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泥石流

含有大量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

冰川泥石流 glacial debris flow,發育在現代冰川和積雪邊緣地帶,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潰決洪水沖蝕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常發生在增溫與融水集中的夏、秋季節,晴、陰、雨天均可產生。與暴雨泥石流相比,冰川泥石流具有規模大、流動時間長等特徵。世界上有10多個國家遭受冰川泥石流災害,有的國家開展了防治研究。

形成條件


較陡的地形,大量的冰磧、冰水沉積物和充沛的水量是形成冰川泥石流的主要條件。如中國西藏東南部古鄉冰川穀中貯有4億立方米的冰磧,上部冰川和積雪區突然增加的消融水或冰湖潰決水,居高臨下地沖蝕冰磧,形成1953年特大的古鄉泥石流。據觀測,觸發泥石流的冰川融水比平時水量要大4~5倍,冰湖潰決水量常達100~1000萬立方米。

類型


按引起冰川泥石流的水源劃分:

①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於急劇增溫,冰川、積雪強烈消融洪水沖蝕冰磧物所形成,此類泥石流分佈較普遍。
②冰雪融水與降雨混合型泥石流。由降雨促進冰雪融化或直接供水所形成,在海洋性冰川和亞大陸性冰川區常見。
③冰、雪崩消融型泥石流。由地震等引起的雪崩或冰崩消融所釀成。如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使26條冰川同時發生大規模冰崩泥石流,最大的泥石流總量達250萬立方米。
④冰湖潰決型泥石流。由冰川湖水量突增,或冰川末端冰內、冰下排水系統疏通以及冰崩落入導致潰決而產生。

按泥石流體的物理性質劃分:

①粘性泥石流,容重達1.8~2.3噸/米3,粘度大於3泊,呈十分粘稠的泥石流體。②稀性泥石流,容重1.4~1.8噸/米3,粘度小於3泊,具有紊流特徵。

分佈


主要分佈在急劇消退的現代冰川區。如蘇聯高加索山和外伊犁山,美國太平洋沿岸山區、阿拉斯加和南美洲委內瑞拉西北部的山區。
中國冰川泥石流分佈廣泛,在東經102°以西的10多個山系中均有發育,大體分為3個區:
①海洋性冰川泥石流區,包括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和橫斷山等冰川區。該區泥石流發生頻繁、規模大,如古鄉泥石流自1953年暴發以來迄今不斷,最多的一年發生85次,最長的流動時間達63.5小時。
②亞大陸性冰川泥石流區,包括喀□昆崙山、阿爾泰山、天山西段和祁連山東部等冰川區。該區多冰湖潰決或突發性融水泥石流,有時規模較大。
③極大陸性冰川泥石流區,包括青藏高原腹部、昆崙山、天山東部和祁連山西段等冰川區,泥石流分佈零星、規模小。

未來的變化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冰川不斷退化,消融加劇,冰舌後退引發徑流量增大,冰湖面積擴大,加之冰川退化,冰崩雪崩所帶來的豐富的冰磧物、寒凍作用產生的岩屑和溝谷及兩岸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在自身陡峻的地形作用下,容易發生大規模的冰川泥石流;並且冰川泥石流的爆發越發頻繁,其爆發時能量巨大,來勢兇猛,破壞力強,難以預報,所到之處,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一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這引起了山地冰川國家的廣泛關注。

危害和防治


冰川泥石流發生在高山區,規模大,來勢猛烈,難以預報,常形成大災。如秘魯境內的科迪勒拉山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有6萬人死於冰川泥石流。防治措施一般以攔截為主,如蘇聯為保護阿拉木圖城,在冰川湖下方設有 120米高的大壩。中國如今以排導工程為多,道路橋樑多為高橋單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