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太岳的結果 展開

太岳

太岳

武當山曾被封為“太岳”,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又名參上山、太和山。山勢雄壯秀麗,周圍八百公里,下臨漢江,最高的天柱峰海拔一千七百公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它的特點是高瞻遠矚和幽深清秀兼而有之。

史記記載


太岳簡介《國語·周語下》載:“昔共工棄此道也……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伯禹)……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也。”相傳,伯夷為姜姓,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的侄孫。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一代太岳。太岳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緣故,產生了太岳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岳。以後的太岳部落每遷一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后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
或許武當山不如五嶽有名,但在明代,它的地位卻在五嶽之上。因為明代的皇帝,曾封武當山為“太岳”,加上一個太字,即表示它的地位高於五嶽了。

地位變遷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古建築群


華中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張良皋先生在《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一文中說:"明朝稱武當為'太岳',名位在五嶽之上……我們若試將武當山的建築與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儘管歷史悠久,建築卻非一氣呵成,在總體上就先遜一籌。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當山玄岳門,東嶽廟比之玉虛宮,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宮,南天門比之太和宮,玉皇頂比之金頂,亦都要輸分。其餘四岳,遠讓泰山,更難與武當頡頏。"
據記載,武當山古建築始於漢晉時期,敕建廟宇始於唐代貞觀年間,宋元時期陸續建設了一些新的宮觀。到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共建成九宮八觀等33處道教建築和20多座亭台、40多座橋樑,使武當山成為明朝的皇室家廟和全國最大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綿亘100餘公里的古代建築群是按照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真武修仙升天的神話故事布局的。其建築法式是皇室宮殿建築與宗教建築的結合,也是皇家園林與自然園林的結合。
讓粗製濫造、毀壞文明、不斷侵犯自然的現代人大為汗顏的是,武當道教建築群在五六百年前就在總體規劃上明顯體現"崇尚自然"的思想。"崇尚自然"的思想強調重視"天之自成",要求人們尊重自然,親近自然,順從自然,人工的東西要與天然的東西協調,即要求人們"以輔萬物之自然"。做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明成祖對營建武當的工程設計人員再三強調:"其山本身份毫不要修動,其牆務在隨地勢,高則不論丈尺"。這就確定了不可以人工破壞自然的建築原則。因此,明代在興建武當山道教宮、觀、庵、廟和道路、橋樑時,非常注意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其設計布局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澗的奇峭幽邃,將每個宮觀都建造在峰巒岩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和規格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物與周圍的地形、林木、岩石、溪流有機地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評價


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8屆會議在泰國南部美麗的普吉島舉行。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最後,武當山與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拉薩布達拉宮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