醬加入一半水晶粉倒入模具上蒸十分鐘;煮好的桑葚湯適量倒入另一半水晶粉內拌勻,倒入蒸過的果醬糕上再蒸20分鐘;取出攤涼;碟上鋪上炒過的椰蓉,擺上蒸好的糕再撒上一層椰蓉。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紅心火龍果 | 半個 |
葡萄 | 5粒 |
雞蛋 | 1枚 |
秋葵 | 6個 |
龍利魚 | 200g |
西紅柿 | 1個 |
紅薯 | 250g |
肉鬆 | 若干 |
黃瓜 | 若干 |
海苔片 | 1張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1.紅薯蒸熟,倒成泥,放涼,用壽司簾,放上海苔片,紅薯,黃瓜,肉鬆,捲成卷2.龍利魚淋上檸檬汁上屜蒸熟15分鐘左右,另起鍋,放入橄欖油,洋蔥,西紅柿丁,放點水,熬出西紅柿醬,放入少許鹽和迷迭香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雞胸肉 | 一塊 |
雞蛋 | 一個 |
現磨黑胡椒 | 適量 |
海鹽 | 適量 |
彩椒 | 50 |
洋蔥 | 20 |
香菇 | 50 |
海鮮汁 | 適量 |
蝦仁 | 10個 |
詳細步驟
說明 |
1.雞肉切丁,放海鮮汁腌制10分鐘,香菇切丁,雞肉香菇放攪拌機攪成泥,取出放一個雞蛋打散攪拌均勻,不粘鍋煎至兩金黃 |
2.彩椒切丁,洋蔥切丁,西蘭花焯水,蝦仁焯水,一切倒入不粘鍋內炒熟,可以不放油,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花蛤 | 500g |
蔥 | 少許 |
姜 | 少許 |
蒜 | 少許 |
家樂海鮮醬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將花蛤放入清水中,滴2滴食用油,浸泡半小時吐沙。蔥姜蒜切末備用,干辣椒切小段備用。花蛤撈出洗凈,入開水燙至開殼即可。起油鍋,小火將蔥姜蒜,辣椒煸出香味後放海鮮醬2勺,糖半勺,生抽1勺,放入花蛤,加啤酒100ml,大火煸炒至湯汁收干即可。 |
尋氏肌蛤
鹽鴻也是《澄海縣誌》所記載最早養殖薄殼的地區,200多年前(截止2016年),鹽鴻先民就嘗試養殖這一種看似十分脆弱的海產,“百十相黏”指的是薄殼的生養方式,薄殼群聚生活,每一顆薄殼生長的前提是在殼內的肉體長出足絲,多個薄殼通過足絲連接,通過足絲固定在岩石或海床上,潮汕地區稱之為“薄殼丁”。夏季也就是薄殼最當令季節,到農曆7月,此時上市的薄殼肉大味鮮,白色為雌蟲,紅色為雄蟲。
盛產於梅季。古人有《詠海瓜子》的詩寫道:冰盤推出碎玻璃,半雜青蔥半帶泥。莫笑老婆牙齒輪,梅花片片磕瓠犀。海瓜子捕獲時,多含泥沙,須在淡鹽水中浸養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盡,洗凈備用。待瀝盡水分,在鍋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熱炒,放少許蔥末、薑片、鹽或醬油,炒至海瓜子薄殼彈開即可裝盆食用。肉細嫩,味極鮮,是佐酒佳肴。
尋氏肌蛤亦稱海瓜子或薄殼,是貝類海產品,是一種淺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狀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殼薄故名薄殼。貝殼小,略呈三角形,殼長17-24mm,殼高約為9-12mm,殼高略大於殼寬6-8mm。殼薄而透明。殼頂位於近前端背側,至最前端的距離約為餃合部的1/4。腹緣直,中部微向內凹,足絲孔不明顯。后緣圓形。兩殼極膨脹,生長線及放射肋均細而均勻。殼表面為黃褐色或綠褐色,自殼頂至后緣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紋及波狀花紋。有時殼頂的殼皮剝落,露出白色殼質。殼內麵灰白色,具珍珠光澤。外套痕及閉殼肌痕均不明顯。鉸合部有一排細密的齒狀突起。足絲褐色,極細軟。
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附著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外殼薄如蟬翼,輕捏即碎,透過外殼能直接看得清裡面蟲肉的顏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殼。貝殼呈長卵形,長僅2厘米,殼極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帶肉紅色,常潛於泥塗中約5至6厘米處。肉肥,盛產於梅季。
暖溫帶廣布種,見於潮間帶泥沙灘或泥灘,垂直分佈自潮間帶中、下區至潮下帶20米左右的淺海底。
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群聚生活,常以足絲固定在泥沙上生活。群集,以足絲彼此相連,不易被水流沖走。由於它常群居於泥沙表面,使底棲貝類不能伸出水管正常生活,故對蛤、蚶等經濟貝類的養殖業,有一定危害。
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廣泛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的灘塗上。北自遼寧,南至北部灣。東至福建東南部、西至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縣之間的海域內,超過這個海域幾乎看不到薄殼的身影。在廣東,主產於潮州市饒平縣的海山、汫洲、黃岡大澳、所城大港;汕頭市澄海區的鹽灶、樟林;汕頭市達濠區的廣澳;南澳縣的后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養2種。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薄殼首次產卵,稱降栽;小寒節氣后2度產卵,稱寒栽。這兩批卵皆在冷風凍流中產下,任其野生野長,先天不足,長勢不佳,春暖后陸續采起作為對蝦和鴨的飼料,進入夏天才擇優上市。立春節氣后產第3批卵,稱春栽,最優良,放養後於端午節前從淺灘采起,勻放入水深、流暢、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節氣后便可陸續采起,農曆七八月最肥大。
每年8-9月產卵繁殖。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養殖薄殼是潮汕首創,是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每年8-9月,薄殼性腺開始成熟併產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並充滿整個外套膜。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尋氏肌蛤是海洋及潮灘濕地生態系統的大型底棲動物,也是重要的生物類群,在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十分重要,且具有經濟價值。底棲動物是重要的次級生產者,通過自身的生產過程實現水層和底質的耦合,維持潮灘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因該物種分佈範圍廣,繁殖能力強,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視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尋氏肌蛤繁殖力強、分佈廣、生長快、產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閩東閩南對蝦養殖重要的餌料來源。尋氏肌蛤是比較理想的對蝦餌料,特別是夏秋高溫期投喂,水質不易變質。因此進行尋氏肌蛤的人工增殖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尋氏肌蛤也稱海瓜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海瓜子殼甚薄,體表有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多種營養元素,而且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大眾化海產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這二個月為最佳,此時的海瓜子頭大脂厚,體黃,味道鮮美,海瓜子吃法各異,一般有蔥油、乾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漬、腌制。沿海人們一般也最喜歡食用腌制的,其具體製作方法如下:挑選個大且鮮活的黃泥螺,篩去海瓜子表面粘液,洗凈、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內,加鹽少許、黃酒若干,然後將容器口封住,腌制一星期左右即可。裝盆後上面放幾片蒜片即可食用。此菜的特點是保質期長,異香撲鼻。
鹽鴻鎮鹽灶鄉人把薄殼的外殼和蟲肉分離開來,薄殼要經過“脫丁”、“浸漂”、“打米”、“撈米”、“撈殼”、“裝簍”等多道工序才能變成薄殼米。其中“脫丁”、“打米”是薄殼米製作中最難兩步。打薄殼米難,就難在力度和火候的把握上。“脫丁”也就是把薄殼和足絲、泥沙通過竹尺長時間攪拌分離的過程,使足絲脫離蟲肉。薄殼外殼薄,一捏就碎,而老師傅能在這過程中將三者分離開來而不傷及薄殼。“打米”又是難在對火候的把握,師傅們把八根小竹交叉綁成“前四后四”釘耙狀,在大鍋內勻速來回翻攪,殼肉不久后便能分離,在當地有不少人能做到這步,但要薄殼肉保持鮮甜,又是另一考驗,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火候猛,薄殼米縮成一團,肉汁盡失,賣相味道全無也無好產量,火候微,殼肉分離速度慢,攪出來可能碎殼過多。而肉肥的薄殼老師傅平均一斤能攪出三兩以上的薄殼肉出來,在火候的把握上全憑以往經驗的積累,好品質的薄殼米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
在鹽鴻,當地人借著媒體的東風大肆創新薄殼吃法“薄殼宴”在潮汕上等宴席佔有一定地位,“薄殼雞”、“芋頭薄殼米”、“薄殼米粿”、“薄殼米爽”、“薄殼米煲”。雖說吃法已被開發眾多,但其實薄殼米的最好搭檔是小蔥或嫩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