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藍盆花
華北藍盆花
華北藍盆花(學名:Scabiosa tschiliensis Grun.)是川續斷科,藍盆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根粗壯,木質,基生葉簇生,葉片卵狀披針形或窄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急尖或鈍,有疏鈍鋸齒或淺裂片,偶成深裂,莖生葉對生,羽狀深裂至全裂,側裂片披針形,頭狀花序在莖上部成三出聚傘狀,花時扁球形,總苞苞片披針形,小總苞果時方柱狀,膜質冠直伸,白色或紫色,邊緣牙齒狀,邊花花冠二唇形,藍紫色,中裂片倒卵狀長圓形,側裂片長約5毫米;中央花筒狀,筒部長約2毫米,花藥長圓形,紫色,瘦果橢圓形,7-8月開花,8-9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東部、寧夏南部,生於海拔300-1500米山坡草地或荒坡上。
華北藍盆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規定為正品,治療肝炎黃疸、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華北藍盆花富含黃酮類、皂苷類、多糖類成分,對於肝炎、高血壓、免疫功能低下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在《蒙葯部頒標準》(1998 版)中,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
華北藍盆花
總花梗長15-30厘米,上面具淺縱溝,密生白色捲曲伏柔毛,近花序處最密;頭狀花序在莖上部成三出聚傘狀,花時扁球形,直徑2.5-4厘米(連邊緣輻射花);總苞苞片10-14片,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1.5毫米,具3脈,先端漸尖,基部寬,外面及邊緣密生短柔毛;花托苞片披針形,長3.5毫米,具不明顯的3脈,被短柔毛;小總苞果方柱狀,具8條肋,肋上生白色長柔毛,長2.5-3毫米(不連冠部),頂端具8窩孔,膜質冠直伸,白色或紫色,邊緣牙齒狀,長約1.2毫米,具16-19條棕褐色脈,脈上疏生短柔毛;萼5裂,剛毛狀,果長2-2.5厘米,基部五角星狀,棕褐色,上面疏生白色短柔毛;邊花花冠二唇形,藍紫色,筒部長6-7毫米,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裂片5,不等大,上唇2裂片較短,長3-4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最長達1厘米,倒卵狀長圓形,側裂片長約5毫米;中央花筒狀,筒部長約2毫米,裂片5,近等長,長約1毫米;雄蕊4,花開時伸出花冠筒外,花藥長圓形,紫色,長2毫米;花柱細長,伸出花外,柱頭頭狀,下位子房包藏在小總苞內。瘦果橢圓形,長約2毫米。頭花在結果時徑約1厘米,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果脫落時花托成長圓棒狀,長約1.3厘米。花期7-8月,果熟8-9月。
大花藍盆花(變種)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植株較低矮,高10-16厘米;頭狀花序大,直徑5-7厘米;總苞苞片長達2.8厘米,寬3毫米;小總苞長4毫米,方柱狀,具8條肋,肋上具白色長柔毛,膜質冠長2毫米;萼刺剛毛長達3毫米。
產河北北部(小五台山、西靈山)、北京百花山和東靈山、山西北部(五台山)。生於高山山頂草甸,海拔1600-3200米。模式標本采自河北小五台山。
華北藍盆花具有耐早、耐寒、耐瘠薄、抗病等特點,喜充足光,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條件下生長發育健壯,抽莖粗,分枝多,開花花序也多。栽培管理方便。
華北藍盆花
華北藍盆花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進行分根繁殖。種子成熟后若條件適宜即可萌發,根繁殖宜在春季萌動前或秋季枯萎后的休眠期進行。
華北藍盆花是蟲媒異花傳粉植物,種子屬於子葉出土型,其種皮透性較差,種子萌發的最適溫為25℃,對光需求敏感,出苗不整齊,生長勢較弱,為鬚根系。
也可用組培方式進行組培再生繁殖,以華北藍盆花無菌苗的葉片及葉柄為外植體,建立其無性繁殖體系。結果表明,葉片外植體為誘導不定芽的適宜外植體,其不定芽誘導的適宜培養基為MS+4.0 mg.L–16-BA,不定芽生根的最適培養基為MS+2.0 mg.L–1IBA,幼苗移栽成活率可達70%以上。
華北藍盆花花形奇特,花朵大,花期長,有著和菊花一樣的頭狀花序。開花的時候,最外頭一圈先開,然後依次開向中間,直到全部開放。華北藍盆花花色一般為藍紫色或略帶粉色,在高山的草甸上十分引人注目。
華北藍盆花
華北藍盆花在防止草原退化、維持物種多樣性和維護草地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園林中不可多得的綠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