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調查

營養調查

營養調查是指對人群的營養狀況進行調查,是研究人群營養狀況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臨床檢查、人體測量和營養水平實驗室檢查等。

內容


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營養調查結果可為該地區或國家制定營養標準、食物生產加工和供應提供具體資料;針對存在問題提供有根據的改進意見;為醫療預防機構提供營養過剩或營養缺乏病的診斷和治療的依據。中國於1959年及1982年進行過全民的抽樣營養調查,得到了全國及各省居民營養素攝取量、食物結構、營養缺乏症、營養過剩等情況的科學資料。

調查方式


膳食調查
調查各種食品的攝取量,再根據“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日每人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以便對膳食進行評價。常用的有詢問法、記帳法、稱重法和化學分析法。
①詢問法。詢問膳食的組成和數量,每日進餐次數、時間、食物種數和數量,主食、副食、水果和點心都應包括在內。食物種類和數量要儘可能準確,若有疑問應加用稱重法核實或再詢問。將調查期間吃的同類食物相加,以調查天數相除,即得出平均每日各類食物的進食量,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日營養素攝取量,再按進食量係數摺合男、女、老、幼每個人的攝入量。此法不太準確,但很方便,可用於家庭或個人。
②記帳法。調查購入食物的票據和帳目,得到各種食物的消耗總量。再用進餐的總人、日數除,得出平均每人每日各類食物的進食量,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營養素的攝取量。此種方法主要用於集體單位,如幼兒園、部隊、學校等。如果進食人員組成不同的單位,尚需要按進食量係數分別折算。此法所費人力較少,易行,能調查較長時間的膳食,例如調查1年4個季度,每季度1個月的膳食。
③稱重法。稱量和記錄各種食物的生重、烹調后的熟重,統計及記錄每餐進食人員組成及其人數,由此求得此餐每人所進食的各種食物的生重。在集體單位進行尚較簡單;若家庭中有從兒童到老年各種年齡的人時,尚須根據具體情況,將老人及兒童摺合成成年人(標準人)后,再行計算。將一天各餐結果加在一起,得出1天各種生食進食量。若每天食譜類似,可稱重3~4天。否則應稱重1周的飲食,然後將稱重期間同類食品相加,以調查天數和進餐人數相除,得出平均每日各種食物的進食量,從而計算各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此法能準確得出被調查單位或個人的膳食情況。但費人力、費時間。
④化學分析法。留取與被調查者進食的食物種類、數量完全相同的一日膳食,通過化學分析,了解其中所含熱能和營養素量。此法主要用於科學研究或嚴格限制營養的病人。方法繁複,但結果十分準確。
根據上述任何一種方法得出每人每日營養素攝入量后,將它與供給量比較,並計算熱能及蛋白質主要來自哪些食物、優質蛋白質(豆類、動物性食品)所佔比例等,就可對膳食作出評價。膳食調查結果是為全面營養狀況調查提供背景材料。
臨床檢查
主要檢查營養缺乏或過剩引起的癥狀、體征。營養缺乏的癥狀和體征比較複雜,輕度缺乏或不足時癥狀輕微,體征不典型,而且有的癥狀和體征並不特異,須與其他疾病鑒別。此項檢查應由臨床醫師或營養工作者進行。
人體測量
主要是檢查體重、身高、胸圍、頭圍、坐高、上臂圍、下腿圍、骨盆徑等各項人體測量指標,並計算出各種人體測量係數,用來評價較長時期內營養狀況好壞在這些指標上的反應。
營養水平實驗室檢查
營養缺乏病在出現癥狀以前,往往先有生理和生物化學改變,應用適當的生理、生化等實驗室檢查方法可以早期查出營養缺乏或過剩的情況。所用方法有:測血液中營養成分的濃度;測尿排出的營養成分或代謝產物;測血或尿中異常代謝產物;測頭髮中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等;測與營養素攝入有關的血液成分或酶;進行負荷、飽和實驗,如水溶性維生素B、B或 C等的負荷、飽和實驗、放射性核素實驗和暗適應、應激等生理功能實驗等等。經專門人員測定,將結果與正常值比較,進行評價。
得出上述四方面結果后,除每項進行評價外,還要綜合評定,以便得出較為確切的結論,並對單位或個人提出改善建議,若為大面積大量人群調查,還應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情況報告及改善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