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民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9月21日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

金振民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地質力學和地球深部物質性質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人物經歷


1941年9月21日,金振民生於浙江省溫州市。
金振民
金振民
1957-1960年,畢業於溫州市勤儉中學(高中部)。
1960-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礦產二系,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探畢業。
1965-1974年,任湖北省第一地質大隊,技術員,礦區技術負責。
1975-1976年,在武漢地質學校(任教)。
1976-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1986-1988年,任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構造物理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3-1994年。任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8-1999年,任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2002-2005,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現場指揮部,副總地質師。
2020年9月,金振民決定回到故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金振民
金振民
金振民發現初始玄武質熔體不像靜態實驗那樣只呈孤立狀態賦存於橄欖石三連點位置,而且熔體還在應力驅 動下沿橄欖石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分佈,這種熔體分佈形式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結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建立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造山帶深俯衝榴輝岩質板片拆沉機制提供約束。揭示呈對數正態分佈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直徑是計算上地幔流動應力大小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發現了代表不同流動應力值的兩類位錯亞顆粒構造。用天然地幔礦物做原始材料,模擬了中國西藏羅布沙鉻鐵礦床部分熔融的礦床成因。對大別—蘇魯地區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繫統地開展了物性研究。
• 科學研究成果&領域
學術討論
學術討論
1978年至2011年5月,由金振民院士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國家級(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 級項目有12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5項。
1.在上地幔熔融動力學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建立,中國東部地幔岩石超顯微構造和橄欖石礦物流變學高溫高壓實驗方面,取得了被國內外同行認可的成果。其中上地幔橄欖岩動態部分熔融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雜誌(1994),並獲該雜誌封面,被“Science”和“Nature”等國際22種SCI雜誌他人引用60次,使中國這領域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2.針對青藏高原巨厚地殼形成機制的重要科學問題,在中國開展地殼深熔作用高溫高壓實驗研究,闡明了高喜馬拉雅二雲母花崗岩和下地殼麻粒岩成因。
3.開展地幔成礦學實驗研究。從高溫高壓實驗角度證實西藏羅布沙和東部地區阿爾卑斯橄欖岩型鉻鐵礦形成的上地幔部分熔融觀點。
4.蘇魯—大別山超高岩石研究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工作。與德國Kiel大學H.Kern教授合作開展蘇魯—大別地區深部構造和岩石物理性質。作為國際大陸科探計劃項目(ICDP)顧問組專家委員,直接參與中國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的國際論證工作。
科技成果獎勵
時間獎項名稱
1984年地址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代表性論文
截至2017年5月,金振民發表論文141篇(包括“Nature”雜誌論文2篇)。
1. Zhen-Min Jin, H.W.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mantle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Nature, 1994, 372, 164-167(獲該期封面照片).
2. Zhang J. F, Green H.W, Bozhilov,Jin Z.M. Faulting induced by precipitation of water at grain boundaries in hot subducted oceanic crust.Nature, 2004, 428:633-636.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3. Z.-M.Jin, J. Zhang, H.W. Green II, S. Jin.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 lithosphere.Geology, 2001, 29(8): 667-670.
4. Z.M.Jin, H.W. Green II, R.S.Borch. Microstructures of olivine and stress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Eastern China.Tectonophysics, 1989, 169, 23-50.
5. Z.M.Jin, Quan Bai, D.L. Kohlstedt.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4,82: 55-64.
6. Jin Zhenmin, Zhang Junfeng, H.W.Green, Jin shuya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ep subducted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45 (11) : 769-977.
7. Jin, Zhenmin, Ji, S-C, Jin shuyan.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olivine and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hina.Chinese J. Geophysics, 1994, 37 (3): 413-424.
8. Xiang-Wen Liu,Zhen-Min Jin, H.W.Green II. Clinoenstatite exsolution in diopsidic augite of Dabieshan: Garnet peridotite from depth of 300 km.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7, 92: 546 -552.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9. H. Kern,Z.M. Jin, Shan Gao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Sulu terrain,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seismic structure at the Donghai (CCSD) drilling site.Tectonophysics, 2002, 354, 315-330.
10. Q.Bai,Z.M. Jin, H.W.Green I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heology of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at the upper mantl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Deformation-enhanced Fluid transport in the Earth’s crust and mantle》,Edited by M.B.Holness, 1997, Chapman &Hall, London,40-61.
11. S. Zhao,Z. Jin, J. Zhang, H. Xu, G. Xia and H. W. Green II, Does subducting lithosphere weaken as it enters the lower mantle?Geophys. Res. Lett.,2012, 39, DOI: 10.1029/2012GL051666.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2. XU Haijun,JIN Zhenmin, Roger MASON, OU Xingo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ultrahigh pressure eclogite: The role of retrogression,Tectonophysics, 2009, 475 (2) 279-290.(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3.Wu, Y., Y. Fei,Z. Jin, X. Liu, The Fate of subducted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 experimental stud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 282: 275-284.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4.Yongfeng Wang, Junfeng Zhang, Zhenmin Jin, David L. Kohlstedt, Low oxygen fugacity dependency for the deformation of partially molten lherzolite,Tectonophysics, 2012, 580, 114-123.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5.Lili Xu, Shenghua Mei, Nathaniel Dixon, Zhenmin Jin, Ayako M. Suzuki, David L. Kohlstedt, Effect of water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garnet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3, 379,158-165.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6.Yanfei Zhang, Yanbin Wang, Yao Wu, Craig R. Bina, Zhenmin Jinand Shuwen Dong, Phase transitions of harzburgite and buckled slab under eastern China,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3, 30, DOI: 10.1002/ggge.20069.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7.Chao Wang, Akira Yoneda, Masahiro Osako, Eiji Ito, Takashi Yoshino andZhenmin J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4, 119, 6277–6287. (第一作者為博士后)
18.Y. F. Zhang, Y. Wu, C. Wang,Z. M. Jinand H. Schertl, 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genesis of Jadeite quartzite from Shuanghe, Dabie Mountain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Sci. China Earth Sci., 56, 1-13, 2013, doi: 10.1007/s11430-013-4763-6.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19.金振民,金淑燕,高山,趙文霞。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形成深度局限於100-150km嗎?—針狀含鈦鉻磁鐵礦的發現及動力學意義的思考。科學通報,1998,43(7):767-771.
20.金振民,歐新功,徐海軍。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主孔100-2000m岩石彈性波速度:對地震深反射的約束。岩石學報,2004,20(1):81-96.
21.金振民,余日東,楊文采,歐新功。江蘇東海縣幔源橄欖岩包體及其深部構造意義。地質學報,2003,77(4):451-462.
22.金振民,Quan Bai, D.L. Kohlstedt,金淑燕。鉻鐵礦預富集和上地幔部分熔融關係的實驗研究。地質論評,1996,42(5):424-429.
23.金振民,章軍峰,劉祥文,王璐。超高壓榴輝岩流變學研究。現代地質,2007, 21(2):183-194.
24.劉強,金振民,章軍鋒. 1.5~3.0 GPa壓力條件下多硅白雲母榴輝岩的脫水熔融實驗研究,科學通報,2009, 54 (10), 1455-1464. (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

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金振民
金振民
金振民院士常說,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育人是核心、是方向。面向21世紀,培養什麼樣的人是關鍵問題。知 識不等於素質,也不等於能力。正確的現代辦學理念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要把知識的傳授、素質的培養、能力的鍛煉緊密結合起來。結合他多年來在國外進行高等教育調查的體會,金院士認為,中國的教育應當從偏重知識性教育,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人才潛能的教育方向轉變。因此,他經常與學生談心,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誠信的職業道德觀、奮發向上的事業心,關心集體和關心他人的團隊協作精神,真正把“傳道”、“授業”和“解惑”緊密結合起來。
金振民院士每年都堅持帶學生到野外實習,且身教重於言教,加強對學生實踐環節的訓練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他時常告誡學生,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計算機、人造衛星和遙感等高新技術應用的今天,地質學家永遠不能放棄野外地質現象的實地考察和資料收集工作,因為大自然是獲得地球科學新認識的源泉,是獲得科學結論的基礎。
• 培養成果
截至2011年1月,金振民培養博士生16名,博士后1名。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8年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全國模範教師
2004年全國模範教師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湖北省勞動模範
2008年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

社會任職


1996-1999年,任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科學顧問組委員。
2003-至今,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5-2003年,任國際地球內部物質物理化學性質委員會(IASPEI-IVCEI),委員。
2000-至今,任教育部岩石圈構造、深部工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0-至今,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專業委員會/顯微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2002-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0-2014年,任第六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2013-至今,任科技部第四屆973計劃領域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4-至今,任中國大洋發現計劃(IOPDP)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金振民的院士之路,體現著一個甌越驕子吃苦耐勞、敢於創新以及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精神!(溫州新聞網評)