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雹災害

風雹災害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的氣象災害,它出現的範圍雖然較小,時間也比較短促,但來勢猛、強度大,並常常伴隨著狂風、強降水、急劇降溫等陣發性災害性天氣過程。

基本介紹


風雹災害是指冰雹、雷雨大風和龍捲風等強對流性天氣造成的一種自然災害。
由於這種災害性天氣發生在積雨雲中,故稱其為“對流性風暴”或“強雷暴”,以嚴重降雹為主的雷暴又稱“雹暴”。
風雹災害又稱“風暴災害”,這種災害主要發生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但各地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
該災害是中國、美國等季風氣候地區頻發的自然災害之一。
2009年6月3日強對流天氣襲擊豫皖兩省六地

發生危害


中國每年平均發生風雹災害近1000次,最少為400餘次(1977年),最多達2150餘次(1987年)。由於這種災害發生範圍廣、頻次高,局部災情重,所以累積災害造成的損失比較重,約佔中國自然災害年總損失的10%左右。
風雹災害的危害主要是四個方面:
第一,大風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大風能夠颳倒農作物,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特別是像中國北方小麥產區,如果在灌漿期遇到鳳雹災害,將造成大片倒伏,而小麥一旦倒伏,就將導致灌漿過程減緩或終止,從而嚴重降低產量。另外,大風容易導致建築物倒塌或垮塌,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如果災害形成龍捲風,往往危害就非常大。
2009年6月3日晚風雹災害使河南商丘大街上隨處可見倒塌的廣告牌
第二,冰雹的影響。冰雹是直接危害嚴重的災害,一般會將農作物砸壞、砸死,建築物砸塌等,特別是在城市容易造成汽車被砸壞、經濟損失慘重。冰雹對農業的影響是巨大的。每年的4—6月是我國雹災發生次數最多的時段,為降雹盛期。這一階段恰好就是每年農業春耕的季節。冰雹的危害最主要表現在冰雹從高空急速落下,發展和移動速度較快,衝擊力大,再加上猛烈的暴風雨,使其摧毀力得到加強,經常讓農民猝不及防,直接威脅人畜生命安全,有的還導致地面的人員傷亡。直徑較大的冰雹會給正在開花結果的果樹、玉米、蔬菜等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造成糧田的顆粒無收,直接影響到對城市的季節供應,常年使豐收在望的農作物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同時還可毀壞居民房屋。據2005年4月份國家減災中心的災情月報統計,僅因風雹帶來的農業損失就達數億元。
第三,暴雨的影響。鳳雹災害的暴雨一般時間比較短,但暴雨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一般情況下,大雨往往造成農作物被淹、城市積水、人行受阻等。
第四,雷電的影響。鳳雹災害一般伴有雷電,在有些情況下,雷電往往能夠導致人員直接被擊傷亡,像2009年6月3日的雷電就導致河南省濟源市兩位農民因為要把自家耕牛牽回牛棚,被雷電擊倒而死亡。

主要特點


冰雹
冰雹
1.局地性強。一般強雷暴雲的水平尺度約10多公里,生命期約幾分鐘至1小時;多單體群(或帶)水平尺度為10~100km,生命期可達幾小時到10多小時。然而產生災害的“陣風前沿線”等部位,僅是該雷暴雲的一小部分,而且受地形等影響,時強時弱,所以造成的災害區是一種間斷性的。一般成災範圍,其寬度從幾十米到幾公里,長度為幾百米到10多公里,長者可達幾十公里,這樣,使各地災情輕重不一。人們常用“雹打一條線”、“冰雹隔牛背”來形容其局地性。
2.持續時間短。一般風雹持續1~15分鐘左右,少數在30分鐘或以上,所以這種災害具有“來得猛,走得快”的特點。
3.群發性明顯。由於強雷暴雲的生成和發展受冷(暖)鋒、低渦和切變線等天氣系統的影響,所以它隨著天氣系統的移動,相繼侵入各地而形成災害。例如,1987年7月31日14點10分到17點15分,在3個多小時內黑龍江省的呼蘭、海倫、拜泉訥河綏棱望奎、克山、青岡湯原等地相繼發生龍捲風。
4.發生時間集中。強雷暴雲的發展,除了受天氣系統的抬升作用外,還受下墊面的熱力影響,因此它的日變化明顯。據統計,河北省降雹在13~19時的頻率達75%。華南地區也多見於午後到上半夜。
5.發生頻次高。風雹災害是我國氣象災害中發生頻次最多的災害。

冰雹形成


冰雹
冰雹
冰雹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般冰雹降落的同時,往往還有“雷暴”天氣與之相伴。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的直徑達5毫米以上的固態降水物,有球狀、錐狀、和不規則形狀等。冰雹雲個體高大,很像聳立的高山。冰雹雲是雷雨雲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它的雲層一般很厚,雲中對流很強,雲頂高度可達10000米以上的高空,溫度一般低至零下30—40℃。雲體的下部是暖雲,距地面1000米左右,溫度較高,多為水滴;雲體的中、上部是冷雲,主要由冰晶、小雪花和過冷水滴混合組成。冰雹雲中上升氣流很強,它將雲下部不斷增長的水滴送到雲的中部成為過冷水滴。雲中的下沉氣流可將上部的冰晶、雪花帶到中部,過冷水滴與冰晶或與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漸增長而形成霰或自然凍結成凍滴。凍滴和霰就是冰雹的核心。由於雲中含水量較為豐富,上升和下沉氣流在雲中不斷地起伏運動,大量的過冷水在凍滴上或霰上凍結或凝華,冰雹核就形成了。冰雹核在雲中0℃層隨上升和下沉氣流不斷升降、運動和增大,就像“滾雪球”越來越大,當上升氣流再也托不住不斷增大的冰雹時,便降落到地面,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冰雹了。冰雹形成的時間很短,一般僅有5—10分鐘左右。其直徑一般為5—50毫米,大的可達30厘米以上。

若干案例


2005年5月31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突襲京城。從京西的門頭溝至京南的方庄小區,由西北向東南形成了一個冰雹鏈。最大的冰雹如雞蛋大小,據目擊者說:除了1969年8月北京出現過這樣大的冰雹外,這種大冰雹可以說是幾十年罕見。據市氣象台專家介紹,此次遭受猛烈冰雹襲擊的原因是,受一股來自蒙古地區冷渦的影響,京城上空的大氣層中上冷下暖,空氣對流運動強烈。氣象資料顯示:朝陽、宣武、西城、丰台崇文等東南城區是此次遭受冰雹襲擊的重災區。許多汽車在這次特大的冰雹襲擊中遭了殃,車窗穿孔,車頂被砸成了“麻子臉”。僅5月31日下午3時至5時的兩個小時內,人保北京分公司就接到因冰雹導致的車險報案535起,是平時報案數量的兩倍多。在同一時間段內,太平洋保險北京分公司也接到了250多起報案。太保有關人士表示,到晚8時這一數據將可能突破500起,公司已經緊急撥投估損金額150萬元。保險業內人士估計:在此次雹災中,北京地區有數千輛汽車遭受損失,保險公司的賠付將超過500萬元。
2009年5月25日,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德興市、三清山發生風雹災害,災害共造成21.42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33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454公頃,倒塌房屋48間,損壞房屋4145間,直接經濟損失7102萬元。
2009年5月29日,鞍山市台安縣遭受風雹災害襲擊。截至6月2日7時統計,此次災害共造成5105.0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247.8公頃,絕收387.6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834.5萬元。
2009年6月3日晚上,河南省商丘、開封和安徽省宿州、亳州、淮北等地相繼遭受大風、冰雹和短時強降雨等對流天氣襲擊,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至6月4日18時統計,兩省受災人口達346.67萬人,因災死亡20人(河南省商丘市18人、開封市2人),117人受傷(傷亡原因主要是倒房、倒樹壓砸所致),緊急轉移安置1546人;倒塌房屋9856間,損壞房屋4萬多間。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於6月4日18時緊急啟動國家救災應急四級響應,並派出工作組連夜趕赴河南災區,協助開展抗災救災工作。
商丘永城市蔣口鎮崔油坊村的樹木被大風刮斷,麥田大片倒伏(2009年6月4日拍攝)
2009年6月14日,安徽多個地區遭遇大風襲擊,部分地區出現冰雹。截至6月15日,風災已至少造成8人死亡,120人受傷。
風雹災害
2009年6月14日由於大風合肥市民在大風中艱難前行
2009年6月16日上午11時左右,北京上空從陰雲密布迅速轉為漆黑如夜,雷聲不斷,如黃豆般的雨點嘩嘩落下,雨量中等,不少寫字樓無奈都紛紛掌燈,路上的汽車也都開啟了車燈,出現了非常奇特的自然奇觀現象。
2009年6月17日晚上7點20分,濟南市氣象台發布2009年首個雷電橙色預警信號。晚8點多,市內狂風大作,雷鳴電閃,瓢潑大雨傾盆而下。截止到晚上10點,全市平均降雨量15.4毫米,為中雨級別。市氣象台專家介紹,目前該市已進入強對流天氣的高發期,未來幾天仍多雷暴天氣,市民防範不可大意。
2009年6月17日晚上8點多山東濟南市狂風大作雷電轟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

人工防治


據《左傳》記載,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春降大雹,相國季武子曾問別人“雹可御乎?”到了明、清時代,人工消雹已正式開始。
1、預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天氣雷達、衛星雲圖接收、計算機和通信傳輸等先進設備在氣象業務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對冰雹活動的跟蹤監測能力。當地氣象台(站)發現冰雹天氣,立即向可能影響的氣象台、站通報。各級氣象部門將現代化的氣象科學技術與長期積累的預報經驗相結合,綜合預報冰雹的發生、發展、強度、範圍及危害,使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為了儘可能提早將冰雹預警信息傳送到各級政府領導和群眾中去,各級氣象部門通過各地電台、電視台、電話、微機服務終端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系統等媒體發布“警報”“緊急警報”,使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提前採取防禦措施,避免和減輕了災害損失,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氣象台
氣象台
2、防治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防雹較早的國家之一。由於我國雹災嚴重,所以防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目前,已有許多省建立了長期試驗點,並進行了嚴謹的試驗,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開展人工防雹,使其向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達到減輕災害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火箭、高炮或飛機直接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送到雲里去;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在積雨雲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氣里,讓這些物質在雹雲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變小;③在地面上向雹雲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飛機上對雹雲放火箭、投炸彈,以破壞對雹雲的水分輸送;④用火箭、高炮向暖雲部分撒凝結核,使雲形成降水,以減少雲中的水分;在冷雲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長。
3.農業防雹措施
春季造林
春季造林
常用方法有:①在多雹地帶,種植牧草和樹木,增加森林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雲條件,達到減少雹災目的;②增種抗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③成熟的作物及時搶收;④多雹災地區降雹季節,農民下地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如竹籃、柳條筐等,以減少人身傷亡。

參考文獻


[1]中國防洪抗旱減災網 http://www.rcdr.org.cn/index/index.asp
[2]中國國家減災網 http://www.jianzai.gov.cn/
[3] 地理愛好者 http://axkk.com/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