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道情
鄭板橋主編的書籍
鄭板橋創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江蘇淮揚地區風靡一時。它採用的是流行於揚、淮間的兩種“淮揚小調”,一為“宮”調式,一為“羽”調式,在本地尤以“宮”調式最為盛行。板橋先生看中了這一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1725年始作道情,三十七歲時1729年完成了《道情》十首初稿,幾經修改,1743年他五十一歲時方付梓,刻者為板橋先生好友司徒文膏,歷時十四年,定名《小唱》。板橋先生堪稱中國文人將《道情》還其本來面目的第一人。
板橋道情
鄭板橋
總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五 紅娘 | 十一 士 | 十七 隱士 |
前言 | 六 濟公 | 十二 四美 | 十八 鍾馗 |
一 阿斗 | 七 魯班 | 十三 太公 | 十九 諸葛 |
二 霸王 | 八 牛郎織女 | 十四 太監 | 二十 狀元 |
三 扁鵲 | 九 青天 | 十五 太歲 | 後記 |
四 倉頡 | 十 師傅 | 十六 俠 |
·版次:1
·總頁數:212
·印刷時間:2009-05-01
·印次:1
·大小:16開
·紙張:膠版紙
五 紅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婚姻嫁娶的傳統模式。紅娘,便是男女雙方牽線人的特定稱謂。紅娘並非歷史人物,而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人物。
追本溯源,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中寫到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抱著欣賞文人風流韻事的態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也贏得了人們的同情。當時小說中便有了紅娘這個人物,不過紅娘在戲中純屬“條件人物”,只是為鶯鶯和張生傳送書信的普通婢女而已。
到了北宋年間,崔、張故事十分流行。文人利用民間說唱文學中的鼓子戲的形式改編了《鶯鶯傳》,這就是《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詞》,由於鼓子戲是韻散相間的曲藝形式,能夠發揮的只有短短十二首詞,戲中人物形象很難進一步展開,所以在鼓子戲中,紅娘也只是作為崔、張愛情悲劇的目擊者而存在。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趙德麟創作了可說可唱、韻散相間的《商調蝶戀花詞》。小說有《張公子遇崔鶯鶯》,見於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闢”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德麟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了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詆毀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讚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並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板橋道情介紹
鄭板橋的書畫藝術可謂人人皆知。然而他的文學作品較之其書畫毫不遜色,他的文學成就涉及詩、詞、道情、文章等方面,“板橋詩文,自出己意,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他主張直抒胸臆,“道著民間痛癢”,反映和服務於現實生活,其中尤以他的《道情》十首最為聞達。
《道情》是一種民間小調。它源於何時無考,相傳原本是道家用以傳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落民間深受百姓喜愛,成為民間藝人混飯吃的手段,使得《道情》由“雅”走向了“俗”。
道情演唱方式簡單,藝人懷抱長長的,蒙著鼓皮的道筒(漁鼓),手持兩片三、四尺長的簡板(拍板)。竹片不緊不慢地打節奏,藝人忽緊忽慢地手拍道筒。一般又稱唱道情。
道情源於唐朝道教經韻。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隻唱不說的。
現揚州揚劇王子李政誠演唱的《板橋道情》最為地道,以下有一網址可以觀看到他演示的《板橋道情》,曲調優美給人以清雅、高亢、清風徐徐之感,不過網速過慢,需耐心觀看!不過第二遍就好啦。
板橋道情原文
開場白:
楓葉蘆花並客舟,煙波江上使人愁;勸君更盡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頭。
自家板橋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譜得《道情十首》,無非是喚醒痴聾,銷除煩惱。每到山青水綠之處,聊以自遣自歌。若遇爭名奪利之場,正好覺人覺世。這也是風流事業,措大生涯。不免將來請教諸公,以當一笑。
道情詞:
1.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夾綠槐,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冢,華表千尋卧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倒不如閑錢沽酒,醉醺醺山徑歸來。
3.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閑齋供。山門破落無關鎖,斜日蒼黃有亂松。秋星閃爍頹垣縫。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
4.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蘆,戴袱巾,棕鞋布襪相廝稱。修琴賣葯般般會,捉鬼拿妖件件能,白雲紅葉歸山徑。聞說道懸岩結屋,卻教人何處相尋?
5.老書生,白屋中,說黃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6.盡風流,小乞兒,數蓮花,唱竹枝,千門打鼓沿街市。橋邊日出猶酣睡,山外斜陽已早歸,殘杯冷炙饒滋味。醉倒在迴廊古廟,一憑他風打雨吹。
7.掩柴扉,怕出頭,剪西風,菊徑秋,看看又是重陽后。幾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殘陽下酒樓,棲鴉點上蕭蕭柳。措幾句盲辭瞎話,交還他鐵板歌喉。
8.邈唐虞,遠夏殷。卷宗周,入暴秦,爭雄七國相兼并。文章兩漢空陳跡,金粉南朝總廢塵,李唐趙宋慌忙盡。最可嘆龍盤虎踞,盡銷磨《燕子》、《春燈》。
10.撥琵琶,續續彈,喚庸愚,警懦頑,四條弦上多哀怨。黃沙白草無人跡,古戍寒雲亂鳥還,虞羅慣打孤飛雁。收拾起漁樵事業,任從他風雪關山。
尾白:
風流家世元和老,舊曲翻新調,扯碎狀元袍,脫卻烏紗帽,俺唱這道情兒歸山去了。
跋語:
是曲作於雍正七年,屢抹屢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諸梓。刻者司徒文膏也。
《張鞠田琴譜》中琴曲歌詞原文:
楓葉蘆花並客舟,煙波江上使人愁。勸君更盡一杯酒,昨曰少年今白頭。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到不如蓬門僻巷,敎幾個小小的蒙童。吊龍逄,哭比干,羨莊周,拜老聃。未央宮裡王孫慘,南來薏苡徙興謗,七尺珊瑚只自殘,孔明枉作英雄漢。早知道茆廬髙卧,省多少六齣祁山。掩柴扉,怕出頭,剪西風,菊逕秋。看看又是重陽后,幾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殘陽下酒樓,棲鴉點上蕭蕭柳。撮幾句盲辭瞎話,交還他鐵板歌㗋。風流家世元和老,舊曲翻新調。扯碎狀元袍,脫卻烏紗帽,俺唱這道情兒歸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