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正卯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卯(?~前496)是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是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

魯定公14年(前496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曝屍3日。

人物生平


少正卯(?~前496),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少正是官職,卯是名。
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少正卯的課堂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少正卯成為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
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為何要殺他,子貢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問,孔丘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或作“逆”)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少正卯被殺后,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據說後世的“聞”姓的原型是“聞人”複姓,是少正卯的後人所改用的姓氏。

史籍記載


相關資料
《荀子·宥坐》
《尹文子·大道下》
《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陸賈新語·輔政第三》
《史記·孔子世家》
《淮南子·氾論》
《漢書·劉向傳》
《說苑·指武》
《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白虎通義·誅伐》
《後漢書·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後漢紀》
《東觀漢記》卷十五
《論衡》
《晉書·嵇康傳》(列傳第十九)
《晉書·范寧傳》
《晉書·顏含傳》
《劉子·心隱》
《宋書·本紀第七》
《魏書·回父鑒傳》
《梁書·伏暅傳》
《隋書·帝紀第一》
《舊唐書·李義府傳》
《新唐書》
《蘇軾集·私試策問八首》
《東坡志林》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儒林公議》北宋·田況 撰
《鶴林玉露·丙編卷之三》
《宋史·劉敞傳》
《宋史·王覿傳》
《遼史》
《金史·本紀第八》
輔助資料
《尚書·周書·酒誥》
《春秋經·定公二年》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
《公羊傳·定公十四年》
《禮記·王制》
《孔子家語·刑政第三十一》
《兼明書》
《文獻通考o朝儀》
《管子·法禁》
《荀子·非十二子》
《公是集》
《滹南集》
《晦庵集》

人物評價


《荀子·宥坐》孔子:“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 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 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總論,當時 這卯不殺 亦當死,非夫子所願,不得已罷了。

人物爭議


在眾說紛紜中,有幾個事實或分析值得注意:
(一)劉敞《公是集》認為能吸引孔門大批弟子聽課的少正卯不會是小人,誅卯也只會在百姓中落得個“嫉賢”的惡名,最後會導致孔子無法為政,所以誅卯在道理上講不通。但是,劉敞曾經和歐陽修一起打壓他們認為是“詭僻惑眾”的蜀地經學學者龍昌期,他們說:“昌期違古畔道,學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誅,未使即少正卯之刑,已幸矣,又何賞焉。”在這個議論裡面,劉敞卻是把誅卯看作真實的事件,也看不出他會對“嫉賢”之惡名有多少畏懼。另外,作為《春秋》學的著名學者,劉敞以博學聞名,但他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春秋》學中首開“改經”之惡例,經文於己意不合則改動文字,削仲尼之足以適己履。
(二)錢穆以反駁康有為的疑古思想一舉成名,提出著名的“歷史溫情說”,另外還在史學舉證技術細節方面提出“眾證兼容說”。但是在誅卯問題上,錢穆全盤照搬崔述的“春秋誅大夫非易事”論。網際網路上的儒家學人,有一部分人在為《古文尚書》申冤的時候站在信古立場發言,在誅卯問題上則馬上改弦更張,以疑古價值觀展開思考。
(三)經過疑古運動的努力,現代儒生的圈子裡已經盛行不採信誅卯事件的疑古風氣,但是一到觀點激烈對立的場合,“五惡”仍然會不時地變成儒生指責論敵的武器。儒生們以孔子讚揚子產不毀鄉校和寬容多位隱者對己批評的事例去質疑誅卯事件的真實性,但是據不少網友反映,儒生們開辦或掌權的論壇的言論專製程度往往和其他的許多論壇並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因為先秦文獻經歷秦火楚炬的毀滅性破壞,後世不可能看到先秦的全部文獻,劫后重現的文獻也有很多是殘缺本(疑古儒生經常要談到的《子思》甚至是殘缺程度很高的輯本),從而“《荀子》是誅卯記載唯一來源”的疑古觀點只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得到證明的猜想。另外《孔子家語》、《說苑》、《論衡》裡面關於少正卯的記載都有著《荀子》里所沒有的內容。“《荀子》唯一來源論”由朱熹首先提出,是大多數疑古儒生津津樂道的重要論據。疑古儒生們喜歡把疑古分析結果冠以“鐵案”、“史學界結論”之類的美稱,實際上這所謂的“鐵案”、“結論”從朱熹開始就已經是以猜想作論據,而這個猜想和殘存的文史記載是背道而馳的。
(五)黃摩崖認為,孔子即便殺了少正卯對自己的聲名也無損,這一觀點在《頭顱中國》中有詳細論述。
相關事例
一說:后孔丘代理魯相,任職三月,即以“心達而險”(通曉古今之變,敢於革命);“行辟而堅”(違背周“禮”,堅持革新道路);“言偽而辯”(透徹講述革新道理),“記丑而博”(深知奴隸制腐朽和不穩);“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泛濫般散播四方)五條罪狀,誣他“亂政”,加以殺害。
又說:后孔丘代理魯相,任職三月,即以“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辟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於狡辯),“記丑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泛濫般散播四方)五條罪狀,誣他“亂政”,加以殺害。
少正卯這個人物出現在典籍中,最早應該是《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裡面提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先)誅之,得無失乎?”。“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云:“(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說,孔子在魯國由司寇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就殺死當時魯國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種惡行,並且在家裡聚眾成群,鼓吹邪說,嘩眾取寵,已是小人中的雄傑,所以非殺不可。後來的《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等書,都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孔子殺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認為,孔子並沒有殺少正卯。此說一出,許多學者表示贊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為信。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堅決反對輕易殺人,當魯大夫提出“殺無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時,孔子表示反對。殺少正卯一事,與孔子的一貫思想不相吻合。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時間劇名飾演者
2011年孔子春秋袁文康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