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

月是曆法中的一種時間單位,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日,即一輪“朔望月”。

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許多曆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曆一年也為12個月,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月份來源


月份來源的傳說來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曆法的官職。《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曆法,讓“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常儀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月份別稱


中國農曆月份

• 一月:寅月、陬月、柳月、正月、征月、元月、端月、冠月、初月、新月、太月、王月、上月、早月、嘉月、泰月、謹月、睦月、隅月、楊月、三微月、十三月、三之日、孟月、孟春、首春、始春、初春、肇春、元春、上春、早春、開春、獻春、發春、歲首、首歲、開歲、發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正歲、歲初、歲始、春王、孟王、孟陬、孟陽、首陽、初陽、新陽、春陽、青陽、三陽、元陽、正陽、新正、夏正、三正、建寅、太簇;
• 二月:卯月、如月、杏月、花月、酣月、麗月、令月、命月、跳月、婚月、媒月、同月、四之日、仲月、仲春、中春、半春、盛春、酣春、艷春、芳春、紺香、花朝、竹秋、仲陽、中和、大壯、火壯、建卯、夾鍾;
• 三月:辰月、寎月、桃月、桐月、稻月、蠶月、鶯月、鸝月、綢月、炳月、禊月、夬月、桃李月、花飛月、暮月、季月、季春、殿春、暮春、杪春、末春、晚春、深春、春殘、春闌、春歸、春枯、曉春、陽春、三春、木少春、櫻筍時、鶯時、鳶時、桃浪、桃緣、花飾、青章、雩風、上巳、寒食、建辰、姑洗;
• 四月:巳月、余月、陰月、槐月、梅月、麥月、荒月、乏月、畏月、檟月、農月、雲月、和月、純月、乾月、孟月、孟夏、首夏、始夏、初夏、上夏、早夏、維夏、槐夏、桐夏、麥秋、麥候、麥序、槐序、清和、花殘、梅溽、六陽、純陽、正陽、朱明、建巳、中呂;
• 五月:午月、皋月、榴月、蒲月、毒月、惡月、雨月、炎月、橘月、忙月、鶉月、星月、皇月、姤月、熏風月、仲月、仲夏、中夏、半夏、盛夏、超夏、長至、芒種、端陽、浴蘭令節、鬱蒸、鳴蜩、小刑、天中、啟明、建午、蕤賓;
• 六月:未月、且月、荷月、蓮月、荔月、暑月、伏月、焦月、遁月、溽月、梓月、秀月、旦月、蟬羽月、季月、季夏、暮夏、杪夏、末夏、晚夏、深夏、夏殘、夏闌、長夏、三夏、木少夏、季暑、極暑、煩暑、溽暑、徂暑、征暑、精陽、小吉、玉繩、天貺、建未、林鐘;
• 七月:申月、相月、蘭月、瓜月、巧月、霜月、涼月、鬼月、楝月、否月、砧月、文月、七夕月、文披月、大慶月、孟月、孟秋、首秋、始秋、初秋、肇秋、上秋、早秋、開秋、新秋、嫩秋、素秋、蕭秋、蘭秋、桐秋、孟商、初商、瓜時、烹菽、銀璜、飛星、流火、太乙、中元、建申、夷則;
• 八月:酉月、壯月、桂月、葉月、獲月、爽月、鴉月、螢月、虹月、柘月、觀月、闔戶月、雁來月、燕去月、仲月、仲秋、中秋、正秋、盛秋、清秋、秋半、秋高、桂秋、蟾秋、吟秋、商呂、仲商、竹小春、迎寒、天罡、虛宿、建酉、南呂;
• 九月:戌月、玄月、菊月、苔月、朽月、長月、去月、柯月、剝月、貫月、詠月、瓊月、青女月、小田月、季月、季秋、暮秋、杪秋、末秋、晚秋、深秋、窮秋、嚴秋、余秋、霜秋、涼秋、秋殘、秋闌、秋晏、三秋、木少秋、季白、季商、暮商、桑落、肅霜、霜序、菊序、重陽、授衣、太沖、天睢、終玄、建戌、無射;
• 十月:亥月、陽月、露月、寒月、吉月、良月、檀月、坤月、小春月、小陽春、子春、孟月、孟冬、始冬、初冬、上冬、早冬、開冬、元冬、玄冬、玄英、霜華、歲陽、陽止、六陰、純陰、正陰、魁岡、建亥、應鐘;
• 十一月:子月、辜月、葭月、冬月、雪月、暢月、復月、周月、周正、達月、鴨月、栆月、章月、紙月、龍潛月、天正月、一之日、葉蟄官、仲月、仲冬、中冬、正冬、盛冬、冬半、短至、亞歲、陽復、陽祭、水正、天泉、建子、黃鐘;
• 十二月:丑月、塗月、臘月、蜡月、嚴月、除月、荼月、冰月、凋月、殷正、臨月、殘月、櫟月、椒月、地正月、二之日、季月、季冬、暮冬、杪冬、末冬、晚冬、深冬、窮冬、嚴冬、隆冬、蒼冬、冬殘、冬底、冬素、三冬、木少冬、暮序、暮節、窮稔、窮紀、窮天、窮陰、窮節、星回節、歲終、歲盡、歲竟、歲晏、歲暮、歲莫、歲尾、歲杪、歲木少、殘霜天、臘祭、土牛、清祀、嘉平、星回、玄枵、神后、建丑、大呂。

日本舊曆月份

1月:睦月(むつき):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2月:如月(きさらぎ):梅見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3月:彌生(やよい):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
4月:卯月(うづき):卯の花月、鳥月、花殘月、清和月、得鳥羽月、夏初月
5月:皐月(さつき):早苗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6月:水無月(みなづき):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
7月:文月(ふみづき):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
8月:葉月(はづき):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葉月、紅染月、雁來月
9月:長月(ながつき):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
10月:神無月(かんなづき):神有月(出雲)、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
11月:霜月(しもつき):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12月:師走(しわす):極月、限月、蜡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春待月

法國共和曆月份

秋天月:
葡月 vendémiaire 公曆9.22-10.21
霧月 brumaire 公曆10.22-11.20
霜月 frimaire 公曆11.21-12.20
冬天月:
雪月 nivôse 公曆12.21-1.19
雨月 pluviôse 公曆1.20-2.18
風月 ventôse 公曆2.19-3.20
春天月:
芽月 germinal 公曆3.21-4.19
花月 floréal 公曆4.20-5.19
牧月 plairial 公曆5.20-6.18
夏天月:
獲月 messidor 公曆6.19-7.18
熱月 thermidor 公曆7.19-8.17
果月 fructidor 公曆8.18-9.16
餘下5天(閏年為6天)作為“無套褲漢日”:道德日9.17/18 ;才能日9.18/19;工作日9.19/20;輿論日9.20/21;獎賞日9.21/22;革命日9.22/23。

中國農曆各月別稱由來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為三月。孟月、仲月、季月分別指各季的第一、二、三月。
孟月,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仲月,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因處每季之中,故稱。唐 錢起《過鳴皋隱者》詩:“仲月霽春雨,香風生葯田。”《新唐書·禮樂志四》:“禮不祭墓,唐家 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鹵簿衣冠巡陵。”宋 陸遊《舍北搖落景物殊佳偶作》詩:“今年冬候晚,仲月始微霜。”明 何景明《甘露頌》:“皇嗣元載,仲月維冬。”《清史稿·高宗本紀》:“丙午,舉行經筵。自是每季仲月舉行一次,歲以為常。”
季月,每季的最後一月,即農曆三、六、九、十二月。
《爾雅·釋天》:“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
月建以北斗七星(大熊座)之斗柄——搖光星所指方位而立建,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曆)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二地支,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
古樂有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律,稱六律;偶數六律為陰律,稱六呂,故合稱“律呂”。樂律恰好與曆法相對應: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呂;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季夏之月,律中林鐘;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
仲秋之月,律中南呂;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孟冬之月,律中應鐘;
仲冬之月,律中黃鐘;
季冬之月,律中大呂。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一月

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名諱,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

二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三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緻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四月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余。”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西京雜記》卷五:“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於無陰,故亦謂之陰月。”

五月

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六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這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蓬,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七月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穀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八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云:“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里唱道:“八月里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九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衝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十月

農曆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漢董仲舒《雨雹對》:“十月,陰雖用事,而陰不孤立。此月純陰,疑於無陽,故謂之陽月。”郭璞的註解為:“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玄。”《後漢書·馬融傳》:“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林衡戒田,焚萊柞木。”鄉間開冬之後,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閑,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十一月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註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十二月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道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曆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杜甫《臘日》,自古以來,農曆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英文名稱


拼寫

月份 英文簡寫 英文全稱
• 一月 Jan. January
• 二月 Feb. February
• 三月 Mar. March
• 四月 Apr. April
• 五月 May. May
• 六月 Jun. June
• 七月 Jul. July
• 八月 Aug. August
• 九月 Sept. September
• 十月 Oct. October
• 十一月 Nov. November
• 十二月 Dec. December

解釋

• January,在羅馬傳說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護神,生有前後兩副臉,一副回顧過去,一副眺望未來。人們認為選擇他的名字作為除舊迎新的第一個月月名,很有意義。英語1月,便是由這位守護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ius演變而來的。
• February,每年2月初,羅馬都要殺牲飲酒,歡慶菲勃盧姆節。這一天,人們常用一種牛草製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婦女,以求懷孕生子。這一天,人們還要懺悔自己過去一年的罪過,洗刷自己的靈魂,求得神明的饒恕,使自己成為一個貞潔的人。英語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 Februarius(即菲勃盧姆節)演變而來。
• March,原是羅馬舊曆法的1月,新年的開始。凱撒大帝改革曆法后,原來的1月變成3月,但羅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開始。另外,按照傳統習慣,3月是每年出征的季節。為了紀念戰神瑪爾斯,人們便把這位戰神的拉丁文名字作為3月的月名。英語3月March,便是由這位戰神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 April,羅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鮮花初綻的美好季節。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is(即開花的日子)演變而來。
• may,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 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 June,羅馬神話中的裘諾,是眾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護婦女的神。古羅馬人對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獻給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來命名6月。英語6月June 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也有學者認為,Junius可能是古代拉丁家庭中的一個顯赫貴族的姓氏。
• July,羅馬統治者朱里斯·凱撒被刺身亡后,著名的羅馬將軍馬克·安東尼建議將凱撒大帝誕生的7月,用凱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這一建議得到了元老院的通過。英語7月July 由此演變而來。
• August,朱里斯·凱撒死後,由他的甥孫屋大維續任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選定8月。因為他登基后,羅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 Augustus(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他決定用這個尊號來命名8月。原來8月比7月少一天,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他又決定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從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語8月August 便由這位皇帝的拉丁語尊號演變而來。
• September,老曆法的7月,正是凱撒大帝改革曆法后的9月,拉丁文 Septem是“7”的意思。雖然曆法改革了,但人們仍襲用舊名稱來稱呼9月。英語9月Sept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 october。英語10月,來自拉丁文 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講的9月一樣,曆法改了,稱呼仍然沿用未變。
• November,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和凱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羅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當時的羅馬皇帝梯比里烏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烏斯沒有同意,他明智地對大家說,如果羅馬每個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月份,那麼出現了第13個皇帝怎麼辦?於是,11月仍然保留著舊稱 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英語11月Nov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 December,羅馬皇帝琉西烏斯把一年中最後一個月用他情婦 Amagonius的名字來命名,但遭到元老院的反對。於是,12月仍然沿用舊名Decem,即拉丁文“10”的意思。英語12月Dec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