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封

蓋有古代印章的泥團

泥封,亦稱“封泥”。古代文書都用刀刻或用漆寫在竹簡或木札上,封發時裝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繩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填進一塊膠泥,在膠泥上打璽印;如果簡札較多,則裝在一個口袋裡,在扎繩的地方填泥列印,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發物件也常用此法。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晉后,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

簡介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封泥之用見於先秦文獻,封泥制度亦見於兩漢文獻,可是古代封泥實物,一直遲至清代道光二十二年才被人們在四川發現,這批由吳榮光首先著錄的漢代封泥,一開始竟被誤認為“印范”。到了咸豐初年,劉喜海從西安獲得一批漢代封泥,始正確地稱之為“封泥”。
山東臨淄出土古代封泥,大約在同治、光緒年間,陳介祺光緒二年七月四日致吳大澂函雲“東土竟也有泥封”,這可以視為古代封泥實物的第三批發現。臨淄封泥在整個20世紀,不斷有所出土,在20世紀下半葉,更有田野考古的收穫,確認了出土地點、地層、時代等問題。
臨淄封泥的著錄主要見於《鐵雲藏封泥》、《鄭廠所藏封泥》、《封泥考略》、《齊魯封泥集存》、《澂秋館藏古封泥》、《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封泥存真》、《臨淄封泥文字》、《封泥彙編》、《古封泥集成》、《秦封泥集》等。
臨淄封泥品種豐富,數量很大,古代封泥就其時代大致可以分為:1. 極少量東周封泥;2. 一部分秦代和楚漢之交封泥,這部分在泥面文字上很難區分,可統稱為“秦式封泥”;3. 大量西漢封泥;4. 部分新莽時期封泥;5. 部分東漢封泥。臨淄古代封泥由於分藏於諸家,很難有確數,但數以千計,並無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陝西西安“相家巷南地”大量秦封泥面世之前,臨淄是古代封泥出土數量最多的地點。進入21世紀,由於建築規模的擴大,臨淄古代封泥又一次面世,被一些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意義


秦封泥,關鍵在於泥封的官印。通過這些中央機關公卿璽印,可以了解秦代中央機關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通過各郡守縣的璽印可以確定秦代郡守縣的設置情況,專家們從中發現了眾多與宦官有關的機構與職官名稱。而且有許多過去文字所未記載,這些材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當時宦官機構的不斷增加,宦官勢力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
秦封泥,文字書法價值在於它具有獨特的書法意義和審美情趣。秦封泥文字與其它秦銅器、陶器、貨幣等載體上的文字有所不同,秦封泥文字來源於秦璽印的文字,而又不同於璽印文字。這些璽印大多是秦官方正式頒布的,所以秦封泥文字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在中國文字書法史上特別是篆刻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其文字結構有的方正平整,弘“雅化”風範,有的便捷率意,秦風篆韻;有的顧盼呼應,富有變化。中國的篆刻藝術具有獨立自主性和內傾的節奏秩序,多源於秦封泥的虛涵朦朧、靜穆飽滿和忄票悍雄強的印文意境。一枚秦封泥猶如一幅幅袖珍式的書法,給書壇帶來思考和啟迪。

相關故事


泥封上的秘密

封泥 
封泥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大建咸陽宮,其中一處名章台,秦始皇曾在這裡“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於是,中央各公卿機關、全國各郡縣的奏章便向這裡源源彙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作為當時的一種保密措施,上奏官員要將竹簡捆好,並糊上泥團,再在泥上鈐上自己的璽印,然後放在火上燒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確未被奸人私拆偷閱,才敲掉泥封殼御覽。那些泥封被倒在章台附近一個土坑裡。
兩千多年後,這些泥封在章台遺址附近(今西安市西北郊劉寨村)重見天日,並陸續流落到北京的古玩市場。一個名叫路東之的北京收藏家一見它就眼睛亮了,他在這些極不起眼的青泥塊上隱隱看到了一個王朝的秘密。他當機立斷,全力收集,歷時1年余,共購得1000多枚泥封,大部分藏入自己任館長的古陶文明博物館。
就這麼一些極不起眼的青泥使陝西文物考古界轟動了。專家們驚呼:這是繼秦兵馬俑、雲夢秦簡、秦青川木牘之後,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發現。
令專家們欣喜若狂的是泥封上的官印。司馬遷作《史記》偏偏未設職官志和地理志,班固作《漢書》時彌補了這一缺憾,設了百官公卿表和地理志,但卻側重於漢,對秦表述得過於簡略。而秦泥封上的璽印正好可以補其不足,西北大學周曉陸副教授等一批專家學者,已從這些璽印中初步讀出了秦王朝許多湮滅已久的秘密。
既然全國各郡守縣丞都向這裡呈送奏章,那麼,通過這些地方官員之印豈不可以補充秦代郡縣設置資料的空缺?已有31個秦縣得到確認,同時還多出了9個過去史書未載的秦縣。至少,《中國歷史地圖》秦朝一頁要重新繪製了。
還有,熟知歷史的人都會對宦官趙高在秦始皇死後矯詔誅殺公子扶蘇、大將蒙恬,並扶二世胡亥登基大惑不解:小小閹宦何以如此膽大妄為,連丞相李斯都奈何他不得?通過研究這些秦泥封,專家們從中發現了眾多與宦官有關的機構和職官名稱,而且許多為以往文獻所未載。這些新材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當時宦官機構不斷增多、宦官勢力不斷擴張的發展趨勢,可以說從中找到了趙高作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