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山

中國自然風景名勝區

滄浪山位於鄂西北十堰市鄖陽區與竹山縣徠的邊界處,主峰金頂海拔1824.7米·位於十堰以西27公里,東南距武當山80公里,南距神農架180公里。北鄰漢江,東有堵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滄浪山
滄浪山
滄浪山位於鄂西北十堰市鄖陽區與竹山縣的邊界處,主峰金頂海拔1824.7米。位於十堰以西27公里,東南距武當山80公里,南距神農架180公里。北鄰漢江,東有堵河,縱橫鄖陽區、竹山、房縣三地,方圓78平方公里。有羊坪寨、紅岩背等千米以上高峰19座,其支脈東接房縣,北連十堰市鄖陽區,西近陝西白河,綿延於兩省4縣10個鄉鎮。相傳真武修道之始即來此山,至峰頂后,忽然山體搖晃欲傾,大帝立腳不住,於是棄該山而另就武當,該山便有了“滄(蹌)浪(踉)”之名。明嘉靖31年,官府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同時在滄浪山修築廟宇。經數年營造,終建成老廟、五佛洞、皇經堂、靈官殿、金頂等錯落有致又渾然一體的宗教建築群。景區東北,峰嶺雄起,中部峽谷深切,西南雲峰如簇,一個綿延近百里、雄渾一體又自成分明三大板塊的橄欖形景觀帶,極具魅力的獨表於鄂西北天際,與武當、神農成鼎足之勢。
滄浪風光
滄浪風光
滄浪山風光
滄浪山風光
滄浪山1
滄浪山1

建築特色


滄浪山
滄浪山
老廟位於山腰,一進兩幢,正殿、耳房計40餘間,供奉“祖師爺”等神位,殿內壁畫生動傳神乃滄浪山主廟。五佛洞在老廟以北山上2公里處,洞闊20米,高深各15米,內建殿堂6間,供奉5尊菩薩。沿五佛洞右上行4公里到皇經堂,有殿宇4間,正殿祀神,偏殿藏經,殿前勒石立碑。自皇經堂攀扶鐵鏈爬過懸崖脊上的“百步梯”即達靈官殿,殿內有數尊神界武官——“靈官爺”泥塑像,殿前峭壁有如斧削,於其上鳥瞰,無不使人膽寒。沿靈宮殿蜿蜓而上1公里便至“金項”,20米見方的平地上建有正殿3間,偏房4間,殿右有清泉湧出石隙中,終年不息。滄浪山的廟宇依山勢地形而建,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再輔以精緻的楹聯,生動的壁畫,古樸的雕塑,豐富的經鄭,集中展示了宗教文化的博大與絢爛。更為奇妙的是:一山兼容兩教——老廟專作道場,五佛洞篤行佛事,箇中奧秘頗值探究。

自然資源


滄浪山的自然風光更加誘人:一峰突起,睥睨群山,能比泰山之雄;峭壁干仞,猿猱莫攀,可匹西嶽之險;澗深洞邃,有青城之幽;水清樹奇,得峨嵋之秀。豹、獐、麂、猴出沒,錦雞、黃鸝棲棲,更為滄浪山增添了無限的靈氣與生動。自明中葉以後,鄂陝川邊的兩竹、兩鄖、房縣、白河、巫溪等縣家道殷實的善男信女敬神祈福一般去武當山,資財菲薄者則多到滄浪山。清中葉,滄浪山道教活動達到鼎盛,每月初一、十五及定期廟會,群眾自四方絡繹前來,或為祭神,或為觀光,屆時山門內人聲鼎沸,廟堂里鐘鼓齊鳴,信徒頂禮膜拜,道士奏樂誦經,遊人往來盤桓,濃烈的宗教氛圍與獨特的民俗景觀相映成趣。滄浪山也由此獲“小武當”之雅名。
明清以至民國,兵連禍結,民生凋敝,滄浪山的宗教活動漸趨衰微。60年代后,因未作妥善保護,更加上人為毀損,以至廟宇僅剩殘垣,經卷散失殆盡。

旅遊信息


乘車路線

從十堰黃龍方向徒步滄浪山的線路有三條:
1.從十堰黃龍鎮坐船到葉大鄉徠,再徒步到黃龍洞,從黃龍洞登山到滄浪山。
2.從十堰市鄖陽區紅岩背林場直接翻山到黃龍洞,再從黃龍洞登山到滄浪山;
3.從十堰市鄖陽區余家河關帝廟翻山到黃龍洞,再從黃龍洞登山到滄浪山。
此外從竹山縣也有登滄浪山的線路。
另外,十堰市鄖陽區縣車站有直達滄浪山下的班車,每天一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