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澤鎮

湖南省邵陽市轄鎮

流澤鎮位於邵東市東北部,距市區15公里,東與團山鎮、流光嶺鎮接壤,南與砂石鎮交界,西與黃陂橋鄉毗連,北與廉橋鎮界嶺鄉相鄰,面積53.2平方千米(2017年),合79779畝,其中耕地面積15356畝。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1590人(2017年)。鎮政府駐大坪居委會十字街,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有2縱2橫四條街道。

行政區劃


轄3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
大坪豹子庵
流澤新象
石里斤沖
星火新梅
集義新愛
仁泉中興
六合亭豐宜
栗泉祠堂邊
土地山龍建村
吉星楊柳
仁家坪油茶場
石禾金石
明星春龍
兩興新陶村
竹泉中益
新泉大龍
泉溪山龍村
彭村文明嶺
陽沖陽合

歷史沿革


流澤鎮由於此地地勢高,水往四面流,東流湘鄉,西流寶慶,逆水90里,流遠澤長,故名流澤所。1949年以前為邵陽縣親義鄉,1950年為流澤所鄉,1958年為界嶺、廉橋兩個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為流澤所公社,1980年去掉所字,改為流澤公社。1984年更名流澤鄉,隸屬廉橋區。1995年撤區並鄉,流澤鄉以單列鄉保留。1998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流澤鄉,建立流澤鎮。

地理環境


流澤鎮地處火廉公路和兩邵公路交匯的黃金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流澤鎮
流澤鎮

交通


邵鋼公路連接著縣城和縣內其他鄉鎮,火廉公路做為1814省道和320國道的聯絡線,把流澤和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流澤北距320國道廉橋火車站5公里,距上瑞高速公路廉橋進出口6公里,南距1814省道17公里。沿火廉公路北上可直通長沙、漣源、婁底等地,南下可直達衡陽、廣東、廣西。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流澤成為縣內矚目的投資熱點。

經濟


堅持科學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一是工業經濟發展強勁。2010年完成工業企業固體資產投資9000萬元,2010年全鎮完成工業增加值3.3億元;二是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10%。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全鎮玉竹種植3000多畝,加工戶穩定在2000戶以上,年加工鮮玉竹6.5萬多噸,產值達到3.2億多元。在鞏固退耕還林8235畝的同時,大力發展以楊梅為主的精品小水果1000多畝,全鎮精品小水果面積達到4000畝,形成了以豐宜、油茶村為中心涵蓋全鎮的綠色生態農業基地;畜牧業蓬勃發展,全鎮共有養殖專業場l5個,其中規模養殖場5個,全年出欄牲豬3.5萬頭,存欄牛0.4萬頭,出欄羊0.06萬頭,家禽存籠14.7萬羽;水利建設卓有成績,投資總額600多萬元,完成河道清淤5公里,硬化排灌渠17公里,改建河壩18座,整修山塘60多口,打水井60多口;安全飲水工程順利完成。豐宜投資160萬元集中供水工程、星火村投資120萬元的集中供水工程即將竣工;新型能源建設取得突破。農村沼氣池建設發展迅速,全年建設沼氣池84口;林權體制改革順利開展。試點村中心村己完成林改,其他村正在全面鋪開;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公路水泥硬化工程32公里;三是項目建設碩果累累。全年新上固定資產投資1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個。四是安全生產成效顯著。主要黨政領導經常深入企業,開展現場督導。全鎮四家煤礦均完成了技改擴能,有效改善安全生產條件。組織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取締非法生產打火機行動,進一步開創了安全工作新局面。
特色農業之鄉
從斤沖公路東去5公里,一條小溪蜿蜒東下,兩旁青山相連,綠樹蔥蔥,鳥語花香,大自然賦予的美景盡收眼底,流澤千畝優質豐產楊梅基地撲入眼帘。流澤,是邵陽市楊梅的故鄉,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年產量2000多噸,其中優質楊梅1000多噸,產品遠銷雙峰、婁底等地。1993年以來,流澤人民在縣科協的指導下,從浙江引進“東魁”等優質苗木3萬多株,建成了綿延十里的千畝楊梅生產基地。豐宜楊梅酒廠生產的楊梅保健酒,以農村傳統佳釀為原料,配以天然楊梅、白糖,在1997年湖南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優質新產品銀獎。玉竹,又名尾參,原產廣東連縣,清光緒年間引種該鎮乾坤頭(今新泉村),現在已成為該鎮農業生產的一大拳頭支柱產業。年種植面積2千多畝,年產量5千多噸,加工生產玉竹片3千多噸。秋天,正是收穫的季節。廉火路兩旁一車車來自全縣各地的玉竹便在這裡集中、成交。流澤正成為全縣最為著名的玉竹生產加工基地。全縣70%以上的玉竹集中在這裡加工,加工成玉竹片,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最近十多天,來自廣東、湖北、長沙、株洲、益陽、衡陽等地的客商,紛紛駕車來到流澤鎮購買楊梅。他們說,流澤的楊梅個大、色艷、味甜,大家都喜歡。據初步統計,今年流澤的楊梅,總產量將突破20萬斤,收入將突破200萬元。
豐宜村在村支部書記彭喬元的帶領下,幾乎家家都種有楊梅樹。全村共有楊梅樹500多畝,正式掛果的有400多畝,盛產的有100多畝,今年的楊梅產量將達8萬斤左右,銷售收入將達80萬元。僅此一項,全村730人,人平就達1000多元。彭喬元家就有200多棵樹,最大的樹一年可產300多斤,大的楊梅個頭有乒乓球那麼大。流澤的楊梅由於質好價廉,不需村民外出銷售,全是客商慕名前來購買。
近年來,流澤鎮黨委政府為了發展特色農業、規模農業,讓農民早日致富,從外地引進了東魁、荸薺等優質楊梅品種,動員廣大村民利用退耕還林栽種,很多村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也種上了楊梅樹。現在,全鎮的栽種面積達4000餘畝,已投產的達1000多畝,其他的也將陸續掛果。鎮黨委政府也積極採取獎扶措施,擴大種植面積。今年雪災發生時,黨政主要領導帶領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果農,防止果樹凍壞,同時積極籌措救災資金,使廣大果農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鎮黨委書記羅中安、鎮長趙鐵軍說,流澤的楊梅現主要集中分佈在豐宜、中興、新梅等村,我們要將流澤的楊梅產業做大做強,打造成流澤的一個品牌,讓更多的省內外朋友吃到流澤的楊梅。
民營企業一枝獨秀
流澤鄉鎮企業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以生產原煤為主的張家嶺煤礦、工農煤礦享譽市內外。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煤炭生產大鎮將成為歷史,但是,一批新興的民營企業已逐步成了流澤工業的支柱。以流澤鋁業責任有限公司為主體的曾氏企業集團為龍頭,邵東縣銀工五金集團為骨幹的鋁製品製造業興旺發達,五金工具正成為流澤工業的主產品。1999年,全鎮工業產值過億元,產業銷往全國各個地區,初步形成了以鋁業生產加工、五金工具製造為骨幹的工業體系。

文化


清末,邵東有資東書院、稽古書院、楊塘書院三大書院。稽古書院,座落於今邵東縣流澤鎮桃斯村的鳳形山上(牛客祖桃斯村鳳形山仙峰寺)。原來,山上有一古剎,名叫峰仙寺。清道光時,即公元1848年左右,因峰仙寺和尚行為不軌,為患鄉里。桃斯村大士紳趙昌盛先生見義勇為,糾集親義、安平、太一三鄉大士紳,將該寺和尚驅散,寺產沒收,並倡捐重金,用原寺房屋,創立稽古書院。在捐建書院的鄉紳中,有一位叫曾瑞堂的鄉紳是曾國藩的族人。曾國藩在中進士后,曾來過此地。因其有進士身份,所以每到一個地方,讀書人就像眾星捧月一樣圍著他。再則,他是為敦促修族譜而來的,所以,通常住在曾氏的祠堂里,或是曾氏耆英家。耆英,在古代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當時,他拜訪曾瑞堂家,看到大門兩旁“仁親為寶,讓畔而耕”的對聯,便大為讚賞。走進曾瑞堂家,瑞堂兄弟熱情接待他。曾瑞堂的父親九皋公光大先人事業,家聲大振,可惜英年早逝。九皋公夫人李氏施展才華,勇挑重擔。既教兒子經營冶鐵業,便大作公益事業,修育嬰堂、辦私塾、建茶亭等等。因此,曾國藩對這位族人頗有好感,並為李氏撰寫《慈蔭亭記》。曾瑞堂因此淵源,便懇請曾國藩提筆“稽古書院”匾額,懸掛於稽古書院大堂內。後來,因種種原因,匾額被當做柴火燒毀,所幸曾國藩對這塊土地上的影響,並未隨著匾額煙消雲散。
民國初年,書院停辦了幾年。1920年左右,由三鄉地方推選唐端生為校長復辦,改稽古書院為稽古學校。教師由縣府委派三人,學生約四五十名,新舊文化兼教,既教經史,又教科學。1923年,由安平鄉士紳蔣南甫接校長,擴大招生,有教師7人,設4個班級,學生200餘人。蔣任職六年,由親義士紳周載繼任校長,為期六年,擴大5個班級,教師8人,學生略有增加。1935年,由太一鄉士紳尹芝湘任名譽校長,李才成負責主持校務,擴大了校舍,新建教室一棟,共6間。整理了校容,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抗日期間,稽古學校按三鄉原來捐的資產退還各鄉,分辦三個中心學校。稽古學校利用原來校舍,改為鄉義鄉中心學校。擁有教師8人,學生200餘人,校長每3年一選,先後由蔣廷躍,熊沖,曾湘凡、趙雅、王典等擔任校長,直至解放。解放后,由六區區政府曾鍾川接辦。1950年下期,曾鍾川調十三區工作后,由縣府委派周世范為校長,改校名為流澤鄉中心學校。1952年下期,恢復原校名“稽古完小”,周世范仍任校長。此後教職員工雖不斷更迭,但稽古學校之名卻沿用至今。

代表人物


曾小山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民企先行者。湖南邵東人,今年60歲,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公布的2005胡潤中國百富榜中,以10億財富居第168位。
提到邵陽商人,就不能不提曾小山。曾小山的創富歷程,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的縮影。
相對於同時代同地域的人,曾小山的高中學歷無疑讓他對財富更為機敏。即使是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曾小山依然堅持著“投機倒把”。“那時候,我是派出所重點監控對象。”在一次採訪中,曾小山說。
1980年,改革開放伊始,曾小山就以僅有的2000元錢,在家鄉邵東流澤鎮創辦了我省第一家民營企業——邵東流澤鋁製品廠。一個只有一條最為原始簡陋的鑄造生產線的企業,一個最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因為是全省的第一家民營企業,而讓曾小山一度名聲大噪。直到現在,曾津津樂道的不是億萬富豪的身價,而是當年“第一”的勇氣和膽識。

李壽軒

(1906-1984)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人。一九二六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當兵,參加了北伐戰爭。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五縱隊十二大隊中隊長、大隊長,紅三軍團第四師團長,紅八十一師參謀長,紅二十七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