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紋陶

印紋陶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模印紋飾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

產生


印紋陶的產生可能是一種巧合。南方百越先民多住木構建干欄式房屋內,家裡盛糧、盛食、打水的器物,均是竹、繩編織的筐子,筐里抹上一層泥,用於防蟲或儲存,偶爾一場大火,木構建完全燒毀,火滅后,竹繩編織的筐子燒了,裡面抹的泥,就成了一件件外帶編織紋的陶罐,於是印紋陶就這樣發明了。

紋飾


印紋陶的紋飾有回字紋、席紋、編織紋、繩紋、方格紋、米字紋、竊曲紋雲雷紋、曲折紋、水波紋、布紋、葉脈紋、菱形幾何紋,還有少量仿北方青銅器花紋的勾雷紋。其中以席紋、編織紋、方格紋、水波紋最為常見。每種紋飾又有大小之分,如果細分的話,光席紋至少就有十幾種。有一種小巧胎薄外飾以布紋的,其精美程度,難以相信是兩千多年前的先民製作的。

分類


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多流行於新石器時代商代以前,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約出現於商代以後,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

流行地區


印紋陶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為日常用品,如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罍等。

製作方法


手制、模製、輪制。其紋飾初出於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紋、席紋、繩紋的痕迹,后漸趨豐富、精美,紋樣均為幾何形紋飾,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字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