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葯
曲葯
曲葯-羌活
按藥材形態分為“蠶羌”、“竹節羌”、“大頭羌”和“條羌”等。蠶羌為略彎曲的根莖,環節緊密似蠶,長4~13cm,直徑 0.6~2.5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點狀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外皮脫落處呈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放射狀裂隙,皮部棕黃色,可見黃色分泌腔,習稱“硃砂點”,木質部黃白色,髓部黃色至棕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根莖環節疏生似竹節狀者,習稱“竹節羌”。條羌為根莖及根,呈類圓柱形,長10~15cm,直徑1~3cm,根莖部具莖基及葉鞘殘基,根部具縱紋及皮孔。氣味較淡。
野外羌活
2、用於風寒濕痹,戶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濕散寒,能去除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戶背肢節疼痛者佳,多伍防風、薑黃、當歸等葯同用。
煎服,3-10g。
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盡善盡美弱者不宜服用。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英文名】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拉 丁 名】Rhizoma Notopterygii
【別名】蠶羌、竹節羌、大頭羌、狗引子花、曲葯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乾燥根莖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製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狀】
羌活
寬葉羌活:為根莖及根。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及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
【含量測定】照揮髮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2.8%(ml/g)。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避免陽光直曬。
【備註】
(1)西北地區尚有以同科牛尾獨活屬(Heraeleum)多種植物的根作羌活用。
(2)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於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葯同用。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對於頭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3)作為發汗解表葯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於風寒表症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症,才考慮使用。至於用治風濕痹痛,不論有無表症,都可應用。根據近年來臨床實踐體會,本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葯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表症,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後無再度發熱現象。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那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摘錄】《中國藥典》
曲葯也就是用來釀酒的酒麴。
曲葯-酒麴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霉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中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后,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