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蓮

中藥

觀音蓮,中藥名。為稀子蕨科植物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的全草。分佈於西南及台灣、廣東、廣西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骨痛,跌打傷痛,疝氣痛。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微苦,平。

功效


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骨痛,跌打傷痛,疝氣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形態特性


陸生蕨類,植株高達90cm。根莖橫卧或斜伸,粗短,頂部有棕色短腺毛。葉簇生;葉柄長25-50cm,腹面有縱溝,幼時密生棕色短腺毛,后漸脫落;葉軸及羽軸均疏生棕色短腺毛,葉軸上常有一卵形芽苞,褐綠色;葉片膜質,狹卵形或三角狀橢圓形,長30-45cm,寬18-36cm,四回羽狀細裂;一回羽片10-15對,近對生,有柄,狹卵形,第1對羽片最大,長14-24cm,寬8-12cm;二回羽片約15對,互生,有短柄,狹卵形至披針形,長4-7cm,寬1.2-2cm;三回羽片8-10對,互生,具短柄,斜長圓形,長6-8mm,寬5-6mm,兩側各有1-2個有尖頭的裂片;葉脈羽狀,側脈在裂片內分叉。孢子囊群小,圓形,生於葉背小脈的近頂部,無囊群蓋。

生長環境


生於500-1600m的溝谷密林下或山溝灌木林下陰濕處。分佈於西南及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鑒別


根莖圓柱形,粗短。表面棕色,橫斷面可見黃白色維管束。葉柄長25-40cm,直徑約3.5mm,禾稈色,草質,密被銹色的腺狀毛;葉片三角狀長圓形,長25-40cm,寬18-30cm,四回羽狀細裂,膜質,褐綠色;葉軸及羽軸有銹色腺毛,葉軸中部以上常有1-3枚珠芽腋生於羽片基部。孢子囊群圓而小,近頂生於小脈上。氣微,味微澀。

相關論述


《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祛風除濕,止痛。主治風濕骨痛,跌打傷痛,疝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