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常規動力潛艇

常規動力潛艇是以柴油機——蓄電池作為動力源的潛艇。在中國海軍潛艇中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是常規動力潛艇,而且在中國海軍武庫中,論噸位、論數量,至今沒有任何其他類型艦艇的建造和裝備規模超過常規潛艇。常規潛艇部隊一直是我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90年代之後,中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宋”級常規潛艇開始裝備部隊,向俄羅斯採購的“基洛”級常規潛艇也進入現役,近年來新一代潛艇也陸續服役。

潛艇介紹


潛艇,核潛艇勁,量限,承擔務規潛艇。紀末,研製產五規潛艇,建造超百艘。武庫,論噸、論量,今類型艦艇建造裝備規模超規潛艇。,規潛艇隊量。,研製“宋”級規潛艇始裝備隊,俄羅採購“基洛”級規潛艇役。隨潛艇陸續服役,規潛艇必展。擬規潛艇展歷程顧。

初期發展


規潛艇鼻祖:型
初,務配合沿島嶼,抵禦黨隊沿區騷擾,捍衛領權保衛交線。,航空兵僅限攻擊,需空黨隊爭奪台灣峽制空權,艦艇提供空掩護,,程空掩護,潛艇“略”武器,航巡弋,隱蔽敵突攻。基識,底,式蘇聯提訂購潛艇培訓求。,潛艇習隊,蘇聯洋艦隊駐旅順潛艇隊習。,潛艇基青島建。,支潛艇隊——獨潛艇隊,始執航巡邏警戒務。
與此同時,中國自製潛艇的計劃也已醞釀成熟。1953年6月4日,中蘇簽訂了“六·四”協定,蘇方有償轉讓W級(613型)常規魚雷潛艇的建造權,提供成套器材設備和設計圖紙資料,由中國船廠建造,並派專家來華指導。當年,中國先後在江南、武昌兩個造船廠裝配製造前蘇聯轉讓的W級中型常規動力潛艇。首艇於1955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交付海軍。
W級共有5種型號,其中Ⅰ型和Ⅳ型的指揮台後面有火炮,Ⅱ型指揮台前後兩端均有火炮,Ⅲ型和Ⅴ型則沒有火炮,我國建造的是Ⅳ型和Ⅴ型。
W級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型潛艇,中國稱之為6603型潛艇,后稱為03型潛艇。該型潛艇長58米,寬6.3米,正常排水量1050噸,水下排水量1300噸,水下最大航速13節,自持力30天,艇員52人。03型潛艇共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發射深度30米,艇內可攜帶12枚53-51型魚雷(射程8000米)或22枚水雷。
03型潛艇於1957年交付中國海軍使用后,累計建造了21艘,其中Ⅳ型5艘,Ⅴ型16艘。70年代以後,03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
W級潛艇的轉讓製造促進了中國造船技術的進步,形成了潛艇製造的生產線,培養了技術幹部和工人,積累了組織管理的經驗,是中國成批建造潛艇的開端。

仿製階段


艱難的仿製起步:6633和6631型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1959年2月4日,中蘇又簽定了“二·四”協定,前蘇聯向中國有償轉讓兩種型號潛艇的建造權及部分器材設備。這兩種潛艇為新型常規潛艇R級(633型)和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G級(629型)。為了加速實現國產化和做好下一步開展全面仿製的準備,在這種潛艇的轉讓製造中,特別重視了潛艇主要配套設備設計圖紙和資料的引進,減少了設備和器材的進口,凡是中國能夠生產的,都不再引進。前蘇聯撤走專家、停止援助后,中國決定壓縮已經安排的其它海軍裝備科研項目,集中力量建造這兩型潛艇。R級中型常規潛艇開始安排在江南造船廠和武昌造船廠開工建造,第一艘艇由江南廠於1965年12月建成,後來黃埔、涪陵等造船廠也安排生產,成為中國生產批量最大的一種潛艇。大連造船廠建造的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於1966年8月建成。
由於前蘇聯提供的潛艇材料、設備一艘比一艘不完整,因而建造過程中必須用中國產的材料、設備替代。為此,國家在組織兩型潛艇建造工作的同時,抓緊組織潛艇材料、設備的配套生產,保證了後續潛艇批量建造的需要。此外,在這些潛艇的建造過程中,還解決了特種鋼材焊接、螺旋槳空泡剝蝕、加強船體結構等重大技術問題。至70年代初期,中國不僅完成兩型潛艇的轉讓裝配製造,而且在潛艇設備、材料的配套生產上實現了全面國產化。同時還改進了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導彈發射裝置,提高了R級常規動力潛艇的空調和製冷能力等。
1976年,以七O一所李建球、楊煥生為主對R級常規動力潛艇進行加裝C-801反艦導彈的改進設計,並由馮雲龍為主設計丁艇上的導彈耐壓存放發射筒,即在上層建築內左右舷各增設了3座箱式C-801反艦導彈耐壓發射筒,在指揮台圍殼後部安裝了可伸縮的358G導彈火控雷達。改進型潛艇於1978年完成改裝設計,1980年首艇351號在武昌造船廠動工,1983年10月交付中國海軍。1985年1月至5月,改裝后的潛艇在海上進行的3次導彈發射試驗均獲得成功。80年代中期以後,研製人員又對這型潛艇進行降低噪音的改進,使其雜訊級在原來的基礎上降低12分貝,提高了潛艇的隱蔽性能,加大了聲吶的作用距離。1986年6月,經過改后的該型潛艇全武器系統通過設計定型,北約稱其為“武漢A”級。在“武漢A”級潛艇上,6座C-801反艦導彈耐壓發射筒對稱布置在潛艇耐壓殼體外指揮台圍殼兩側的上層建築內,向艇首方向發射。戰時潛艇處於水面狀態,在海情不大於4級,航速不大於8節時、發射筒升起15度,仰角發射,導彈可單射、2發齊射或6發齊射。實施導彈進攻時,艇在水面暴露的時間不大於6-7分鐘。由於必須在水面狀態下發射導彈,因此“武漢A”級已不能適應現代實戰的要求,未曾批量生產,但為中國發展潛艇水下發射飛航式導彈設計技術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中國製造的R級潛艇也稱為6633型,后稱033型,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也稱為6631型,后稱為031型。
6633型潛艇為“雪茄煙”形,長76.8米,寬7.3米,水面排水量1400噸,水下排水量1800噸,比W級大。指揮台較W級小,裝有攻擊和搜索用潛望鏡各1具,指揮台上方有一組像煙囪一樣的通氣孔,此為R級潛艇的外形特徵。6633型潛艇艇首裝6具、艇尾裝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總共可攜帶14枚53-56型魚雷,該魚雷採用被動尋的,40節時射程15千米,戰鬥部重400千克。當執行布雷任務時,6633型潛艇可攜帶28枚水雷。與W級相比,6633型潛艇採用了更高強度的合金鋼,配備了新的電子裝備和更完善的水下通氣裝置,下潛深度和攻擊力大大提高。
6633型潛艇的研製成功,是中國從裝配到仿製的一次飛躍,同時也為中國以後的潛艇工業夯實了基礎。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6631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水下排水量3000噸,裝有3具SS-N-4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器,導彈長9.5米,彈徑880毫米,射程350千米(后改為2具“巨浪一號”導彈發射筒)。艇首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尾有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魚雷為53-56型。艇上配有天文導航、定位穩定、導彈發射控制和指揮器具等當時較為先進的設備。1982年“巨浪一號”導彈研製成功后,就由該艇首先發射試驗。據悉,該艇還有可能改裝發射新研製的“巨浪二號”潛射彈道導彈。
通過6631型潛艇的仿製,中國形成了彈道導彈潛艇的研製能力,特別是形成了一整套導航、射控、雷達、指揮儀器的科研生產力量,為今後自行研製彈道導彈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潛艇和戰略導彈發展史上,6631型潛艇功不可沒。

自研階段


從仿製到自研:大步跨越的035型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
1967年,中央軍委批准研製第一代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即035型魚雷攻擊潛艇,國際上稱之為“明”級潛艇。中國海軍對這型潛艇提出了較高的戰術技術指標,其中,水下航速要比仿製的前蘇聯中型常規動力潛艇改進型提高40%。據此,研製第一代中型常規動力潛艇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仿製和改進設計的經驗以及已有的技術基礎,重點突破水下航速等主要關鍵技術。承擔中型常規動力潛艇設計任務的七O一所,先後在張南如、楊煥生、李連有等主持下,把保證和提高潛艇水下航行性能放在首位。首先從改進潛艇線型和減少潛艇阻力方面採取措施,在七O二所進行大量試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決定採用直型艇艏,斜尖型艇艉的線型,調整艇的長寬比,合理布置上層建築的管路和閥件,縮小甲板的空間,減小甲板的寬度,改進流水孔的形式和布置,使潛艇運動的阻力大大減小。其次,承擔水下動力裝置設計的七一二所設計了大功率推進電機和相應的控制設備,由湘潭電機廠試製;選用陝西柴油機廠試製的中速柴油機,並將蓄電池組增加到4組,加大了水下動力裝置的功率。同時還設計出高效率螺旋槳。由於總體設計上採取了這些措施,在潛艇的容積排水量比仿製的前蘇聯中型常規動力潛艇改進型增加不大的情況下,使其水下航行的推進功率和蓄電池組儲能增加了一倍多,充分保證了潛艇的快速性。
035型中型常規動力潛艇由武昌造船廠負責建造。在建造師魏緒民主持下,首艇於1969年10月開工,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使用。接著,武昌造船廠根據首艇試航出現的問題,對第二艘潛艇進行修改設計,使其性能有了較大的改進。1983年12月,自行研製的035型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進行了國家鑒定,證明其快速性、操縱性、適航性、水下續航力及水下輻射噪音等性能均比仿製的R級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改進型有較大的提高和改善,裝艇設備基本穩定可靠。
“明”級的035型潛艇035型潛艇有3個型別。首制艇為ES5C型,經過修改設計至1979年期間建造的為ES5D型,1983年以後大規模更新艇載設備的為ES5E型。035型潛艇長76米,寬7.6米,水上排水量1584噸,水下排水量2113噸,半水滴型艇體,為單軸、單槳、雙板舵。該級艇外形最顯著的特徵是尾部水線上有一個小垂直舵,顯示了其與眾不同的推進裝置。“明”級潛艇下潛深度達到300米,水面航速15節,水下航速18節,9節速度續航力為7500海里,10節航速續航力達9000海里。035型的武器為16枚魚雷(或32枚水雷),這是中國第二代魚雷,其射程、靈敏度、反應時間都較033型使用的魚雷更先進。

邁新階段


中國自己的佳作:邁新世紀的039型
“明”級的035型潛艇
“明”級的035型潛艇
“宋”級常規潛艇1994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一艘新型常規潛艇從武昌造船廠下水。這就是中國從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039型“宋”級潛艇。
為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七一九所又進行了新一代常規動力魚雷潛艇的研製,即“宋”級潛艇,並採用新技術研製了性能較先進的線導魚雷、新型魚雷發射裝置、數字式聲吶和顯示設備等。
據國外媒體報道,039型“宋”級常規潛艇於1994年5月下水,1995年8月開始海上試驗,1996年5月首艇正式交付中國海軍使用,從1997年開始逐步取代R級和“明”級潛艇,成為21世紀初中國人民海軍常規潛艇編隊的主力。
“宋”級常規潛艇
“宋”級常規潛艇
據《簡氏海軍年鑒》1997年報道,第一艘“宋”級潛艇代號320,第二艘代號321,從1998年後將以每年兩艘的速度進行建造。322、323兩艘已在1999年前加入海軍現役,324、325和326三艘正在建造中。目前,“宋”級潛艇的部署情況是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各兩艘。估計到2005年左右,中國海軍將會有20艘“宋”級潛艇服役。
“宋”級潛艇為雙殼體結構,全艇依次分為雷彈艙、指揮艙、前蓄電池艙、后蓄電池艙、柴電機組艙、推進電機艙和軸系艙。該級潛艇長74.9米,寬8.4米,吃水深5.3米。水上排水量1700噸,水下排水量2250噸,儲備浮力較高,為水滴形艇體。該型艇裝兩台(或3台)MTU柴油機,單軸、單側斜螺旋槳推進。水上航速15節,水下航速22節。指揮台圍殼位於艇前三分之一處,首水平舵位於階梯形圍殼前部駕駛艙之下兩側,圍殼後部有用於容納各種觀通設備的升降桅杆。“宋”級艇編製60人,包括10名軍官。艇上武備為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艇首安裝球形中頻聲吶,用於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艇側裝有低頻被動搜索聲吶基陣。艇上還裝備水面搜索用雷達,921—A型電子支援系統和警戒雷達等。該型潛艇在水下一定深度可快速上浮脫險,具有與深潛救生器對接的能力。“宋”級潛艇的一大特點是噪音大幅降低,在中國潛艇中噪音最小。
“宋”級常規潛艇
“宋”級常規潛艇
“宋”級常規潛艇在聲電系統方面,“宋”級潛艇的聲吶系統相當先進,一套為裝設在艇首的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一套為裝設在舷側的被動低頻搜索聲吶陣,估計還將研製配備拖曳式被動聲吶系統。“宋”級潛艇的光電桅杆系統非常先進。從桅杆外形看,光電探測系統包括電視攝像機、紅外成像儀以及激光測距器等,還配有平面搜索雷達和雷達告警系統等。艇中作戰指揮系統也已高度數字化和自動化,所有探測系統與武器系統均整合在一起,作戰性能相當不錯。據國內媒體透露,“宋”級潛艇配備的新一代探測設備和作戰指揮系統功能齊全,自動化程度很高,快速反應能力、搜索和跟蹤能力很強,有較高的方位解析度,對作戰全過程可實施集中指揮,並可對多種武器進行綜合控制,還可在一定距離上對來襲魚雷報警。
在武器系統上,“宋”級潛艇配備的相當齊全,具有全深度發射線導魚雷、自導魚雷、反艦導彈和布放水雷的多種作戰能力。在魚雷方面,裝備有魚-五型反潛魚雷和魚-四型反艦魚雷。前者是我國海軍裝備的第一種線導魚雷,也是我國常規潛艇裝備的第一種反潛魚雷。該型魚雷彈徑533毫米,使用先進的奧圖式熱動力推進系統,採用線導加主被動聲導聯合制導方式,最高航速達50節,最大航程30千米,戰鬥部205千克,可有效對付核潛艇。為發射魚-五型線導魚雷,“宋”級潛艇裝有新型的魚雷發射裝置。在6個魚雷發射管中,2個發射管可發射魚-五型線導魚雷。魚-四型則為電動聲導反艦魚雷,戰鬥部400千克,最高航速達40節,最大航程15千米。

國外購置


外購添新品:俄制“基洛”級
中國海軍俄制“基洛”級靜音潛艇
中國海軍俄制“基洛”級靜音潛艇
中國海軍俄制“基洛”級靜音潛艇據外電報道,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4艘“基洛”級(K級)常規潛艇,其中2艘877EKM型已交付使用;另外2艘為636型,計劃加裝“俱樂部”多用途導彈系統。
“基洛”級是前蘇聯於70年代初開發設計的常規潛艇,是前蘇聯研製的最後一級常規潛艇,也是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常規潛艇,原型編號877型,出口型編號877EKM,改進型為636型。“基洛”級1974年開始設計,1979年開工,首艇1981年建成入役。
與以往蘇式常規潛艇相比,“基洛”級潛艇技術有相當進步。“基洛”級潛艇由魯賓船艦設計局研製,採用雙殼體結構,生存力很強,儲備浮力高達32%,可為船員和設備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間,並留有改裝餘地(美國潛艇儲備浮力一般僅為13%)。潛艇殼體用24至27毫米的高強度鋼板焊接而成,焊接處加厚到30至35毫米,最大潛深達400米。其中,改進的636型外殼直徑10米,內殼直徑7米,可容納大型作戰指揮系統和水聲偵察系統。為加強靜音效果,魯賓船艦設計局採用了短粗的水滴型艇形,以減少水中航行阻力,降低水摩擦聲音;還使用消音瓦和反聲吶橡膠塗層將艇體包裝起來,以吸收潛艇自身噪音,阻止敵主動聲吶的探測;重新設計推進系統,電動機軸速由每分500轉降到250轉,用單軸螺旋槳代替傳統的雙軸或三軸螺旋槳,槳葉由六葉增為七葉。同時,採用雙層彈性機座等技術,發動機下均加裝軟墊等措施。通過這些靜音措施,“基洛”級潛艇噪音大幅降低,已成為目前世界上靜音效果最好的常規潛艇之一,有“海底黑洞”的綽號。
東海艦隊俄制“基洛”級潛艇
東海艦隊俄制“基洛”級潛艇
東海艦隊俄制“基洛”級潛艇“基洛”級潛艇全長73.8米,寬9.9米,高6.6米;水面排水量2300噸,水下排水量3050噸;動力為兩台柴油機,6800馬力,外加兩台電動機;水上最高航速16節,水下最高航速20節,續航力42天,最大航程10000千米,最大潛深300米,作戰潛深240米;定員52人。在武器配備上,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能發射多種型號魚雷,包括主被動聯合聲自導反潛魚雷和線導加聲導反潛反艦多用途魚雷,最多可攜帶18枚魚雷(其中6枚裝在發射管內,12枚裝在貯存艙中)。魚雷採用壓縮氣體式發射,配有快速裝雷設備,6枚魚雷可在15秒內發射完畢,兩分鐘后可發射第二批。該級潛艇還能執行布雷任務,配備有12具水雷發射管及12部深水水雷發射架,最多可攜帶24枚水雷,最大布放深度50米。該級潛艇還配有防空導彈,裝有一部防空導彈發射架,配備6枚全天候、中近程SA-N-8型防空導彈。該型導彈使用紅外導引頭,作戰距離600到6000米。導彈發射架位於無線電天線罩和通氣管之間,但需手動操作發射。
在光電系統上,該級潛艇裝有兩個攻擊潛望鏡,可在航速8到10節、水深15米時使用;配備有一台MPM25EM對空搜索警戒雷達及一台MPK50E對海搜索導航雷達。該雷達可在20千米處探測出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另外,還配備有電子對抗和雷達告警系統。在聲吶系統上,配備有一部中頻被動式陣列孔徑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以及一部高頻主動攻擊艦殼聲吶。被動陣列孔徑聲吶面積達24平方米,超過所有北約國家常規潛艇聲吶的功能。改進的636型潛艇聲吶偵測距離為水下20千米,水面80千米,對水面船隊更遠達200千米。潛艇作戰指揮系統非常先進,所有感測器均整合在一起,由數字化系統進行整理,能自動解算出執行任務的最佳方案,具有同時跟蹤5個目標、接戰2個目標的能力。為提高市場競爭力,636型潛艇又做了進一步改良,自動化程度更高。
從總體看,“基洛”級潛艇的性能相當不錯,靜音效果尤為突出。除美國海軍使用的超低頻拖曳式被動聲吶或海底聲吶系統,僅有一種頻率低於1.5千赫的主動式聲吶可從“基洛”級潛艇的消音瓦和反聲吶橡膠塗層獲得反射迴音。此外,“基洛”級潛艇設計壽命30年,每10年作一次大修或性能提升。未來的性能提升包括加裝AIP絕氣推進系統,潛航時間可增加兩周以上等。
回顧中國潛艇的發展歷程,從轉讓製造、仿製到自行研製,再到改進改型和不斷的推陳出新,走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實踐證明,這條道路是非常成功的。今後中國應沿著這條道路,大刀闊斧地納入新技術、新思想,再創佳績。

三代新艦


元級常規潛艇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集成了較多新技術並裝配了AIP混合動力系統,使中國潛艇第一次達到了世界最新常規潛艇水平。而元級潛艇的批量生產也表明中國潛艇工業已開始成熟,這也將使未來中國潛艇在靜音性方面會得到更快的彌補。
“元”級潛艇
“元”級潛艇

研製背景

中國目前的常規潛艇主力宋級潛艇039型艇,其設計時間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設計要求也體現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技術特點。比如在動力形式上依然使用了柴油機、蓄電池、推進電機組成的常規動力形式,在線型上也採用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過渡型艇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新一代常規潛艇在動力形式上開始向AIP混合動力方向發展,在線型與總體布局上也開始撇棄水下航行性能一般的過渡型艇型,而紛紛採用水滴型、雪茄型等水下航行性能好的先進線型。與此相比,039型常規潛艇就有了較明顯的差距。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並讓中國潛艇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海軍秉持小步快跑,多型號少數量的發展原則,在批量生產039型常規潛艇以滿足海軍裝備需要的同時,研發部門也開始了第三代“元”級(西方媒體給予的稱號)新型潛艇的研究工作。由於有了第二代039型常規潛艇的研發經驗,加上自九十年代后,中國國防費用投入增大,國內各科研院所經費充足,研發能力提高,“元”級新型艇的研發過程就顯得非常順利。其研發時間之短、設計要求之高、使用的新技術之多,都遠遠超過了第二代039型艇。這讓“元”級潛艇自設計之初,就已經站到了世界先進常規潛艇的水平線上,也宣告中國自此擁有了設計製造世界先進水平常規潛艇的能力。

結構布局

“元”級新艇放棄了第二代常規潛艇039上使用的過渡型艇型,轉而採用目前國際先進常規潛艇所普遍使用的水滴線型。“元”級艇艏部圓鈍,舯部為軸對稱的圓柱體,尾部為迴轉體錐尾,並採用了單軸單槳推進形式和十字型尾操作面結構。相對於039型艇的過渡線型,“元”級艇的水下航行阻力更小,快速性更好。其圓鈍狀的首部不僅降低了新型艇水下航行時的型狀阻力,改善了潛艇的快速性。較大的艏部空間,也為布置大體積的聲吶探測基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元”級艇舯部呈軸對稱的圓柱狀結構很好的保證了線型的光順度,其艇表突出物很少,水下航行摩擦阻力小,快速性好。在尾部布局上,“元”級依然採用了成熟的迴轉體錐尾和十字舵布局,並結合單軸單槳推進形式,保證了“元”級艇良好的推進效率,為螺旋槳提供了均勻的伴流場,解決了以往老式潛艇採用的多軸多槳水麵線型尾,帶來的斜流與不均勻流場導致的螺旋槳振動過大,螺旋槳噪音較高的問題。
消聲瓦固定工藝
中國在039型常規潛艇上,史無前例得使用了整艇敷設消聲瓦的措施,大大改善了039型艇的靜音水平。不過039型艇以固定螺栓作為緊固消聲瓦的工裝物,而固定螺栓一般以金屬材料為主,其尾部又通常以焊接形式硬性與潛艇殼體連接,所以固定螺栓也成了消聲瓦上的聲泄露通道。039型艇的固定螺栓較大,其表面雖然用特殊塗料加以填充,但是由固定螺栓導致的雜訊外泄還是難以避免。相比較“元”級艇採用的固定螺栓就非常小,不仔細觀察甚至難以發現有工裝物的存在,如此細小的固定螺栓對於降低工裝物聲泄露的問題有非常大的幫助,而整艇工裝物聲泄露值的降低,對於“元”級艇的靜音性能的提高也會有很好的幫助。

聲納系統

“元”級艇在舷側還布置了新型舷側測距聲吶,通過布置在兩舷平行於艏尾線上的各三組換能器陣,利用雜訊信號到達各換能器組的相位差(聲波傳遞時延效果),“元”級即可快速計算出目標的距離信息。這避免了以前中國沒有裝備舷側測距聲吶的老式潛艇,通過整艇機動數個陣位才能計算目標距離的情況。減少了中國潛艇攻擊目標時用於探測、計算目標方位的時間,有效提高了中國常規潛艇的快速反應、快速打擊能力。
“元”級潛艇
“元”級潛艇
AIP混合動力
中船711所通過努力已經實現了斯特林熱氣機的國產化,根據最近幾年公開的信息表明,該所研製的國產化斯特林熱氣機已經裝艇實用,並於2003年左右進行了相關實艇實裝測試工作。而從最近幾年各科研院所與官方的信息透露來看,“元”級艇已經裝備了711所生產的國產型斯特林熱氣機,其性能應該與瑞典哥特蘭級裝備的V4-275R系列熱氣機相接近。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相關詞條
俄制“基洛”級潛艇 簡氏海軍年鑒“宋”級潛艇
水雷 蓄電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