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陣山

雁陣山

雁陣山(古作岩沁,岩□)是莆田市涵江區境內海拔最高的山,位於三江口鎮鰲山村。東面瀕海,海浪滔滔,漁舟點點,海闊天空。深秋之際,退潮之時,鴻雁成群結隊在此覓食、過冬,故稱雁陣山。雁陣山地形奇突,山脈延到海濱,形如大鰲之頭,故又名鰲山。夏天登山,海風吹拂,暑氣全消,堪稱避暑勝地。

景區介紹


雁陣山,又稱岩潯山、鰲山,海拔約50米,位於涵江區三江口鎮境內,是涵江沿海最高峰。舊志書有載:“岩潯山,發脈自囊山,屹立海濱,高閣層軒,東望大海。唐時初立,以稍障東方之缺。”其山狀如大鰲之頭,故名鰲山。因東面瀕海,海浪滔滔,漁舟點點,海闊天空。深秋之際,退潮之時,鴻雁成群結隊在此棲息、覓食、過冬,故又名雁陣山。
雁陣山
雁陣山
山上有登瀛閣,舊為南宋狀元黃公度讀書處,閣額“登瀛閣”三字,為黃公度中狀元后宋高宗御筆特賜。黃公度乃莆田城內黃巷人,少年時寄於鰲山姑母家,在山上結廬苦讀。有志載:登瀛閣曾毀廢,明萬曆年間,國子監祭酒、左春坊使林堯俞再建一座七層石塔於其上,為船隻夜航標誌,與海上的塔仔塔遙遙相對。二十世紀初,莆田人下南洋,船走三江口,石塔成為家山最後的象徵。近年,鰲山村重建閣、塔,圓了海外僑胞返鄉探親時“未到唐山地,先見雁陣塔”的夢。
山上另有雁陣宮,又名昭靈祖廟,始建於宋元符三年(1100),祀三殿真君,從祀首創曬鹽法而被民間奉為鹽公宋代邑人陳應功,是周圍村莊較為信仰崇祀的宮廟。宮中一塊拜石,有幾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錯處略顯凹型,中有一小孔,習習生風,用水注入,終不見溢滿,亦不知流往何處。

歷史記載


自唐代起,雁陣山以秀麗風光,令人矚目。宋狀元黃公度曾在山上結廬苦讀。公度中狀元后,宋高宗為雁陣山公度讀書處御書登瀛閣三字。黃公度在《御賜閣額》詩中云:
傑閣侵霄漢,宸章煥璧奎。內廷頒寶宴,中使揭璇題。信誓山河固,寵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祿,目斷五雲西。
功掩蕭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蒼。金碧飛天外,鸞虯結倚旁。落成紛賀燕,弱羽得高翔。
雁陣山上有一座奉祀三殿真君廟堂,稱昭靈祖廟,因建於雁陣山上,俗稱雁陣宮。雁陣宮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甚為壯觀。配殿奉祀首創曬鹽法的陳應功。為此香火興旺,是涵江主要道教廟觀,遊人、香客絡繹不絕。雁陣宮中一塊拜石,有幾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錯處略顯凹型,中有一小孔,習習生風,用水注入,終不見溢滿,亦不知流往何處。傳說先有此石,再依石蓋廟,人稱為“龍眼風”拜石。
明代,雁陣山上建有一座石塔,石質七層,為船隻夜航標誌,與海上的塔仔塔遙遙相對,為雁陣風光更添一景。山上還有黃公度曬書台、護雁頂等古迹。在護雁頂山崖巨石下,有一處湧泉,久旱不竭,清澈甘洌,宋進士林光朝名之為葆光泉。明進士黃鞏賦詩云:“路細穿雲杳,岩頭古寺懸。殘霞明海嶼,新漲沒沙田。花暖游春騎,風高入港船。懷人重延佇,不見葆光泉。”
雁陣山山奇、海美、塔壯、廟雅,民間流傳不少優美的傳說,給它披上一層神秘的傳奇面紗。

未來規劃


涵江區已規劃把此地闢為遊覽區,近年愛國僑胞捐資,把雁陣宮整修一新。龍柱挺立,石獅雄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又在宮前廣場外建懷慶亭、思賢閣,玲瓏剔透,風姿綽約。山下建有牌樓式山門。盤山公路直達山上,綠蔭掩映,樓台亭閣,海光山色,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