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坦尚尼亞國家級別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位於東非大裂谷以西,阿魯沙西北偏西130公里處,一部分狹長地帶向西伸入維多利亞湖達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亞邊境。1940年後成為保護區;1929年,塞倫蓋蒂中部228,600公頃地區被定為狩獵保護區;1951年建成國家公園;1959年得到擴大。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態計劃中塞倫蓋蒂——恩戈羅恩戈羅生物保護區(連同毗鄰的馬蘇瓦狩獵保護區)的一部分得到國際公認,同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公園的保護對象有獅子、大象、犀牛、水牛、獵豹等,最佳旅遊時節為每年的2、5、6、7、11月份,於195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氣候特徵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這裡的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為高峰期。年平均氣溫20.8℃,海拔1150米處記錄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東遞減,自北向西遞增,在西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狹長地帶年降雨達950毫米,公園最北端肯亞邊境附近年降水達1150毫米。

地形地貌


基本資料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總面積25063平方公里)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4763平方公里
2.馬賽-瑪拉1750平方公里
3.北恩戈隆戈羅2800平方公里
4.狩獵區2200平方公里
5.鄉村田地3550平方公里

瑪拉生態區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南阿比山是其公園的南大門保護區 與北部肯亞的馬賽——瑪拉國家公園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塞倫蓋蒂——瑪拉生態區。
在藍色暮靄中的塞倫蓋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蘊藏著無限生機,無時不刻上演著的適者生存的故事是這片土地魅力永恆之所在。

塞隆勒拉山谷

塞隆勒拉山谷的長草平原是公園總部所在地,大部分的旅館和野營地也集中在此。塞隆勒拉集中了全非洲最多的獅子和獵豹。沿著河谷而行,不管你什麼時候來,都能欣賞到本地的野生動物風光。這裡也是全塞倫蓋蒂最好的觀賞獵豹、河馬、鱷魚和大象的地區之一。越過塞隆勒拉,就來到了西部和北部走廊,這裡比塞倫蓋蒂的其他地方更為原始、荒涼,來訪的遊客也比較少,一般都是在某個適當的季節追隨遷徙的野生動物而來的。

走廊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走廊是中部塞倫蓋蒂地區的延伸帶,格魯米提河從它遍布著陡峭丘陵的平原上蜿蜒流過,河的兩岸分佈著灌木叢和森林。北部走廊屬於偏遠地區,從那兒可以到風景秀麗的羅伯地區,它還通向肯亞邊境和邊界線那頭的馬賽——瑪拉生態區。經常聽人們說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遊客太多,當然,如果你想擁有一次完美的野外體驗,你自然得知道該如何適當安排你的塞倫蓋蒂之行。確實如此,人們往往把旅遊期分成幾段,在塞倫蓋蒂、恩戈隆戈羅、曼亞拉和塔朗吉爾這幾個公園裡各玩上幾天,這就意味著旅行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建有公路的地區。而你要知道。塞倫蓋蒂的大片土地都是荒僻而人煙罕至的,真正熱愛旅行的人們會很高興地去那些縱深地區,那種感受才真是棒極了。

生態環境


“塞倫蓋蒂”在馬塞語中意為“無邊的平原”,實際上這是人們對塞倫蓋蒂平原的一種誤解,看起來它是一望無垠的,事實上它的面積並沒有想像中的大,當你開車沿著最長的軸線走,在兩個小時內就能穿過所有平原。如果你在塞倫蓋蒂平原中停下你的越野車,熄掉引擎,在車蓋上坐幾分鐘,很快你就能意識到這個地區的生態系統是多麼的單純:
土壤——草
草——大型食草動物大型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
大型食肉動物——土壤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歸根結底,你身處的這個平原上有生命的東西就唯有草和大型哺乳動物。如果你是在2月的某一天來到塞倫蓋蒂平原,你可以看到四周巨大的獸群。在這個極為簡單的環境里,存在著大得令人難以相信的生物集合——廣袤的草原、大型食草動物及其一旁的捕食者。在初次體驗到這種單純性的時候,你禁不住會被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運作規律所折服。這種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強烈,如此震撼,如果要想有效地說明這種力量,那我們只能說:它使非洲其他所有大野生動物公園看起來都像是貧瘠的荒地。不過,當我們在旱季回到同樣的地點時,你會發現它看上去也是一片荒地。

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的最大特徵就是吃草。塞倫蓋蒂真正的奇觀並不僅僅在於每年一次長途跋涉的巨大的牛羚群,還在於種類各異的食草動物的組合方式。雖然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食草技巧,但它們卻能聯合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割草機”。所有生活在塞倫蓋蒂的食草動物都為三種最主要的慾望所驅使:

食肉動物

食肉動物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這塊巨大的運動的肉(指遷徙過程中的食草動物)。主要食肉動物的比賽成績名次如下:
1、禿鷲2、斑鬣狗3、獅子4、豺5、獵豹
這些食肉動物在如何捕獵方面都各有各的策略。

世界自然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入選時間:1981
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x)
地理位置:S2 19 59.988 E34 34 0.012
遺產面積 : 1,476,300 ha
遺產編號:156

遺產描述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尚尼亞的一座大型國家公園,位於塞倫蓋蒂地區,因每年都會出現超過150萬隻牛羚和約25萬隻斑馬的大規模遷徙而聞名。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在坦尚尼亞的西北,位於東非大裂谷以西,阿魯沙西北偏西130千米處,一部分狹長地帶伸入維多利亞湖達8千米,北部延伸到肯亞邊境。是坦尚尼亞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也是一個有著300多萬隻大型哺乳動物的巨大生態系統,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包括有面積達14,750平方公里的草地平原和稀樹草原,還有沿河森林和林地。園內為熱帶草原氣候,海拔在920米至1850米左右。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位於坦尚尼亞北部,北部與肯亞接壤,連接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東南是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西南是尼亞利昆古獵物禁獵區(馬斯瓦禁獵區),西部是阿昆郞古和格魯美獵物禁獵區,東北是洛利翁多獵捕管制區。這些地區合起來稱為塞倫蓋蒂生態系統。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地形區:
● 塞倫蓋蒂平原:塞倫蓋蒂平原十分廣袤,南部幾乎完全沒有樹木的草原是該國家公園的標誌性景觀。平原上的角馬主要在12月至次年5月活動,此外例如斑馬、瞪羚黑斑羚、大羚羊、轉角牛羚、水牛、非洲大羚羊等也在雨季時棲息於此。火山灰形成的結晶岩是平原上主要的岩層,部分地區的丘陵由花崗岩構成。
● 西部走廊:位於國家公園比較偏遠的位置,是一個由黑黏土覆蓋的類似沼澤的大草原。走廊中的格魯美地河是尼羅河鱷疣猴戰雕等動物的主要棲息地,遷徙動物在五至七月時亦會經過此地。
● 北塞倫蓋蒂:主要由開闊的林地(主要為沒藥屬植物)和丘陵構成,南起塞羅勒那,北至與肯亞邊境的馬拉河。除了遷徙的角馬和斑馬(通常發生於7月到8月及11月),還有大象、長頸鹿、小羚羊等在這個濃密的熱帶稀樹草原棲息。
1981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vii)(x),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vii):塞倫蓋蒂平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未改變的動物遷徙之所,超過100萬頭羚羊、瞪羚和幾十萬隻其他有蹄類動物每年進行長達1000公里的循環跋涉,穿越肯亞和坦尚尼亞這兩個毗鄰的國家。這一壯觀的現象發生在一個獨特的風景環境中的“無盡的平原”:25000平方公里沒有樹木、壯觀的平坦的短草原,其中點綴著岩石露頭(kopjes)、河流和林地。該公園還舉辦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多樣化的大型捕食者與獵物的互動活動,提供了一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審美體驗。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廣袤的塞倫蓋蒂平原上有150萬公頃的大草原和數量眾多的食草動物羚羊、瞪羚和斑馬。每年,當它們為尋找水源而遷徙時,總有食肉動物尾隨其後,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景象之一。

生存法則


保護自己

自然界的動物(避免被捕食)弱肉搶食,必須學會跑的本領,找到最好的牧草並吃掉它。

繁育後代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下面我們就來依次看看這三點,以更好地了解食草動物。 A.保護自己(避免被捕食)
對食草動物來說,有下列四種方法可以避免被敵人捕食:
體型夠大
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獵殺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體型足夠地大且身體足夠地強壯。大象很明顯就是運用這種生存技巧的傑出範例。然而它們也不得不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必須消耗數量驚人的食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身軀。不過,因為所有的食草動物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吃草,因此在某些地域這種方法也是可行的。至於體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食草動物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自己的體型進行自衛。不僅僅是只有一頭大象才不會被獅子抓住;一頭強壯的水牛也不會輕易被獵豹捕殺;同樣地,牛羚也不會受制於藪貓;甚至一隻小湯姆森瞪羚也不會被香貓撲倒。
跑得快
奔跑速度快的動物在被敵人追捕時顯然佔優勢,但是很明顯,速度快和體型大是互相矛盾的。一般說來,食草動物的體型越小,它一般也就越依賴於速度,以便於從捕獵者的手中逃脫。在奔跑中能急速轉彎同樣也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本領。
成群結隊
食草動物所處的集體很可能是在某個獅群或一夥鬣狗的領地上。也許哪一天這個團體中註定有一個成員會被拖走,但從幾率來看不一定就是充滿擔心的那個個體,如果它的體型和這個團體中的牛羚或者斑馬差不多大,站在獸群里的它就不會成為食肉動物更大的目標。聚合成群顯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主意,因為這樣不僅僅是可以不被敵人過多地注意到自己,還可以和同伴們一起來用集體的力量保護自己。
有敏銳的感覺
食草動物並不以其擁有各種靈敏的感覺而著名。它們大多數都只是某種感官格外敏銳,而其他幾種則相當遲鈍。相對於它們的捕食者而言,食草動物在這方面顯得非常可憐(例如,貓科動物就擁有一套高度協調的感覺系統。)雖然如此,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某些方面的敏銳的感覺在躲避捕食者時也是能起明顯作用的。牛羚的嗅覺非常敏銳,它們不僅能聞到捕食者的氣味,還能察覺遠方的雨水。斑馬則擁有絕佳的視力。湯姆森瞪羚和格蘭特瞪羚也因其具有極好的聽力而聞名於世。
由此看來,無須什麼天賦就能得出以下的結論:只要具有了某種敏銳的感覺,並把它和其他動物的感覺結合起來運用,才能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早期報警系統。塞倫蓋蒂平原上的食草動物就是如此,它們結成同盟,彼此合作,以抵禦捕獵者的侵襲。
B.找到最好的牧草並吃掉它
食草動物的第二個預定任務是找到最好的牧草。即使是在最好的季節和最有利的情況下,在如此龐大的同伴的眾目睽睽下,草料也是相對匱乏的食物,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必須儘可能地去吃品質最好的牧草。因為它們知道,最羸弱的食草動物總是最先被捕食者生吞活剝的。因此得到質量好的牧草,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是絕頂的重要。

四處遊盪尋找牧草

關鍵的一點是如何排除食物尋找過程中的偶然因素。草類的生長顯然是有季節性的,它在一年中各個時期的分佈也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必須遵循這個模式,才能找到牧草。塞倫蓋蒂的食草動物們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大象的驚人記憶力是舉世聞名。斑馬同樣也是公認的記憶超群的動物。據說食草動物的遷徙方向是由牛羚和斑馬彼此合作而決定的:前者運用嗅覺偵察出雨水的方向,由此開始遷徙行動;接著由斑馬回想頭年的遷徙路線。我們的觀察和所看到的證實了這一點,當時由於11月的雨水遲遲不下,一切都變得糟糕起來,牛羚和斑馬最後因為相互厭惡而結束了它們的盟友關係。斑馬仍在原地等待著記憶中的雨水,斑馬相信雨水終究會到來:而可憐又有些愚蠢的牛羚則在這條路上陷入了漫無止境的徘徊。

吃其剩下來的草

尋找最好的牧草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吃其他動物沒有碰過的植物或植物的某些部分。這種方法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不過它卻能有效地減少動物間的競爭,使你活得更容易一些。以極端的方式採用這種策略的食草動物是長頸鹿,它不僅吃那些大多數食草動物都吃不到的那些長在高處的植物,而且還以不被大家青睞的阿拉伯洋槐為食,那上面長長的刺可是能毀掉許多技術不夠純熟的嘴的。不過對塞倫蓋蒂平原上的大多數動物來說,這可能是比較高級的解決方案而很難仿效。所以食草動物們的食草技巧形成了一個循環,我們稱其為“食草演替”。
“食草演替”發生在林區邊緣地帶,那裡最大的食草動物大象會對植物造成一場“浩劫”——它們推倒小樹,踩倒灌木叢,踐踏一大片草地。如果大象數量太多,它們就會把森林地區向後推,開闢新的草地。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北部走廊地區已經承受了大象這種行為的後果,那裡的大象種群大幅度增加,據推測可能是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以外的非保護地湧入的,因為它們在那兒很容易被偷獵者捕殺。
“食草演替”接下來的就是水牛和河馬,它們也會吃掉和踐踏森林和河流邊緣地帶的大片草地。在類似地區居住的還有大型羚羊,如轉角羚羊、東非狷羚和黑斑羚。當它們開始在這些森林和河流的過渡地帶走來走去(100公里範圍內)尋找水源和牧草的時候,就預示著大遷徙的即將到來。

動物領袖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我們再來談談塞倫蓋蒂真正的食草動物領袖——牛羚和斑馬了。塞倫蓋蒂生態系統擁有120萬多隻牛羚和20萬多隻布歇爾斑馬(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數據,下同)。這些動物是最主要的消費者,它們把對塞倫蓋蒂的所有要求都押在它的中部市場(那大片的草原)上了,同時憑著它們的全套本領(包括各種食草技巧),贏得那要求並不高的鮮美食物。
牛羚和斑馬的食草習性完全不同。牛羚就像牛一樣屬於反芻動物,喜好品質優良的草料。然而斑馬更像馬,能夠接受質量較差的牧草,不過食量卻要比牛羚大。以單個的個體而言,斑馬在相同時間內所消耗的草料是牛羚的兩倍。它們的食草方式也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兩者之間的競爭。牛羚是先用下前齒和上顎墊夾住草,把它扯斷,立即吞下去,以後再花時間慢慢地反芻咀嚼。牛羚的這一技術使它吃草的速度比任何對手都快。斑馬則是用它鋒利的上前齒和下前齒先把草切斷,接著用臼齒嚼碎,然後再把它吞下去。而其它小型食草動物,諸如格蘭特瞪羚和湯姆森瞪羚。它們較小的嘴巴使它們專以牛羚和斑馬留下來的短草為食。
很顯然地,塞倫蓋蒂的所有動物都努力使自己能成功地繁育後代,但其中只有牛羚才是真正地精雕細琢,把它設計成了一項藝術——它們把發情期和產犢期精確地結合在一起,正好在矮草平原的雨季到來的時候發生,這對於維持它們雖然絕對數量不斷減少但依然是最龐大的種群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動物大遷徙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動物大遷徙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動物大遷徙
大多數來到塞倫蓋蒂的人都會被動物遷徙的壯觀景象完完全全地迷住。其實塞倫蓋蒂真正令人心醉神迷的是它整個的生態系統,包括了一年四季的遷徙性動物和非遷徙性動物。塞倫蓋蒂有幾個地方,不管你什麼時候去,總能欣賞到迷人的野生動物風光。還有許多地方也是全年野生動物觀光的好場所,有許多不參加遷徙的常駐居民,例如獅子和獵豹。對熱愛塞倫蓋蒂的遊客來說,即使是在旱季,南部平原上不毛的荒涼之地也充滿了魅力,因為他們正好可以在這兒研究一下駐留在此的野生動物的各種生存策略。
塞倫蓋蒂草原上發生的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景觀,動物們靠遷徙的方式找尋水源和牧草。從空中俯瞰,遷徙的場面尤為壯觀--每年大約有150萬隻牛羚和斑馬會在塞倫蓋蒂大範圍地巡遊一周,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隆隆作響的割草機在草原上一掃而過,還給大地的是平均每天450噸的糞便。除了牛羚和斑馬是這個舞台的主角以外,走在這條遷徙路上的還有約30萬隻湯姆森瞪羚和3萬隻格蘭特瞪羚。不斷壯大的遷徙隊伍形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浩浩蕩蕩的獸群。

原因

塞倫蓋蒂因為擁有獨一無二的地質和氣象環境而出名,它造成了帶有顯著時間差的草類生長的季節性分佈,這就是藏在食草動物一年一度的遷徙活動背後的推動力。
遷徙隊伍全年所走的路線並沒什麼規律。根據簡單的圖表顯示,在一月接著一月的移動中,只看得出一個大概方向。如果要詳加描述,情況將會如下:
當旱季到來時,遷徙隊伍從南部平原移到北部林地,並在那裡逗留幾個月。當雨季又重新開始時,牛羚又回到南部平原,準備產仔。在這個永無止境的追求好牧場的過程中,遷徙路線每年都會發生變化,有時還會進入西部走廊,甚至越過公園的東部邊界。
在漫長的旅途中,動物們將經過塞倫蓋蒂的三個主要的棲息地--南部草原(包括矮草原和長草原),北部林地,以及格魯米提、塞隆勒拉和瑪拉的河邊地區。
牛羚為了滿足它們的口腹之慾,不得不比其他遷徙動物走得更遠。在超過120萬隻的牛羚跋涉大約1000公里土地的同時,30萬隻斑馬則抄了近路,每年只需走600公里的路程。跟著遷徙隊伍來到平原的小湯姆森瞪羚,當大部隊離開后,它們卻留了下來,因此它們的遷徙之路也最短,每年大概只有300公里。
牛羚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允分利用季節條件,它們在塞倫蓋蒂東南部的平原上度過雨季,在西北部的林地里度過旱季,但是,它們的絕對體重,意味著它們在改造環境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方面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巨大的牛羚種群中,所有成員的繁育期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通常是在1月到3月之間的某3個星期——這正是戈爾山腳矮草平原上最適宜的牧草期。牛羚群選擇在這塊開闊的平原上居住和產犢,不僅可以在半年的時間內減少它們又塞倫蓋蒂生態系統中的其他食草動物的競爭壓力(搶奪牧草),同時也可以避開雨季林地的泥濘和大量滋生的飛蟲。矮草平原僅在雨季才顯得綠草如茵,而且它的疏樹地形也為母牛羚的生產創造了最佳條件,因為任何潛在的捕食者在這裡都比在林地里更易防範。牛羚和其他大多數羚羊不同,它們不僅不會把幼仔藏起來,還會鼓勵幼仔儘快站立起來加入大家庭,因為只有在集體中才會是安全的。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在大遷徙運動中,或許最有趣的就是牛羚在塑造和不斷調節它們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結構時所採取的方式了。草類的組成要受食草動物放牧的影響,由於生長在平原上的草會同時遭到150多萬張以上飢餓的嘴巴襲擊,因此那些能夠承受這種壓力的草類就會比不能承受的更有競爭力和活力。甚至還有一些草類只有在不斷被啃食的情況下才能茁壯生長。
牛羚的產犢期一般和發情期相連,在5~6月雨季末期。牛羚也將在這個時候離開平原,即使那裡還有許多牧草,因為它們必須集中到一塊較小的地方,準備同時交配。有趣的是,交配期間正好是滿月,這說明交配高峰是由月齡周期引發的(大多數動物的交配都發生在滿月的時候)。

考驗

在遷徙過程中,牛羚的主要敵人是獅子和鬣狗。因為要照料它們自己的尚無活動能力的幼仔,牛羚的捕食行動會大大受限。的確,塞倫蓋蒂的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總體數量沒什麼重大影響,反之,恩戈隆戈羅的非遷徙性牛羚在數量上就會大大受限於當地常駐的鬣狗和獅子。然而對遷徙動物來說,受傷或疲勞都能導致高死亡率,因為在它們的旅途中,一直有大群的禿鷲(它們的繁育周期可以根據需要做相應調整)緊隨其後。
遷徙可以減少牛羚被捕食的機會,但它們的旅途無疑是艱辛而充滿危險的。一般而言,牛羚會從矮草平原出發,一直向西北方向進軍,直到來到塞倫蓋蒂的西部走廊和格魯米提河。在提心弔膽地跨過格魯米提河后,遷徙隊伍向北移動——通常是一擁而入,擠滿整個科萊因氏野營地特許區,然後越過坦肯邊界,進入馬塞-瑪拉。在這兒他們必須跨過瑪拉河,這條河是它們遇到的真正的障礙--巨大的鱷魚正在等待著這些躊躇不前的獵物。除了格魯米提河和瑪拉河是牛羚等遷徙性動物的障礙之外.獅子、鬣狗和措豹等食肉動物也是它們的威脅,而且這種威脅伴隨著它們整個旅途。如果一隻牛羚在瑪拉河遭遇了鱷魚的襲擊,拖著受傷的腿僥倖逃命,但仍然逃脫不了死亡的追捕,剛剛離開瑪拉河,它就有可能又落入獅子的腹中。

季節

2月,獸群聚集在矮草平原上,正是牛羚的產犢季節。
5月、6月和7月,主體獸群從矮草平原向西部和北部走廊進發,正穿過格魯米提河和瑪拉河。
11月,獸群穿過北部走廊,涌人南部地區,迎接第一場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