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是一種有一定毒性的食用真菌,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實體較大;菌蓋呈扁半球形至扁平,表皮是淺粉肉桂色,至菌肉為淺土黃色,具絨毛;菌柄具網紋,上部黃色,下基部近似蓋色。菌肉受傷處變藍色,只要被碰到或擦破它就由黃變青,因此得名“見手青”。
該菌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及其他熱帶、亞熱帶地區。是雲南幾十種野生菌中最容易中毒的。
牛肝菌屬為牛肝菌科中最大的一屬,是全球廣布屬,現知有823種(包括異名)(Clyde et al. 1993),廣佈於溫帶地區,也兼佈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中國現知119種。可食種類多於少數有毒種類。屬模式種為Boletus edulis Bull.:Fr.,主模式存於Nova Scotia. Bolete Herbarium of W. H. Snell,No. 2533(BPI)。
子實體較大。菌蓋淺粉肉桂色至淺土黃色,直徑,扁半球形至扁平,具絨毛。菌肉受傷處變藍色。菌柄長,粗,菌柄具網紋,上部黃色,下基部近似蓋色。菌管層綠黃色,凹生,受傷處變藍色,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孢子淺黃色,近梭形,光滑, 。管側囊體梭形至長紡錘形, 。
小美牛肝菌為陸生,營腐生生活,生於闊葉林或混交林中,有單生、散生,也有叢生,有關小美牛肝菌子實體形態特徵因不同產地略有差異,小美牛肝菌靠菌絲從寄主中攝取養分,滿足自身生長發育需要。小美牛肝菌僅與馬尾松形成較好的菌根,與黑松、濕地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較差。
有關小美牛肝菌出現的季節,則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異。雲南松林出現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慶元縣高海拔地區出現在7月份,而涼山州飛播雲南松林下的小美牛肝菌則出現在6至7月份。主要是因為6月正是雨季,氣溫逐漸升高,有利於小美牛肝菌子實體的發育。
小美牛肝菌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西藏、福建等地。另外在安徽、浙江、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江蘇、海南、香港、台灣等地也有分佈。
研究發現:小美牛肝菌菌絲體通過其生命活動,可以給林木提供一些拮抗物質,在逆境中對林木起保護作用。小美牛肝菌還能分泌多種酶來分解不溶性有機物和礦物。
小美牛肝菌對粘蟲或小菜蛾表現出較高的拒食和毒殺活性,並且在劑量為 時,對粘蟲的三日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和。而且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外生菌根菌對馬尾松苗高、地徑均有顯著促生長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小美牛肝菌屬外生菌真菌,外生菌根真菌能加速土壤養分循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
小美牛肝菌具有多種物質成分,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子實體的營養成分中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外,還含有多糖、麥角固醇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麥角固醇是維生素的前體,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成維生素。
小美牛肝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增加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小美牛肝菌還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也有資料表明,小美牛肝菌有一定的抑制腫瘤的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超過70%,可以用來篩選抗癌藥物。由於小美牛肝菌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存在,可以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鑒別小美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一次攝入量過多或烹煮不當易引起中毒,中毒後會引起“小人國幻視症”。研究人員從小美牛肝菌中分離出幻覺誘發物。一般認為:毒性物質與麥角酸二乙醯胺類似,是一種生物鹼,其分子結構與人的大腦和神經組織中的中樞神經媒介物質的分子結構十分相似,他們參與和影響神經傳遞代謝活動,作用於中樞神經,可以在人的大腦中以假亂真,擾亂腦的正常功能,使人產生幻覺。
另外,研究發現小美牛肝菌中總汞含量較高,達到了,遠遠超出了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的規定。
對於小美牛肝菌的貯藏方面,研究發現,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較耐貯藏,因為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處於生長的旺盛時期,採收后可以有一段后熟的時間,抵禦不良環境的能力較強。
小美牛肝菌中含有毒物質,食用不當容易引發中毒事件,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在降低毒性方面,一些研究者認為:食用小美牛肝菌,建議切片后在沸水中煮1~2分鐘,濾干水分后再炒熟,同時建議一次食用不宜超過,且不宜同時飲用白酒。
此種在中國西南地區食用較普遍,且味道較好。但食量過多或煮調不當而引起中毒。潛伏期長達6-24小時,短則1-2小時,更短者僅10餘分鐘發病,多為精神癥狀及幻覺反應出現“小人國幻視症”,象進入了小人國里,到處皆是不及一尺高的小人,面目多樣,穿紅著綠,性格活潑,極為調皮,不斷對病人挑釁、圍攻、糾纏住不放,病人看到這種處境,十分煩惱,對小人表現出指責、驅趕。嚴重者多表現精神分裂症,痴獃和木僵。一般隨著毒性的消失而癥狀減輕,直至恢復正常,很少有後遺症。該菌又可藥用治消化不良、腹脹。
小美牛肝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