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李光前的結果 展開
- 新加坡華裔富商
- 印尼中華會館原董事長
- 湖南省平江籍烈士
- 土地革命時期革命烈士
李光前
印尼中華會館原董事長
李光前(1889~1945)原名李培先,漢族客家人,籍貫廣西博白縣城廂鄉新村,1912年畢業於桂林優級師範學堂,1913年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印度尼西亞邦加島勿里洋埠。他是博白縣較早出洋的知識分子。
李光前是印尼邦加島勿里洋埠的中華學校董事會會長、中華會館董事長、中華商會會長,是德高望重的愛國僑領。其為人處世,寬宏大量,深明大義,熱心公益事業,對桑梓與祖國一直忠心耿耿,樂於相助,愛護人才,提挈後代,不隨俗浮沉。
李光前先生到了印尼邦加島勿里洋埠,先在鄉下三號“巴力”(即錫礦區)興辦一所學校,名為“平民學校”。數年後於勿里洋埠中華學校任教師、校長,以後在勿里洋埠經營振和昌公司,自任經理。公司門面之大,貨物之豐富,為全埠之冠;還兼經營橡膠園、胡椒園,經濟實力相當雄厚。
1921年和1925年李光前先生先後兩度回鄉,不少鄉親建議他日後多寄錢回來購置產業,以免後顧之憂。他說:“家之本在身,主要幫助子女學好本領,能夠自立;不能自立,再多產業都不可靠,能自立者則無顧慮。”所以,儘管有不少人寄錢回家買地建房或生利,他不為所動。
李光前先生從不虧待他人,誰有必要,他總是誠誠懇懇,盡心幫助,不分親疏近遠,也不限於博白籍。縣教育界前輩李長熏無限感慨地說:“我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時,每年都得到李光前先生自海外匯款扶助。”已故王力博士留法時,在李光前先生倡議下海外鄉親對之予以一定資助。1930年曾任博白中學,北流中學訓育主任的朱光翼遭受反動派殺害后,劉敦安、李隆等革命知識青年避難印尼,就曾寄宿於李光前先生家,得以庇護。以後隨著形勢發展,其等又歸國繼續革命,李光前先生支持川資和用費。曾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政務參贊、臨時代辦、後任全國僑聯副主席兼秘書長而已作古的鐘慶發,在勿里洋中華學校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他有志歸國深造,然而經濟困難,不能如願,李光前先生便叫他到振和昌公司拿貨物去賣,把賺得的錢作為歸國的川資和用費。閩僑陳祝仲、粵僑謝德華(原振和昌公司店員)都對李光前先生長子、原廣西自治區政協委員、離休幹部、亦是老歸僑李大庸說過類似的話:“你先翁很好,愛幫助別人。他學問在勿里洋是最好的,我往往有疑難請教他。我今天有點知識,多虧他指導。”
李光前先生家鄉的新村小學,其前身為新民校,是在他鼎力幫助下於1928年創建起來的。據任過新民校教師現尚健在的已過八旬的新村老人陳德廣回顧說:“海外捐資,占建校經費的三分之二。”兩座青磚結構的校舍落成后,為銘記李光前先生,特在上座兩間教室中廳懸掛李光前先生肖像。新民校原由李光前先生命名,后地方易名為新村小學。為什麼李光前先生主張命名為新民校呢?李大庸同志追憶道:“我聽父親說過,含義深邃,一方面符新村人民的學校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策勵師生,要做個新時代的人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的人民。”
1924年博白縣圖書館建立,在李光前先生熱情發動下海外先輩殫心竭力,紛紛解囊,不僅付出一筆巨款,並寄錢給當時就讀中山大學的王貞諤(原區政協常委、南寧市政協副主席)於廣州購置大批圖書贈送圖書館。據知內情的老歸僑說,捐款1000元大洋的海外先輩,則有大幅畫像(約1.5尺大,2尺長)懸掛於圖書館樓上東室牆上,引入注目,以作留念,也激勵後代。懸掛有畫像的芳名是:“李光前、王從堅、李仁旺、李雲階、李茂春、李七和、劉惠甫、王玉亨、王啟明、張信隆等。原縣圖書館設於現縣委院內,即孔子廟大雄殿前面,建樓兩幢,原樣仍保留。十分惋惜的是這些海外先輩的大幅畫像已全部散失,無影無蹤。20年代留穗的博白革命青年組辦的《南流潮》、留滬的博白革命青年組辦的《新博白》,宣傳革命道理,喚醒家鄉人民,並揭發抨擊縣內貪官豪紳的醜史劣跡,對新教育亦有所評述,這兩份刊物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海外先輩的匡輔。20年代末李光前先生被選任勿里洋中華學校董事會會長,非常重視師資的選擇,請真才實學者任教;校規規定,凡師生進入校門后必須以國語對話,若錯講土話,每句罰款一分,所有師生都熱烈擁護,自覺遵守。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上海戰爭,以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李光前先生更為活躍,廣泛宣傳,要求海外僑胞團結一致,奮力抗擊日本侵略者,進而發動募捐,將大筆款,大批衣物,藥品等直接寄往國內抗日前線。獲悉勝利消息,則出號外張貼在振和昌公司門前,振奮社會人心。同時發動抵制日貨,僑胞愛國熱情高漲,對唯利是圖者毫不客氣。當時福建籍人經營的湯華益商店,對抵制日貨充耳不聞,經一個晚上后招牌被塗上一層豬屎,臭氣四溢,行人掩鼻而過,致生意一落千丈。據聞抗日期間,勿里洋僑胞還捐獻一部打有紅十字標號的小轎車給延安。勿里洋埠有個進步社團“男女互助社”,負責人為博白的王貞十二,甚得李光前先生贊助,在支援抗日活動中該社團作出不小貢獻,經常上街賣花,組織樂隊挨家逐戶奏唱,或義演話劇等,所得收入,全然寄往延安。李光前先生第三兒子、已離休的原區審計局長李育籌,從印尼返國后,於1936年在梧州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黨組織決定由其負責籌辦一家進步書店“生活文化合作社”,李光前先生知悉后,即時匯款支援。1938年李育籌僅 18歲,便奔向革命聖地延安。李光前先生接閱李育籌的第一封書信,至為欣慰,回信勸勉他好好學習、干一番大事業。
李光前先生在僑居國深得僑眾信任,凡巴城(現稱雅加達,過去也稱巴達維亞)或星洲的中華商會開會邀請時,他經常代表勿里洋商會參加,因而在新加坡結識了在全國負有盛譽的愛國僑領陳嘉庚老先生,受陳老先生影響頗大。
抗日期間,廣西當局以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司令部名義派一位北流籍人(姓名已不明)赴印尼邦加島勿里洋籌款。李光前先生身為商會會長,出面勸捐。日後,廣西當局以五路軍名義發文到海外聘請李光前先生為“名譽顧問”。李光前先生收到聘書後,不予應允。將之退回廣西,並附言表明捐款純為抗日救亡,為一國民責無旁貸之事。
因為李光前先生為愛國僑領,於僑胞中有較大影響,所以1942年日軍侵入南洋時,到了邦加島勿里洋埠便迫不及待地先將李光前先生抓了起來,罪名是李光前先生組織抗日會,處以15年徒刑,初解到毗鄰的檳港埠,後轉移蘇門答臘的砧碑。日軍竭盡折磨摧殘之能事,多次用辣椒湯水從鼻孔灌入,還用煙頭燒,毒打至兩根肋骨都斷了,李光前先生始終堅貞不屈。李光前先生還進行絕食鬥爭,日軍每天將木薯拋落地上,讓獄犯搶食,李光前先生疾惡如仇,寧餓死也不拾取。1945年3月17日,日軍將李光前先生殺害了,親人連屍體也不見。其時,李光前先生56歲。國民黨當局追認李光前先生為烈士,並寄一份烈士證明書與撫恤金1000元給海外親屬。
1992年春節前李光前先生的遺衣,遺物由其在海外的親屬護送回博白安葬,魂歸故里。
印尼邦加島勿里洋埠的華僑、歸僑,是不會遺忘愛國僑領李光前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