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應龍
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
徠華應龍,男,1966年6月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89年)。 1984 年7月畢業於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在職自學取得中文大專(1989年)、本科文憑(1994年),后參加了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1997年),2001年參加了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
華應龍
華應龍1994年破格晉陞為南通市最年輕的小學高級教師,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2000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2002年由江蘇調至北京工作,現正參加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編寫。首批“首都基礎教育名家”,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學處主任,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1984年8月,分配到鄉村工作,先後任鄉鎮中心小學教導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長、鄉鎮教育助理等職,1995年11月,調至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任副校長,2002年3月,調至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任教學處主任、黨總支委員。現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
華應龍
什麼是融錯?
融“錯”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後續的教學過程中,“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這與我國古代“相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學思想相契合。
為什麼是“融錯”,而不是“容錯”?因為課堂並不只是要容納“差錯”,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錯”融化為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教師藝術地處理了隨機生成的差錯,巧妙地彰顯了差錯的寶貴價值,促進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創造性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才能把真正富有價值的內涵植入學生的生命活動之中。
融錯的要義在於教學過程中隨機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銳發現差錯背後的意義,揭示其內在的矛盾、張力,巧妙彰顯其積極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否定學生的錯誤;充分挖掘並利用差錯資源的多方面價值,培養學生直面錯誤,超越錯誤的求真人格,學做真人,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引向心靈深處,而不僅僅是促進認知的發展。
為什麼要融錯?
1、沒有融錯何來創新?2、沒有融錯如何落實課程標準強調的“自主探究學習”?3、沒有融錯何來真正的“過程教學”?
怎樣融錯?
徠第一個階段:容錯,錯是錯。
容錯,是指寬容、包容、容納差錯。有容乃大,大者能容。首先,包容、欣賞學生的差錯。其次,讓學生悅納自己的差錯。再次,創造機會,暴露差錯。
第二個階段:融錯,錯不是錯。
融錯,是把錯誤作為一種資源,從外在的表現入手,引導其暴露思維過程,分析其內在機制,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這時的錯誤已經不是教學的障礙,而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這樣的資源,有來自學生的,也有來自教師的。
首先,分析差錯背後的真正原因。其次,讓成功在差錯中孕育。再次,要用好教師自己的差錯。
第三個階段:榮錯,錯還是錯。
榮錯是結果,是目標,是對出錯過程的回眸,是對差錯的育人價值的欣賞。因為學習不是為了解對一道題,而是為了“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首先是拾錯。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謝。
教師怎麼才能融錯?
這需要教師又較強的基本功,如:提高當堂分析差錯資源性質與教學目標相關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和把我差錯性質的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第一,真愛數學。第二,喜愛學生。第三,痴迷課堂。課堂的美景在學生的眼睛里。數學教學應該吧“冰冷的美麗”轉化成“火熱的思考”,不過,課堂的溫度不應是冰冷的,也不應該是火熱的,因為那不是常態。溫暖的感覺真好!溫暖課堂的是生命的溫度,溫暖的是課堂上的每一個生命。第四,心存感激。
華老師的這堂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在課堂上幾次提到的“面向同學論”、“面向說話的同學”等話語,“和發言的同學面對面”這是我以前一直忽視的細節,今天聽了華老師的課和點評后,忽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的確,平時學生髮言都有面向老師的習慣,然後看老師的臉色來判斷對錯。坐著的同學有的聽,有的不聽,課堂上更多的是師生互動,缺少的是生生互動。“和發言的同學面對面”則能較有效地彌補以前課堂中的不足,而且還能體現一個人的文明素養,表現你對發言同學的尊重,能培養有效傾聽的習慣,而且通過面對面交流還能培養學生的大氣、自信,明白了這點,我便在課堂中嘗試進行面對面交流,感覺真的不一樣,我發現課堂上會聽課的人多了,學習效果好了。我還真得感謝華老師的面對面。
“課堂因錯誤而精彩“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華老師的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每一句都能感受到是華老師親身體驗到的真理。很多學生眼裡的差錯代表的是失敗、恥辱,他們擔心上課發言出錯受同學歧視,這種情況往往隨著年級的升高所佔比例越大。我們平時教學中採用大量的鋪墊課程其實就是越位的提示,不容迴旋的時空。我們要給學生出錯的機會。華應龍老師說:正確的,可能只是模仿;錯誤的可能是創新。我想也許只有孩子在思考時才會有這種創新。華老師還說:只有精心預設了的人才有資格談論差錯,只有真正尊重學生的人,才會有機會享受生成的差錯。我想對待學生的差錯自己不光要有精心的預設,還要在學生生成錯誤的同時去運用它。這也就需要在對待學生的思維成果,不能著眼於是對還是錯,而是著眼於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
華應龍
教師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這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有學者指出:對教師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學”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華應龍認為,在反思的過程中,不論對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確,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執著和專註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
華老師對自己的要求是同是一節課,今天講的要與昨天講的不一樣,每一次備課都要生成一些新的東西。他很欣賞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有志於教學反思的老師,常會被這樣兩個問題困擾:反思什麼和如何反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不妨從華老師的案例中尋找答案。華老師的教學反思告訴我們:教學中的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對教學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為教學智慧產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會有助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此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思之後當以再用實踐來檢驗,再實踐以後再反思:為什麼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尋求新的解決方法,而這也是增強教師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
教學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刷新”。這是華應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多年來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實,這也正是新課程對廣大教師的要求。在這些教研活動中,我感受到教師具備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還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華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