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劉鄧大軍的結果 展開
- 中原野戰軍
-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之一
- 唐國強主演電視劇
劉鄧大軍
中原野戰軍
劉鄧大軍是指以劉伯承、鄧小平為首的大軍,是中原野戰軍的別稱,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
1946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組成。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劉鄧野戰軍挺進中原,舉行魯西南戰役,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
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央軍委“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黃河,直趨大別山”的戰略方針,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大軍,從山東陽谷以東150餘公里的8個地段上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解放軍渡過黃河之後,蔣介石慌忙調集兵力,企圖逼迫劉鄧野戰軍北退或者背水一戰。7月,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經過28天激戰,殲滅敵2個師部.9個半旅共5萬6千多人。接著,部隊長驅南征,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包圍當中殺開一條血路,經過20多天的行軍和戰鬥,在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完成了千里躍進的壯舉。
1947年6月30日這一天,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為標誌,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戰略進攻。
自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來,解放軍經過一年的作戰,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由內戰初的430萬下降為370萬,人民解放軍則由100萬發展到195萬,其中,解放軍的機動兵力較國民黨軍多。解放軍的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敵我力量的變化,使得人民解放軍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及時作出了戰略進攻方針和主要進攻方向: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轉戰蘇魯豫皖地區。三路大軍突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后,展開外線機動作戰。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至海邊的廣大中原地區向國民黨軍隊發起戰略反攻。
劉伯承在大別山七角峰
劉鄧大軍部隊夜渡黃河
1947年11月開始走,到12月底到大別山。冷的冬,熱的雪:劉鄧大軍深入敵區千里,無後方作戰,將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毛澤東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因此,他對躍進大別山的前途,曾作過三種估計: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打游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他要劉鄧從最壞處著想,努力爭取最好的前途。劉鄧首長立即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心乘敵追堵部隊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別山區相對比較空虛的時機,便命令第三、第六兩個縱隊,分別向皖西、鄂東展開,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發展地方武裝,殲滅分散之敵正規軍和地方團隊;以第一、第二兩個縱隊,在大別山以北阻敵,就地堅持,掩護展開。但問題接著就來了,大別山給了劉鄧大軍一個下馬威。許多戰士都是北方人,到了大別山,地形、地貌、氣候、人情、風俗都變了,剛開始都不習慣。當年六縱十八旅五十二團二營副教導員侯建軍回憶起那段生活時說:剛到大別山,我們就感到不習慣,山上蚊子多,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蠓蟲,往那一坐,臉上、脖子里到處都是,叮得人渾身難受。我有個被套,休息時,用它蓋著頭,蚊子都能把它咬透。有些同志就開玩笑說:“三個蚊子能炒盤菜。”北方人沒見過水牛,那麼大的身子,眼睛也很大,有的還以為是啥怪物,看見水牛就躲得遠遠的,不敢接近它。我們營有個小鬼,到了一個村子,拐了一個牆角,一下子踩在水牛身上,水牛呼地站起來了,大眼睛盯著他,嚇得小鬼扭頭就跑,還哭了鼻子。晚上睡覺,就睡在稻草堆里,南方蛇多,稻草里也有,很讓戰士們頭疼。還有啊,大別山的老鄉是用木桶方便的,木桶做得很好,有的像個箱子。老鄉的房子一明一暗,堂屋很亮,裡面的房間就很暗,有些戰士趁老鄉不在,以為木桶里是腌雞蛋或泡菜,偷偷伸進去,手一抓,就抓了一手大便,幾乎每個旅都出了不少這類洋相。老鄉在屋外搞了個瓷缸,埋在地上,就算是糞坑。屋裡木桶里的大小便滿了以後,就倒在外面的瓷缸里,有些瓷缸就搞在路邊,往地里運著方便。夏天太陽一曬,裡面發酵了,顏色灰暗,就和地面一樣。他們本地人知道那裡有個糞坑,我們可不知道,夜裡行軍,到了一個村子,要到村裡找嚮導,部隊原地休息,大家把被包一放就坐在上面,有的就一下子連背包帶人坐到了糞坑裡,渾身上下都是大小便。這事我們營有,其他營也有。以後就有了經驗,每個人拿根棍子,坐下之前,先用棍子在地面搗搗,如果安全了,這才再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