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

漢語成語

審時度勢,漢語成語,拼音shěn shí duó shì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劉欲華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意思是仔細研究並估計時勢的特點和變化。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典故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劉欲畢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洪仁玕《資政新篇》:“夫事有常變,理有窮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為後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為後之禍。其理在於審時度勢,與本末強弱耳。”

典籍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劉欲畢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八回:大凡士人出處,不可苟且,須審時度勢,必可以得行其志,方可一出。
明·張居正《與李太僕漸庵論治體》:然審時度勢,政固宜爾,且受恩深重,義當死報,雖怨誹有所弗恤也。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師古》:漫言法古,而不審時度勢以圖之,鮮有不敗者也。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他對中央文件又信又不全信,再根據謠言、猜測、小道消息和自己的豐富想象,審時度勢,決定自己的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