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點計劃

1949年杜魯門提出的援助計劃

第四點計劃是戰後初期美國對不發達國家推行的所謂“援助”計劃。1949年1月20日杜魯門在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美國外交的“四點行動計劃”。其中第四點是“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後地區”。即通稱為“第四點計劃”。1950年6月5日第四點計劃提出一年半后,美國國會通過“對外經濟援助法案”。第四點計劃列入這一法案的第四節,稱為“國際開發法案”。當日杜魯門簽署生效。法案規定,美國將“援助”經濟不發達地區,從事開發資源和改善他們的勞動、生活狀況,辦法是交換技術、知識和技能,向這些國家輸出資本,鼓勵進行生產性投資。

杜魯門提出


1949年1月2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美國全球戰略的四點行動計劃,並著重闡述了第四點,即對亞、非、拉美不發達地區實行經濟技術援助,以達到在政治上控制這些地區的目的。這就是“第四點計劃”。又稱“開發落後區域計劃”。(前三點計劃是:支持聯合國、戰後歐洲經濟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和援助自由世界抵禦侵略。

概念


這是一項利用美國先進的科學和發達的工業來改進和發展不發達地區的新計劃。同年6月24日,杜魯門在致國會的特別咨文中對“第四點計劃”的概念作了詳盡的闡述。根據“第四點計劃”,美國國會於1950年6月通過了“援助不發達國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點計劃”已擴展到33個國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計達1172億美元的美國對外經濟和軍事援助中30%以上是給予非共產主義的不發達國家。“第四點計劃”所開創的一系列對外援助計劃,一直延續到今天,對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背景


戰後,美國和蘇聯為擴張其勢力範圍不遺餘力地展開爭奪。1947年2月21日,英國照會美國,聲稱因國內經濟困難而無力繼續向希、土提供援助。鑒於希、土兩國重要的戰略地位,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TrumanDoc?trine)的國情咨文。咨文強調,美國必須向希、土危機提供援助,以抵制蘇聯的“直接或間接侵犯”,如果喪失希臘,就會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個中東,“影響不僅遠及東方,而且遠及西方”(這便是“多米諾骨牌”理論的早期闡述)。國會兩院經過辯論后,分別於4月22日和5月8日通過關於援助希、土的法案,向兩國政府提供4億美元援助,幫助它們鎮壓本國的革命運動。在“第四點計劃”下,美國打著援助不發達地區的旗號,以抵制共產主義擴張為名,行蠶食老殖民帝國勢力範圍之實。同時,“第四點計劃”也給美國帶來了長遠的、巨大的經濟利益。

計劃範圍擴大


作為老殖民帝國勢力範圍的中東,以其蘊藏極其豐富的石油以及重要的戰略地位,很快成為美國實施全球戰略的焦點。一戰前,中東石油幾乎完全由英國壟斷資本獨佔。1927年,美國石油壟斷資本開始打入中東,與英國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戰后,美國仰仗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勢力,開始全面排擠英國在中東的勢力。“第四點計劃”出台後,美國旋即將埃及、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約旦黎巴嫩、伊朗、以色列等國都列入該計劃。美國“填補”英國的“空白”是在“遏制”蘇聯的口號之下逐步加速實現的。伊朗因為地處波斯灣,橫貫蘇聯南下印度洋通道,本身又蘊藏豐富石油,因而也是美蘇爭奪的重要目標。“杜魯門主義”發表后,美國國務院特設一個司,掌管希、土與伊朗事務。前蘇聯為了取得伊朗北部石油的開採權,壓伊朗政府簽訂了《伊蘇石油協定》,英國對此表示妥協。但是美國全力支持伊朗。議會否決了這個協定,乘機為自己的石油財團進入伊朗掃除了障礙。“第四點計劃”出籠后,伊朗成為美國實施該計劃的第一個國家,美國資本隨之大量湧入伊朗。如今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伊拉克也曾長期引發美國的青睞。20世紀40年代末,乘英國與伊拉克關係緊張之際,美國石油財團竭力擠進伊拉克,擴大在伊開採權。通過實施“第四點計劃”,美國進一步籠絡伊拉克,向它提供軍事援助。除了與蘇聯接壤或接近的國家外,中東諸多國家同樣受到“第四點計劃”這一“美國旋風”的衝擊。美國通過政治與軍事控制,獨霸著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資源。通過“第四點計劃”,美國逐漸控制了中東。以此為契機,美國石油壟斷資本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僅從1945年到1955年,美國在石油工業中的投資就增加了400億美元。1939年美國在中東石油開採額中所佔的比例為13.1%,1956年則增加到65%,而英國則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

影響


強化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地位
“第四點計劃”,強化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地位。1949年6月杜魯門的國會咨文曾指出:不發達地區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就無從滿足這些地區人民的種種希望。“倘若他們遭到挫折,希望破滅,就會轉而追求那些鼓吹通過專製取得發展的‘異端邪說’”。因此“自由國家”必須幫助這些地區建立堅實的經濟基礎,而美國“是有能力提供這種援助的惟一國家”。美國通過經濟技術援助,幫助亞非拉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民族經濟,鞏固執政的經濟基礎,抵制“異端邪說”的影響。
拓展了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勢力範圍
“第四點計劃”,作為擴張工具,拓展了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勢力範圍,為本國的壟斷資本帶來滾滾紅利。在“第四點計劃”下,美國奉行“門戶開放”政策,以此來排擠老殖民主義國家的勢力,使非洲、近東遠東以及中南美等諸多經濟不發達地區,紛紛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壟斷資本由此則獲得巨額利潤。僅1951年,美國就從上述地區獲得120億美元利潤,約佔美國壟斷組織全部利潤的30%。與大英帝國的“血與火”的野蠻征服方式不同,美國穿著自由與民主、和平與發展的外衣,打著經濟技術援助的旗號,實現了新殖民擴張,這對戰後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